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角度谈环保

时间:2022-10-08 08:37:19

从生态学角度谈环保

【摘 要】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人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环境保护

早在30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已经在地球母亲的孕育下,幸福地生活着,伴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圈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她同时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经常泛滥成灾,同时被人们称之为“害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几千年前,黄河的水是清澈的,那里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草地,它们像“绿色的被子”一样,覆盖在黄土高原上。这里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古代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都产生于此,所以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无休止的砍伐森林,使得黄河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拿秦始皇来说,他在黄河中上游渭水之滨大造阿房宫,毁掉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再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天长日久,使原来覆盖着大片大片森林的黄河中上游变成了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没有了森林的保护,水土流失来了,洪水也来了,让这样一条母亲河变成了一条“害河”。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应该成为所有人类追求的目标。审视千百年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动植物在大自然的命运和地位,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的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类必须保护好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相互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实,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了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哪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灾难也就快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所以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了。

因此最后我们要呼吁全人类: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浅论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创新 下一篇:井温在注入、产出剖面资料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