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倡导活动化

时间:2022-10-08 10:03:55

语文课堂教学应倡导活动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实践活动。所以最近几年,活动课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课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凭每个单元的一节活动课,还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语文课堂活动化就很有必要。

一、依据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更多地侧重于传授知识,分析课文。有时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却已经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所以,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采的课堂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

语文活动的设计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切实有效,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所以,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美文,可以指导学生从美的角度欣赏。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一组在书上勾画美的字词,并且给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加拼音;一组查找美的字词,并且给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做解释;一组查找美的句子,并能够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其他三个组通过不同角度赏析美的句子。前三个组的学生还要把自己选择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程度有难有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十几分钟过去后,学生们总结的内容不仅全面,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又如在教学《乡愁》诗二首时,因为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的现代诗不多,所以余光中的诗主要是师生共同品读,教师做一个欣赏现代诗的指导。而席慕容的诗则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喜欢读的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喜欢说的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写的学生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喜欢质疑的学生就本诗中不理解的诗句提出疑问,喜欢歌唱的学生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在朗读,在歌唱……《望乡》、《梦驼铃》、《七子之歌》都被学生带着感情唱出来了。可见一首小诗能挖掘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再如教学小说《变色龙》时,让学生编演了一个课本剧,结果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以说话训练为中心,带起读写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这些活动既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也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自主实践学习,鼓励学生挖掘各方面的资源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而且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烈。所以,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根据课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各个方面的资源。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把学生从课堂语文引入到广阔的生活语文中去,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渴望自主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截取语文学习的素材。

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有关于“对联”的学习。对于“对联”,学生虽然经常见到,但具体的情况却不是很了解。于是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走进生活,上网查资料、到生活中观察、询问长辈等方法来获得关于对联的知识,并且收集一些有意义的对联。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对联的来历,还说出了许多他们亲自收集来的对联。有春联,挽联,喜联,景点联,等等。最好的还是我们身边的,如小店门口的“门前大道通南北,路边小店卖东西”;超市门上的“精美齐全销春夏秋冬货,热情周到迎东西南北人”;饭店门口的“饭菜舒心客常满,便餐适口座不虚”;书店门前的“翰墨图书皆成风采,往来谈笑尽是鸿儒”等。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对联都被学生拿到课堂上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样的活动,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

识,使学生明白语文原本源于生活,并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

课堂活动化应是学生活动为主,但更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深层次地把握每一节课的内容,并且掌握好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地自理教材,合理地选择活动材料,选择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学习成功,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如我们现在大多语文教师都有“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安排,这项活动就应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主学习,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负责组织,内容必须和将要上的课有关。长期以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引用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如:名言,歌曲,诗歌,故事,寓言……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即让学生先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参与合作。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吸引与挑战,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调动,能力由此得到逐步增强。

总之,语文课堂丰富多采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会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李清照《如梦令》一课新的解读 下一篇:浅析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