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能源发展有关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08 06:44:31

青海省能源发展有关问题思考

一、青海省能源发展现状

电力。2006年底全省电力装机698万千瓦,其中水电550万千瓦,火电148万千瓦。已建成的主力水电站有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火电站有华电大通2×30万千瓦机组等。在建的主要有拉西瓦、康扬等水电站,容量为450万千瓦。青海电网330千伏电网东西贯通,东部已形成单环网结构,向西延伸到了柴达木腹地,现有330千伏线路2443公里。南北方向110千伏电网展开,现有线路5003公里。省际间、重要负荷地特高压750千伏电网正在规划和建设。电网覆盖占全省总面积的58%,覆盖人口95%。海西西部茫崖、冷湖、花土沟为独立电网,由自备燃油(气)电厂供电。果洛州三县和玉树州六县为独立电网,由地方小水电供电。

煤炭。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煤矿36处,主要煤矿有大通、鱼卡等,在建煤矿柴达尔等。2006年煤炭产量591万吨,消费量912万吨,缺口321万吨。缺口主要为电煤,依靠甘肃、宁夏购进。

石油天然气。2006年生产原油223万吨,省内加工105万吨。天然气产量25亿立方米,商品量20.42亿立方米,甘肃省消费11.1立方米,省内消费9.32亿立方米。

太阳能、风能。建成了112座光伏电站,解决了无电乡政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用电。太阳能建筑、太阳灶等开始利用,尚未形成规模。风能开发处在前期工作阶段,规划了29个风电场。

生物质能。青海地处高原,植物生长期短。森林面积小,可利用的森林废弃物很少。占全省总面积7%的湟水河、大通河和黄河干流流域为青海农作物秸杆的主要产地,但生产分散,仅能解决部分炊事用能,沼气池初步推广,效果较好,但尚未普及。

能源消费结构。2006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1903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占38%、6%、16%、40%。能源消费主要为煤炭和水电,其它能源消费量小,消费结构单一。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为水电,比例较高。常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生物质能源等多元化利用尚未起步。

二、能源资源条件

水能资源全省理论蕴藏量约22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流域。水能资源富集的黄河龙羊峡以下基本得到开发,黄河龙羊峡以上河段及长江、澜沧江虽然人口稀少,淹没损失小,但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当地建筑材料、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差,开发难度较大。煤炭资源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积石山五大含煤区。预测远景储量380亿吨。已探明的储量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和柴达木北缘两个含煤区。2006年底,全省累计探明储量为50亿吨,保有储量48亿吨。煤炭赋存地除大通矿等少数矿点开发条件较好外,绝大部分矿区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开发难度大,条件差。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开发条件好。评价的石油资源总量约为21亿吨,天然气25000亿立方米。2006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5亿吨,天然气探明加控制3536亿立方米。风能资源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的区域初步规划29处风电场,规划总容量987万千瓦。总体上呈现西北部丰富,东北部较少,北部好、南部差的格局。太阳能资源,全省年日照时数2500-3650小时,柴达木地区达3600小时以上。年平均日照率60%-80%,年辐射总量586-754×104千焦耳/平方米,年直接辐射总量419×104千焦耳/平方米,总辐射量中直接辐射量的比重约为62%。可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电站,开发前景好。

三、能源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1、能源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能源工业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巨大。2006年,青海省GDP641亿元,能源约为92亿元,占全省GDP的14%,能源税收约15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18%;“十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能源350亿元,占24%。青海省确定的四大支柱产业中,能源占2个,即水电和石油天然气。青海能源的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能源建设投资也是拉动青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青海以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以来,全省农牧业产业化取得进展,但尚未形成规模;盐湖、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的延伸,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盐湖综合利用一期项目,甲醇项目等建设投运使得盐湖、石油化工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处在起步阶段;做大做长有色金属产业链尚需时日;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海旅游业有了大的发展,但高原特色旅游资源尚需发掘与培育。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能源结构性短缺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青海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38%,而青海煤炭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煤炭产量的增加至多与消费增长平衡,煤炭缺口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且可能扩大。水电占40%,火电为16%,在黄河来水偏枯或流量受调度控制时,也会出现季节性、结构性缺电。水火电比例相差较大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二是电网建设仍不能满足资源开发和普遍服务的要求。一些重点资源开发区仍未实现大电网供电,难以满足资源开发的要求。玉树州六县及果洛州班玛、久治、玛多三县,海西茫崖、冷湖两个行委电网未覆盖,占全省总面积的42%,居民相对集中的乡镇依托小水火电独立小电网和太阳能光伏电站供电。全省尚有883个行政村14.5万户未用上电。

三是农村能源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依赖农作物秸秆、煤炭等取暖、燃用,用能结构单一,沼气池、太阳灶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供能手段单一,广大青南牧区仅生活用能主要为畜粪。

