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10 11:08:02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正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建组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五方面实践与探索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95-01

1 分层教学的理论

分层教学,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里,教师习惯采用“一刀切”的做法,无致使优生“吃不饱”,能力无法得到拓展提升;学困生“难消化”,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差。

因此,认真落实纲要,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精神,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2 分层教学的实践

2.1 了解学情,建组分层

教师基于现状,科学地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优秀型A组为学习基础较好,态度严谨、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高型C组为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弱、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基础性B组介于二者之间。从比例上,A组和C组人数较少,处于中间阶层的B组人数最多。

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途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信心。

2.2 直面差异,目标分层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分层特殊情况,把课程标准统一制订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目标的设置要掌握适度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目标一:识记基础,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A、B、C三组学生都要达成;

目标二:能理解文本的关键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中等程度的B组学生可以完成。

目标三:发展思维,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这是A组优生可以完成的。

例如在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讲出本文的作者、出处,能对照工具书翻译本文;

2、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陋室简陋情况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安贫乐道、高洁伟岸情感;

3、能理解本 “托物言志”独特构思,学习古文“铭”的特殊写法,模仿课文写一篇铭。

这里教学目标1是古文基础阅读能力,面向C组以及全班同学;教学目标2是整体阅读能力,面向B组中等学生;教学目标3是写作拓展训练,主要面对学有余力的A组优生。

2.3 弘扬个性,施教分层

1)同一目标,异步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给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让他们先后参与学习并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区分赵州桥和卢沟桥不同的设计,体会中国石拱桥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设计示意图。

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达到了“区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这一教学目标,让三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2)不同目标,异步参与

比如学习《羚羊木雕》时,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相关的字词音义形比较简单容易,让C组“学困生”完成,他们会积极参与。对“我”和“万方”双方父母行为的理解,让B组中等程度同学谈。然后再请A组优生探究本文的主题――对“友情”和“钱财”谁更重要?,掀起讨论的高潮。

2.4 难易适中,作业分层

例如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我共设计了三份作业:

作业一:抄写课后重点字词;识记背景等重点知识。这是学习困难的C组学生基础题;

作业二: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赏析选择文句意境美,并练习仿句。这道题目B组学生能胜任。

作业三:模仿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写一篇文章表现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人情风俗。这道题目适合A组优秀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各层作业并没有固定的划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随时灵活调换,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2.5 挖掘优点,评价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学生的优点,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的‘金矿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标准可分清层次,不能强求统一。这样主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挑战学习困难的自信心。

3 分层教学的反思

3.1 分层的长期性

分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管理上,不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如何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3.2 分层的整体性

“分层教学”中“分”是手段,而达到班级的整体提高才是目的,在“分”中要做到两头齐抓共管,切忌顾此失彼。

而分层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围着教学大纲转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知识系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愿更多语文教师积极地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陆一平.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递进差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1999(6).

上一篇:创设数学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一篇: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