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与抉择

时间:2022-10-08 06:21:10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与抉择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围绕着其中教与学的各种研究及成果一片繁荣。然而细究之下,仍有一些令人遗憾之处。以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现状不容乐观。实际操作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既不能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作用,也导致迄今没能就“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这个关键性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设性意见,令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感到苦恼和困惑。本文就此话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现实的困境:“以教为主”仍是主流

理论上,一节好课可以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应用和创造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得出。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可进一步将其细分成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为基点,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需要、兴趣、动机、心理气氛及满意程度等子目标在内的综合评判。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以学为主”的。但是现实中依然强调把重点放在了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表现上,这种“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还有进一步细化的指标,如教学语言清晰准确、教态端庄大方、课件设计科学美观等。当然其中也有结合了“以学为主”的一些做法,如加上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的一些指标。但这些做法实质上依然体现的是“以教为主”的思想,它所顾及的“以学为主”仍是辅的,是为配合教师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

“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颠倒了教与学的地位,导致了现实中学校教学工作的谬误与弊端。首先,这是目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盛行的表演式课堂之风气形成的原因之_。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并力推的各种竞赛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均为经过倾心打造择人展示的样板课,是经过了反复排练后获得成功的“演出”。这种难避集体弄虚作假之嫌的表演课严重腐蚀了教育真实合理的内核。其次,“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导致教师将教学关注点从学生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上课时过度关注自己的教,为了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教学手段花样百出,教学语言华而不实等充满了形式主义的课堂,忽视了教学效率及效果,对学生成长的规律茫然无措,导致在推行新课改的实践中忽视学生的现象仍然蔓延。

二、理性的抉择: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发展为主轴

课堂教学要实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就必须依据“以学为主”的基点,强调评价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发展状态。学与教的关系是以学为先,否则学生的学习目的没有达成,即使教师的教获得了好的评价也不能算是好课。学生课堂学习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及规律性,也就是发展存在不同的程度,而这种发展程度特指学生身心发生的正向变化的过程,即符合教育终极目标的发展;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尺应该是课堂上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程度。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是主轴的思想,可把课堂上学生的成长发展分为四种类型。

1、自主性与独立性发展

学生的成长实质上就是不断追求自主性的独立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牢记每个学生都是生来就具有自主发展潜能的人,教学所要做的关键事情一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需要,二是怎样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2、差异性与全面性发展

当前,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并不是认为理想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完人,实际上任何教育都只能以学生个体潜能即差异性为基础和前提而实施。我们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潜能进行选择性学习,使每个学生享受到适度开发自身潜能的因材施教的课堂学习,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好教育,最适合的教育。

3、个性与创造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创造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课堂教学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活跃、好奇、探索、不迷信、不守旧等的气氛和环境,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性,重视学生对学习、教师、学校等态度的了解与关注。要允许和接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个性在充满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起来,从而一直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4、可持续性的终身发展

所谓可持续性的终身发展是由个体和社会教育两大因素决定的。从个体角度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具有未完成性,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事实上,人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的生存技术。从社会教育角度看,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用这样的发展标准衡量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所能做的是要适度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习惯,使其能够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

构建新型的发展性的“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其价值在于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具有诊断,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必须具有形成,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权利与自由、足够的安全感与自尊,这些都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得以实现不走样的前提条件。

以教学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接受知识前后的行为变化,以及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构成了课堂学习评价的核心内容。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以此为出发点,再来审视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两个方面的利弊与得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主要评价指标作出如下归纳。

1、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主要指标

学习需要的状态。指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愿望或者学习要求方面的心理状态。如果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学习需要,就会表现出“我要学”的心理,能较好地激发学习潜能。衡量的指标有学习动机的强弱程度、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学习意志的坚定程度等。

注意的状态。指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对学习内容的集中与指向状态。衡量的指标有听课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之和/听课学生人数=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数、注意力集中学生人数/听课学生总数×100%=注意力集中率等。

记忆的状态。指学生对一节课学习内容的识记、再认和再现的

情况。衡量的指标有识记程度、遗忘程度、再认率和再现率等。

思维的状态。指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表现的情况。衡量的指标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等。事实上学生的这些思维表现还可以通过其言行加以判断的,例如,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看所提问题与发表的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等。

情绪的状态。指学生在课堂上身心愉悦的情况。衡量的指标有发展愉悦度、成功体验度、适度的紧张感,以及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等。

2、可观察的学生学习行为与表现

参与学习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全过程,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是否有些学生能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启发;学生是否有有效地观察、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的行为或机会。

人际交往的表现。指学生对课堂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持有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反应。包括师生互动率、生生互动率,课堂上人际交往和合作氛围,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

氛围感受的表现。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学习氛围的积极性、共同愿景的形成性如何等。

策略运用的表现。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以致用的行为。学生是否获得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思维的一般方法的经历与感悟,获得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改革则应考虑至少包括四点。一看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是否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发展的进程。二看教学态度,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能够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宽容,是否能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是否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能给予应有的赞赏。三要建立健全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课后反思评价机制,把教师课后自评与反思作为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确定下来。不搞分数量化,不刻意求全。四要教学评价的实施者切实转变自身观念,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做到坦诚、公正、宽容、无私。

上一篇:学者参与薄弱学校改进工作中自身的知识管理问... 下一篇:情境创设: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