民国书籍设计及启示

时间:2022-10-09 12:16:23

民国书籍设计及启示

民国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思维与新思潮强烈冲突,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民国书籍设计艺术呈现出风格多样、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象。民国书籍设计经历了萌芽期、开拓繁荣期和发展成长期,最终顺利脱离传统轨道,与世界书籍设计艺术接轨。

民国书籍设计展示了传统装帧形式向现代书籍设计的演变,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当前对民国书籍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史、收藏或出版史,无法充分展示民国书籍设计的艺术风貌和深层文化内涵。笔者尝试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研究民国书籍设计艺术,分析其文化内涵,探讨其成功经验。

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

20世纪前期,中国设计与美术的碰撞是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新知、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结果。中国作为设计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新美术和设计体系的形成上,明显受惠于西方的示范效应,显现出借鉴西方成果的印记。

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结果。大批中国学生出洋留学始于1887年。清政府希望借鉴日本的强国之道,于是每年派不少学生赴日留学,研究、学习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借鉴、发展、延伸的西方文化,比较系统地从日本获得了欧洲艺术的观念和技法。到20世纪20年代,这些留学生陆续回国,多居住于上海,在美术学校任教。因此,日本的西方艺术逐渐地有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美术、艺术设计教育最初主要就是受日本的影响。①

后来,因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反抗,日本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被大大削弱,人们转而学习、引进美国的教育模式。②因美国所标榜的民主特色,也迎合了“五四”时期中国大众的思想需求,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教育界加快了学习美国的进程。与此同时,欧洲的教育模式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美术教育方面,法国的影响尤其显著。留法学生大批归国,有的人担任美术学校的教授,有的人直接进入工厂企业从事设计工作。国内美术界、图案教育领域开始全力学习欧洲的艺术。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模式、欧美模式出现了兼容并包的迹象,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日本或欧美模式的美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民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

二、西方艺术流派对民国书籍设计的影响

新兴的美术教育与艺术社团给民国带来了西方设计风。民国书籍设计艺术家们在借鉴西方成就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和个性。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受西方“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图案”、“装饰”、“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新艺术运动”的杰出代表——英国画家、艺术设计家比亚兹莱的装饰绘画,影响了一大批当时的中国艺术设计家。

书籍设计艺术是一门区别于绘画而又与绘画有着紧密联系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在封面设计、扉页、环衬、插图乃至版式设计方面的风格流派特征,也是绘画艺术的不同形式与风格流派的艺术质态在装帧设计中的反映。尤其是在民国时期,许多从事装帧设计的人都是由从事普通绘画的人兼任的,或是由受过专业绘画教育的人转行而来的。比如,我国早期一代的装帧艺术家陶元庆、丰子恺、司徒乔、陈之佛、孙福熙、郑川谷都是画家兼装帧设计家,所以他们的装帧设计表现出了各种绘画形式与流派。这些刚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设计师,开始探索西方的美术、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结合道路,试图在中西美术、设计文化碰撞中寻找合适的融汇点。若要分析民国装帧设计,就必须从根源上追溯到相应的各种绘画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这些艺术流派对西方以及中国的现代装帧艺术(封面、插图、版式设计等),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1.立体主义

看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的人都知道,在立体主义者那里,现实的物象往往是从空间上解析,从时间上错动过的。立体主义抛开固定视点和焦点透视的传统方法,不断地变动视角,在描绘对象时,破坏物象表面的统一感,并用各种几何形态解析地表现物体,所以立体主义又被称作“立方主义”。③受立体主义的影响,设计家们可以同时在画面上表现同一物象的不同角度,20世纪30年代的《诗刊》、《现代》等设计作品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2.未来主义

绘画中的未来主义流派发端于意大利,它的创始人是诗人马里奈蒂,他的艺术出发点是鼓吹机械文明和“速度之美”。未来主义在造型艺术领域的形象中所展现出来的是时间流迹的连续性。如绘画作品《下楼梯的人》中的人物,画家对腿部都作了重复相叠的艺术处理,就像拍摄连续动态的摄影一样。未来主义强调物象自身在时序中的运动,并力图于静止的画面上,表现这一过程。④受未来主义影响,陶元庆为鲁迅的译作《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图1),“有未来主义风格,一个裸女在深水中挣扎,头发散乱,她的周围有水中动物浮游着”。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达达主义脱胎而来的,其曾“宣言”:“挖掘新的心灵世界,将机运、疯狂、梦幻、错觉、偶然灵感或无意识本能等所提供的下意识主题,用形状表现出来。”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形态,是超越时空的拼合,它首先在国外的装帧设计中产生极大影响。如日本的《观念》期刊,封面上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者的颈项上,却长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有人手、字母、十字、标点等,以及许多难以称名的图像。超现实主义对民国装帧艺术的影响,早在陶元庆的《语丝》和叶灵凤的《戈壁》上就显示出来了。

4.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工作和艺术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坚决地提出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构成主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构成主义的构图法则,在20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在刊物的封面设计中,如1930年前后的《文学月报》、《新俄文艺政策》(图2)在封面及目录设计上均带有构成主义风格。构成主义之所以为当时各种文学期刊所偏好,原因是其主张及构图原则都强调摧毁、破坏旧有社会,重组元素,激发革命动力。这种具有革命性格的动力,与人们对中国社会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革命动力密切相连。⑤

三、民国书籍设计给予我们的启示

民国书籍设计在继承传统书籍精髓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融合中西文化,参酌古今,兼容中外,堪称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平面设计艺术的缩影。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对于现代书籍设计思想的深化和启发,对于创作出能够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书籍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艺术一直以动态的姿态在变化与发展着,在继承与创新、民族化与国际化、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的探索中,现代书籍设计要立足本土,兼容并蓄,消化、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土设计风格多元化和设计形式多样化的新局面。

上一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实训室创建的重要性 下一篇:书籍设计材料选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