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08 05:41:45

浅谈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敢问 会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等、开放氛围中,让学生敢问

首先,创设宽松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所以,当学生提出老师看来幼稚的问题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

其次,开放提问时空,让学生全程参与。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

二、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会问

提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下面是归纳的几个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1.矛盾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教材中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让学生质疑。如《社戏》中,学生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社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而“我”却认为那是我一辈子看过的最好的戏,吃过的最好的豆呢?通过这样的质疑,讨论后理解了鲁迅写《社戏》的真正目的。又如,《孔乙己》,中学生在读完全文后,发现了最后一句“大概孔乙己的确死了”中一对矛盾的词“大概的确”为何放在一起连用的问题,进而“逆流向上”,联系全文内容,最终通过这两个词,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比较法。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辨别异同,权衡高下,区分美丑。比较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如相同题材不同主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的比较,相同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通过比较不仅可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而且还可提高对文章的整体认知水平。

3.深究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如《捡》一文中,教材中提出“假如走在路上可以拾到任何一件东西,你想捡到什么?”在分析人物的各种选择后,又转向班级同学,发现同学们对钱的问题较感兴趣,所以又组织同学对全校各年级同学展开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随后再回到课堂讨论,并谈了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钱的问题,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很大帮助。

4.逆向法。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教材中郭沫若《反七步诗》是个极好的例子,针对曹植的《七步诗》,从相反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其他文章进行逆向质疑。结果,大家提出《愚公移山》愚公真愚,龟兔赛跑新解等逆向思维较强的问题。

“提问”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开发了创造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上一篇:论四代“喜儿”扮演者的演唱风格特点 下一篇:青少年价值观构建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