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意义与意象: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句法结构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8 07:20:28

形式、意义与意象: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句法结构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及语言内部的对比研究,解读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认知过程间的依存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方式决定语言形式,句法结构差异是基于个性化体验与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映射;2.语义表达是在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构建基础上对语义焦点的突显或实现过程;3.句法结构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统一体,其整体意义永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人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认知语法 句法结构 语言形式 语义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及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认知的产物,依赖于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理解和概念,因此应该根据人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来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来对事物进行解释和概念化,又借助于这种符号来完成交际功能,不论哪一种过程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以Langacker为代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作为一种崭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在国外蓬勃发展(张燕,戴卫平,2010;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法脱始于Chomsky的生成语法,反对传统语法在句法自足理念观照下对语言结构的形式化诠释,批驳了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学派对排列组合的语言结构与意义间关系的任意性阐述。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具有算法特征的自足(self-contained)系统,有着独立于其它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autonomy);语法(尤其句法)是与词汇和语义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结构层面;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语言形式不是直接反应外部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标明其认知过程;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本质上是象征性的,语言构件既有概念输入又有语音输入。

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视角,以英、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为例,对比了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和同一语言的不同句法结构,旨在表明不同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同认知方式和不同的语义概念。句法结构并非任意产生,而是因为不同的认知方式导致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句法结构的比较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赵艳芳,2001)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言也是认知方式的体现,语言的相对性能够体现认知方式的相对性、文化和思维的相异。

人类因自身的内在特性产生了语言,但是产生出来的语言在结构形式以及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与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两种句法结构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在英语句法结构中,主语和谓语不能缺少,讲究时态的对应,连词的使用,因此称之为“刚性”语言;汉语句法形式灵活,主语多样,讲究意念接应,因此称之为“柔性”语言。例如,汉语成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宋《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

在英语中的表达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出自《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虽然汉语中缺少了主语,但不失为一个完整的表达,读者或听者不会产生疑虑或者困扰,即使没有“if”这样的连词存在,仍不妨碍它表达虚拟和假设的语义。汉语使用语义或者意念把字和词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句话,而英语需要借助完整的主谓结构和连词等才能完成语义的传递。

(二)英语多用抽象名词作为主语,而汉语倾向于使用人称代词作主语

“Anger bereft him of words”在汉语中一般不说“气愤使他说不出话来”,而说“他气得说不出来”。英语中用抽象名词“anger”作主语,而汉语则使用人称“他”。下面的例子也可作类似的解释:“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都没有”;“His reading inspired me:读了他的作品,我深受鼓舞。”

(三)英语中常使用被动句而汉语使用主动句

来看下面一个例子:“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汉语中不说:“困难被克服了,工作被完成了,问题被解决了”,而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同样,汉语中很多主动句都表示被动含义:“西区盖了房子”,翻译成英语就是:“The house was built in the western campus”;再如,“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 小说《红楼梦》已经译成多种文字。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对形式上的对比层面,而要挖掘这些不同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似乎静止的句法结构背后有着无限空间的认知互动。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产生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认知模式又直接引起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编码机制在句法结构上变现出来(高佑梅,2011)。16世纪到18世纪,理性主义弥漫于欧洲,其思维方式倾向于逻辑性和协调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显性的形式(Overt forms)以及形式的完整。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单词使用受到“人称”“数”“格”的约束,句法严格,主谓必须一致并且不可缺少,连接句子的关节点明确,少有歧义。因此语言使用侧重“形合”,形式对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抽象名词作主语和被动语态的惯用也说明了英语思维的“理性”。而中国人深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等文化的熏陶,认知方式重“领悟”“顿悟”,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强调意义连接和主体意识。连淑能(2006)对汉语思维模式与句法特征关系的解读是:

“(汉语)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相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多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流水局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和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多取意合法。”

用意念连接的方式构成句子,是中国人重悟性的体现,也是汉语产生大量成语和歇后语的原因。悟性有主观性的特征,所以中国人常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这就解释了汉语不用抽象名词作主语而采用人称作主语的原因,同时这种主观性也能解释汉语中的主动表达多于被动表达的现象。

三、同一语言中不同句法结构的比较

认知语法认为语义是语言的基础,语义与句法是相乘而因、不可分离的两方面,“不参照语义值来分析语法单位与编写词典但注明词义一样是不可取的”(Langacker,1990)。Langacker还指出,意义由概念内容和识解内容的某种方式构成,识解包括“详略度、聚焦、显著性和视角”四个方面,选择不同句式是识解差异的结果(黄洁,2012)。同一事物,同一场景在不同的人看来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反映到语言层面就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单从一门语言来看,不同的句法结构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例(1)和例(2)就说明了这一点:

(1)一张床睡五个人。

(2)五个人睡一张床。

例(1)和例(2)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同义句,但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它们所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随着讲话者采取的角度不同、所要表达的含义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例如当使用者倾向于表达“地方拥挤”或“生活窘迫”这样的概念时,会选择例(2):“五个人睡一张床”,然而,如果使用者仅仅强调床的面积大,会使用例(1):“一张床睡五个人”。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来分析的话,两个句子的突显部分不同,“一张床”和“五个人”在两句话中从属的地位是不同的:例(1)中“一张床”是图形,是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五个人”是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例(2)中图形和背景的位置却完全相反。

在语义和句法层面,认知语言学注重意象和意象图示。

(3)A:我们用这种颜料染不了毛线

B:我们染不了毛线

C:毛线我们染不了

D:毛线染不了

E:用这种颜料染不了毛线

本组五个句子看似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句(3)A中的“用这种颜料”用来介绍“染毛线”的方式,突显了这部分;而句(3)B相比于(3)A强调了“染毛线”的能力;(3)C和(3)B相比,(3)C将“毛线”提到句首,突显了对象,掩盖了其它两个部分的地位;(3)D和(3)E缺少了“我们”这个主语,倾向于描述一种非主观事实。不同的句法结构说明使用者对事件有各自的理解和侧重,同样,这五个句子不同的结构形成了意象突显的不同侧面,其语义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句法结构在听话者的大脑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意象,最后造成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句法结构并不是任意的,结构与语义是密不可分的,单纯地按照主、谓、宾等基本成分的句子结构分析,将难以深入、准确地体会话语使用者的语义侧重和内涵。

从英语的句法结构中也能看出认知语言能够学中关于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视角的关系:

(4) a.Susan cut down the tree with an axe.

b.The axe cut down the tree.

c.The tree was cut down with an axe by Susan.

d.It was Susan who cut down thee.It was the axe which cut down the tree.

可以看出例(4)a~e中说话者注意的焦点是变化的,a的视点在“Susan”上,(4)b的视点在“the axe”上,(4)c的视点在“the tree”上;d比a更加强调动作的实施者,(4)e中“the axe”的强调程度与(4)b也是不一个层次的。认知语法认为,在特定语言事件中,语言使用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即选择不同的视点或焦点,突显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高佑梅,2011)。以意象作为概念系统体验的基础完成理解事物和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突显部分和隐含部分能准确说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或者表达重心。当不同的人脑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象图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输出。

四、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认知语言学认为,由语素组成的词、短语、单句或复句都是大小不同、复杂度不同的构件,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每个构件、象征单位都是心理上的完型结构,构件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其组成部分的意义推倒出来。例如“bicycle”由两个词素构成“bi-”和“-cycle”,但“两个轮子”并不能代替“自行车”这个整体的含义。不论是英语的句法结构还是汉语的句法结构,都不是单词和词组的任意组合或简单相加。句法的构建依赖于一般认知方式;句法学习离不开认知能力;句法运用通过不同的认知侧面阐释不同含义。每个构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就会引起人整体的感知系统,这与格式塔理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任何句法结构中,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即使在汉语这种用意念来构成句子的的语言中,“一张床”“睡”“五个人”的不同排列所构成的整体意义是不同的,要远大于三个词相加的含义。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意味着人的认知有所参与。因此,不管从一种语言出发还是从多种语言出发,每个句子的结构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能充分解释语言多样化产生的原因。认知语法否定语言自治观,认为任何语法形式、语言结构都能够在认知层面找到原因。语言产生于人类思维的固化过程中。语言依赖认知,句法结构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过程。总而言之,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说: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本真,我们只能看到它在我们眼中的样子。我们之所以会“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因为语言表达并非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不能真实、完整地表达事物的原貌,而是受制于人类经验的内部认知机制和过程对外部世界的不同反映。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徐亮副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M].Mouton de Gruyter. Berlin·New York.1990.

[2]《认知语法导论》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2,(2):208-211.

[3]高佑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特征释解[J].天津外国语报,2011,(2):16-23.

[4]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理性与悟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35-38.

[5]宇红.R.W.Langaker认知语法评述[J].外语研究,2004,(4):6-11.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123-141.

(千冬霞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北大校长严复为何仕途不顺 下一篇:被误解千年的战略间谍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