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的教学风格研究

时间:2022-10-08 07:14:07

外语课堂的教学风格研究

摘 要: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文章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四个方面讨论了外语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旨在启发教师形成自己独特、创造性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外语课堂 教学风格 教学模式

一、风格的定义

歌德曾指出:“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照我们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给予风格这个词以最高的地位,以便有一个用语可以随手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艺术家应当学会唱别人不会唱的音调,只有超群出众的东西才对世界有益。教学风格指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

外语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所涉及的是对语言的认知和转换,区别于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转向以“学生参与,学生会话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在没有语境的环境下学习,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真、积极和踊跃地投入课堂的参与会话中来,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起着积极的引导地位。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社会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在教学中的教学价值也不尽相同。在学校中,有的教师教学特别受学生欢迎,也有因为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喜欢这门课程的,而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则不受学生欢迎,使得学生的学习多少受到影响,那些能得到学生钦佩和尊重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对于语言教师而言,学生如果不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流,那么语言的学习便无从谈起,因为不交流是语言学习的第一屏障,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外语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气质、风度等)教学能力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形式影响着教学。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含量等),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旁征博引、论证深刻等起着决定作用。任何一个教师总是先当学生再成为老师,在当学生接受教育时,他从他的老师那里不但学到科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教学风格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教师的文化层次越高,知识越渊博,他所体验过的教学风格就越丰富多彩。这有助于他在教学中扩充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能从形式各异的教学风格中有选择性地进行摹仿。大多数教师最初的教学风格都是效仿他们的老师,把他们学生时代最崇拜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教学楷模。

在外语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越丰富,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越多,那么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便能越快逐步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语言朗读和背诵,而这样一种潜入式的外语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中外文化知识,了解其差异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对语言有对比和新的认识。

(二)教师的思维方式

教师思维方式的灵活程度和反应速度,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有的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唯恐聆取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是一种寓庄于谐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特点,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精于教学安排,课堂设计合理巧妙、严实无缝,是一种巧妙缜密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视觉型学生鼓励他们多阅读;听觉型学生则鼓励他们多听外语讲座,多参与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地用外语来思维。有的学生是感官的多面手,这样的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来获取信息。他们可能用听、看、触、闻把所学的内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或学习新的内容,而且稍加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这类学生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发挥他们的长处。那些带感彩的学生需要具有浓厚的感彩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提供有活力的环境和积极的、坦率的讨论,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善于联系,注意引导。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上好一堂语言课的关键,提倡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应,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讨论、发言,使外语课在教学互动中进行。这些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都得益于教师思维模式的不断转换。不固执、不呆板、灵活应用式的思维方式是优秀教师风格的集中体现。

(三)教师的个性特征

教师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使其教学风格各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的节奏(快慢、音调、强弱)等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教师的个性特征决定其教学方式的个性,与教学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强弱、表达节奏的快慢、对课堂气氛要求的松严、创新能力的大小和教学观念的新旧等都会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否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激情洋溢,有的教师娓娓细语,有的教师习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这些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自于教师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特征在讲台上的演绎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为一门艳丽多彩的艺术。

有人说,课堂也是舞台,授课的过程也是表演,台下是学生,也是观众,台上的既是老师,又是演员。究竟是选择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还是抒情感动的诗词朗诵,这是由“演员”的专长所决定的。语言教师的个性决定着课堂的个性,可以很活跃地积极讨论,也可以很抒情地大声朗诵。

(四)教学态度

“教师对于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能动性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动力因素,进而形成稳定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教学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使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专业的融会贯通,更需要教师有高度负责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一个教师只要乐教敬业,就必然会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研究和课前准备上,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一个真正把教学作为事业去追求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习他人的教学长处,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敬业精神程度对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及教学风格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

每个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具备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当然,学生可能不仅仅采用一种学习方式,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作为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努力使学习环境中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说明不同学习方式的客观存在,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当然,在教学当中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可能一味地迎合每个学生的品味。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了解他们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互相配合。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使外语课堂成为一个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风格乃至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风格都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一个教师只要把教学工作视为自己钟爱的事业,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对酷爱艺术的追求,那么通过一定的学习、探索、教学经验积累和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张天宝,姚辉.当代西方学习风格研究概观兼谈学习风格的研究价值[J].江西教育科研,1996,(4):22-25.

[2]刘绍勤.论教学风格的形成[M].北京:中国高等研究,2001:15.

上一篇:交际策略培训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交互的影响 下一篇:“学程导航”对英语学习主体角色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