四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由于青海工业以资源性产品的工业为主,能源消耗相对较高,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万元GDP能耗为3.12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1.21吨的2倍多。

四、能源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发展水电,到2010年,使全省水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同时,保持一定的水火电比例,适度进行火电建设,到2010年,使火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以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步使电力生产结构多元化,最终在合理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前提下,将燃煤发电控制在必要、合理的水平。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完善输供电网络,解决好输供电能力和质量问题。进一步扩大电网覆盖面,增加供电能力;完善输供电网络,提高供电质量。到2010年,使青海电网东部主网实现330千伏双环网结构,西部两条330千伏双回线,初步形成750千伏特高压电网网络,形成

较为完善的输供电网络。

积极进行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力争“十一五”新增20亿吨探明储量。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的规模化矿井,到2010年,产能达到1500万吨。积极有序地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焦煤资源实现焦煤开发一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产业链,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和发展煤炭洗选、配煤等深加工转换,对煤炭副产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促进全省煤炭产品优化升级,解决好煤炭供应质的问题。

坚持勘探、开发、利用并重,实现油气增储增量。到2010年,使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4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石油产能达到255万吨,天然气65亿立方米,年加工原油150万吨。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逐步实现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及天然气化工协调发展的新型格局,解决好石油天然气资源、生产量的匹配问题。

科学规划,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人为本,以满足城乡无差别能源消费需求为长远目标,以改善、提高农牧区生活用能,到2010年全省农牧区户均年消费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达到3吨标准煤为阶段性目标。在现有的煤炭供应网络基础上,增加煤炭供应点。在湟水河、大通河和黄河干流流域普及太阳灶和沼气池,力争户均实现“一池三改”和拥有一台太阳灶。帮助农牧民群众将现有及新建房屋均改造或建设成太阳能暖房。

依靠科技进步,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冶金、有色等重点耗能行业、耗能产品走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目前工业产品能源单耗过高的状况。发展节能性产业和产品,使能源利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坚持将环境保护贯穿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治理好水电建设中对原始地貌和植被破坏。对全部火电厂进行脱硫改造。对已有的煤矿塌陷区进行治理,对煤矸石加以综合利用,新建煤矿严格控制露天开采,对生产中出现的地面塌陷区及时治理。总体上按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落实限制开发等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

五、能源平衡

2006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902.68万吨标准煤,消费总量1903.22万吨标准煤,总量供需平衡。原油、天然气、水电富余,煤炭缺口较大。预测到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240万吨标准煤。消费量总量2430万吨标准煤,总体上供大于求,原油、天然气、水电富余,煤炭缺口进一步加大,达到520万吨。

煤炭供需依靠本省无法改变缺煤局面。平衡省内煤炭供需矛盾,通过鼓励企业在水电充裕时多用电,减发时少用电,减少发电用煤;积极做好煤炭调运;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利用效率。

六、有关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利用价格杠杆、税收等机制,鼓励用电企业多用水电,减少发电用煤。按青海不同的地域的特点,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用能方式,东部农业地区及海拔3000米以下气温较高的地区,构建以煤炭、沼气为主,以成型燃料等新方式就地分散利用农作物秸杆及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电力为补充的用能方式;青南牧区构建以煤炭和畜粪为主,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电力为补充的用能方式。在供电条件较好的地区,鼓励有资金承受能力的农牧民提高电力消费比例。

二是加强能源节约。加强节能管理体制的建设,健全和加强节能管理机构及职能,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推动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探索公共财政支持节能建设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能力。强化节能在产业政策中的作用,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项目建设的重要量化指标,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提高包括引进项目在内的新建项目的能源利用技术门槛,倡导高效技术的引进。发挥价格政策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的节能行为。鼓励采用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树立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

三是加快农村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和沼气池、太阳灶等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服务体制,规范农牧区用电秩序,搞好用电技术服务。加强县级农村能源站队伍建设,经常性的开展沼气池等技术知识培训,跟进项目技术服务,做到农民会使用,故障能排除,使用能正常。研究建立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效机制,对相对贫困地区农民用煤给予补贴;加大六小工程建设中沼气池、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的中央财政补贴额度,减轻农牧民自筹资金的负担;对西部农村农牧民生活用电给予财政补贴,降低电价,鼓励先富起来的部分农牧民采用电灶、电暖器等用能方式。

四是继续加大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力度。每年安排10亿元投资规模,力争“十二五”末基本解决青海农村电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问题。同时,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将海西西部两个行委,果洛班玛、久治两县电网并入青海电网。因地制宜,在不经济的青南地广人稀的区域,通过太阳能电源解决供电问题。

上一篇: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 下一篇:大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