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双簧管音乐中民族风格的体现

时间:2022-10-09 12:11:23

试论中国双簧管音乐中民族风格的体现

摘 要:双簧管作为一件西方乐器,在二十世纪初才传入中国,所以中国在双簧管音乐作品数量上,比起西方双簧管音乐作品数量要少很多。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作曲家,以本民族的音乐风格为出发点,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双簧管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作品风格鲜明,乐思清晰,手法简练,民族风格突出,情感淳朴真挚。本文从中国双簧管音乐作品出发,概括中国双簧管音乐中的民族化特点。

关键词:中国;双簧管;音乐创作;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07-02

一、具有民族风格的题材

中国双簧管音乐中的民族风格首先体现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因为题材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材料,是整首曲子音乐风格的根基,题材的民族化是整首音乐作品民族化的前提。

(一)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生活题材

在中国双簧管音乐作品中,如辛沪光的《黄昏牧归》,描写了夕阳西下,牧人归来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牧人归家的愉悦心情。还有赵季平的《陕南素描三首》,描写了陕西南部人民生活的景象,作品通过三个乐章描写出了陕西人民的生活情趣,音乐语言质朴简练,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此外还有如安国民编创的《庆丰收》,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还有黎国荃的《牧羊姑娘》、《小放牛》;祝盾编曲的《蓝花花》等,都属于展示民族生活的题材。

(二)音乐作品中的自然风格题材

朱践耳的《春天的歌》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何占豪的《草原上》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茫茫无际的辽阔景象,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牧马人赶着牲畜去放牧的壮观景象。还有钱恺的《伊犁之歌》,描绘了伊犁河两岸美丽的风光。类似这种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还有杨少毅的《春之恋》;李延生的《大青山之歌》等等。

(三)音乐作品中的社会情境题材

孙亦林的《喜讯传到瑶山寨》描写了在粉碎以后,瑶山人民内心激动的情景。中在的压制下,瑶山人民的身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喜讯传到瑶山时,人民怎能不开心呢?这样的题材最能体现社会的变化。还有孙亦林、王志伟的双簧管曲《农村就是俺的家》,描写的是青年上山下乡,鼓励青年要以农村为家。这些所要表现的情感题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产生的,这种社会的情景题材也成为了中国民族化的特征。

二、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音乐作品识别于其他作品的重要特性。尤其是双簧管,它只能吹奏出单旋律声部,所以旋律对于双簧管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一)根据民间歌曲编创旋律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材料可以提取,并且民间歌曲在人们中影响巨大,有许多民间曲调几乎家喻户晓。中国双簧管音乐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民间歌曲的旋律作为主题的。例如《蓝花花》、《牧羊姑娘》等。改编以后的双簧管音乐作品,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民间歌曲的曲调,而且用双簧管演奏,钢琴配合伴奏,这种中西结合的形式,别有风格。

(二)根据民间器乐曲编创旋律

中国传统的民间器乐曲种类繁多,曲目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中国的民族管乐器曲目更是丰富多彩,很多曲目都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所以中国的双簧管音乐作品很多就是在中国的传统器乐曲中提炼的旋律。比如《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都是属于在我国优秀民族管弦乐曲中改编创作的双簧管作品。

(三)单独创作具有民族风格汉化的旋律

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为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我国的双簧管音乐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双簧管民族化的音乐作品已经具有了中国风格的基因,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特色鲜明,别具一格,显示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大青山之歌》和《农村就是俺的家》,虽然作品中的旋律没有提取任何一首民间歌曲或民间器乐曲,但是演奏出来的风格就是民族化的风格,这种风格已经渗入骨髓,与音乐融为一体。

三、具有民族风格的节拍

节拍与板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节拍是节奏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板式却是节拍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双簧管音乐作品在节拍上也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一)多变的节拍特点

西方音乐中的节拍绝大多数是有强弱规律的,所以节奏感很强。因此在西方的音乐作品中,拍号基本是不太会有大的变化。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节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跟着音乐情感的变化而更换不同的节拍。例如《伊犁之歌》,第一部分开始是4/4拍,到第一部分尾声的时候变成了5/4拍,进入第二部分中间段落时是7/8,后面接着出现了5/8拍、7/8拍、4/4。第三部分又用到5/8拍,再现的部分又回到4/4拍,这种复杂的节拍交替都是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对推动情感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

以均等为特征的律动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被称为“有板”,其中包括了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等。均分律动的特点是具有大量的非功能性,在很多情况下,强弱拍的交替并不规律,而是留有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非均分律动在汉族民间音乐中十分常见,在音乐表演时具有较为自由和弹性的控制,这样可以使内心的情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种非均分的律动形式往往通过散板的形式来表现。所以这种注重节奏的自由表现,音乐的形态往往呈现出一种“散”的结构状态。在中国双簧管音乐中,这种“散”的非均分律动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欢乐的公社放牧员》、《雪山雁歌》、《月宫》、《天山的歌儿向北京》等作品中,都存在散节奏的演奏标记。

四、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是有区别的。在创作的中国双簧管音乐作品中,我们借鉴西方的曲式结构,但并不生搬硬套,我们运用了自己的民族音乐结构发展特点,吸收了民族曲式因素,因此也具有民族的风格。

(一)三部性曲式结构的变通

例如中国双簧管乐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一部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在引子部分模仿了竹笛的清脆声音,极其舒畅的演奏出了明亮高亢的信天游曲调。A段的主题形象鲜明,采用民族商调式写作。在B段出现之前有一个引子,带有连接的意味。B段在规模上稍大,带有奏鸣曲展开部的混迹,在主题陈述后,进行了两次变奏,力度渐强,情绪热烈,表现了人民迎接子弟兵的欢闹场面。再现部运用了动力再现手法,高潮后回到信天游的曲调结束。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开头A段之前的引子,这个引子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因为西方音乐中极少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直接进去A段主题。而中国的曲式结构在A段前的引子作为铺垫就显得特别重要,也显示出了中国民族化风格。

(二)多段并列的曲式结构

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时借鉴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联缀曲式”进行创作。这种曲式结构最早在中国戏曲中出现,后来也延伸到传统器乐曲中。例如中国双簧管作品《伊犁之歌》中,作品除了呈示部和再现部,中间的展开部在每段结构、内容表达上都是独立的。作品讲究结构章法,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是作品形成了独立与整体的统一。这这就表明,作曲家在借鉴西方曲式结构的同时并不拘泥于西方固有的模式,而是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曲式风格,从而鲜明的突出了作品的民族化风格。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些作品都显示出了在曲式结构上的民族化风格。

五、结语

中国双簧管音乐的创作之路才刚刚起步,作曲家都在不断进行适合中国听众的创作尝试。完全的西方音乐语汇并不能充分展示出我国民族的音乐风格,我们只有找到中国本民族的音乐风格,才能使创作出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风。这种本民族的音乐风格,无论是从旋律、节奏还是曲式结构上,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中国双簧管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朴长天.双簧管教学法[M].民族出版社,1996.

上一篇:论声乐作品的歌词 下一篇:中韩传统服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