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时间:2022-10-08 05:45:18

创设数学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能力;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设氛围 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99-01

在近几年实施《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悟知创设学习氛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回想课改以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小学教育呈现在“老师教、学生学,读死书、死读书”的旧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我探讨、创新发展。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在小学教学中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自觉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学习,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教学,教材中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精彩的图画,教师更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2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能力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好多老师走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数学生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讨论、交流的能力,并随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仅热闹地、形式地在一起进行表面讨论、交流,学生不真正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讨论、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怎样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达到培养参与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他们渴望获得成功,那样就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氛围。例如:简单易答的问题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复杂难答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好有潜力的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再适当的表扬、鼓励几句,比如说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你进步的真快!这时学生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停地为学生经常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做游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游戏中解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快乐的获取了知识。也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觉,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学时,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是打给兰兰的,请问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兰兰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8里面有一个十,8个一。”然后让同桌之间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而且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又愉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给学生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王老师带着一些钱去给学生买桌椅,她带的钱如果只买桌子,恰好买60张,如果只买椅子,恰好买120把。那么,她带的钱能买多少套桌椅?(一套桌椅中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读题后学生就会找到这道题和工程问题的联系,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问题。从而工程问题得到了拓展。以上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思考这类问题时,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的创设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下一篇: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