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时间:2022-10-08 05:34:22

教育制度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摘 要】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式教育,严重背离了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方针,因此教育要改革,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本文从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必须围绕正确的教育方针目标来制定、教育管理制度去行政化以及彻底改变高考和高校招生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定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应试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曾经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教兴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然而,教育经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在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

1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1]。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核心,是灵魂[2]。

2 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式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往往使学校和老师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公平原则。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以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要求为改革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教育改革的呼声源来已久,学校和教育部门也有所行动,但我们却发现,教育的现状似乎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远,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的内容不减反增,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导致为了迎战高考,不仅有了高考前的小高考和多次模考,还有了中考前的小中考和模考,小升初的择校考试,甚至是幼儿园的入学考试等,所有这些考试都是为了高考这一考,所有的学习都只围绕着一个目标――高分,现行的高考模式不仅像一堵无形的墙,挡在教育改革的面前,更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施教者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又如何能提供给学生素质教育呢,高考使得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沉陷其中,又岂是能靠其自身的力量而改变的呢!

因此,教育要改革,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源――高考制度,才能使教学双方摆脱完全以分数论高低的局面,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兼顾通用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应才施教,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 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在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制度,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因此,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制定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围绕正确的教育方针目标来制定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这个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个双向制约影响链条的中心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政策规定,都要以这个教育方针为核心。衡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这三个有利于的核心,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3.2 教育管理制度去行政化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教育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行政意义上的上下属,学校的领导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教育主管部门用“升学率”、“合格率”、“验收”、“达标”等指标来考核学校,学校的教育活动围绕着这些行政指标而展开,学校和老师只对上级行政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久而久之,学校便失去了自我,被各种外力因素牵着鼻子走,而不是按教育规律行事。

然而,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部门,他的职责是育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学校的工作应该围绕“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创造力”来展开,而垂直化的行政管理不利于发挥施教者的创造活力。教育的对象和主导者都是“人”,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特殊行业,行政指令管理的缺陷就是忽视“人”的因素,将教育效应外化为可以测量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将外在的物化指标凌驾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上,结果造成在指标的指挥下,不顾个体思想情感需要,不顾个体个性发展,把学生生硬地变成可以测试指标的机器,成了指标指挥下的“异化人”。

学校不是行政部门的附庸,应当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办学权,这样才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才能办出自己特色,使教育回归自己应走的道路。

3.3 彻底改变高考和高校招生模式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之前围着升学、高考转,片面追求高分,进入大学后学生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基本上都能毕业,因此,学生以前绷得很紧的弦一下子松懈下来,突然失去了目标,没了方向,开始混学分,混文凭,毕业后工作单位一般也是视文凭来分配工作,而不是专业能力考核,大多数学生工作后都要从头学起,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严重脱离,甚至现在有部分学生为了找工作,毕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技校“回炉”。

因此,要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源在于高考和高校招生的模式,必须改变目前高考一考定终生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1)多次考试,加权平均

一次高考,便决定一个学生奋斗了12年后的命运,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有学生临近高考的紧要关头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一生毁于一旦。建议将每年一次的高考改为多次,每次考试试卷按照由易到难递进,赋以一定的权数加权平均得到最终成绩,如此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多次考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2)重视平时成绩和表现

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高考不应该忽视学生的在校成绩,应该将学生在校考试成绩的排名纳入高校招生的参考因素中,尤其是高一至高三的排名走势,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后劲。

(3)增加录取面试环节

高等教育有别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普适性基础性教育,而高等教育注重学科分类,重视学生专业特长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学生是否具备该专业特长决定了其在大学该专业的学习是否顺利,甚至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建议高校招生增加面试环节,面试可以真实地考查学生是否适合在该专业学习,面试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4)设置特殊学生通道

少数学生严重偏科,综合排名偏低,但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的兴趣,且表现优异,显现出特殊的才能。这些学生在综合考核中处于劣势,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些领域的杰出人才,如果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中被埋没,对他们来讲有失公平,同时也是国家的损失。因此建议设置特殊学生通道,由所在学校进行推荐,给这些学生特别考试,做到人尽其才。

(5)公开,方能公平和公正

无论是面试还是在校成绩,甚至特殊学生通道,都有可能存在腐败和暗箱操作的可能,但只要将各环节公开,并加强监督机制,相信一定能预防和阻止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毕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改变高考模式,加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了,教育主管部门也有所行动,如要求学生在校每天有一节活动课,增加了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等,但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不但没有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有所增加,原因在于高考的模式没有改变,学校还得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转,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些学习项目。

我国的教育现状多年来备受诟病,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讨论改革方案,然而由于改变高考模式的工程巨大,涉及方方面面,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有条件的学生纷纷选择出国留学,流出的不仅是优秀的生源,还有不可忽略的资本金,长此以往,国家的前途堪忧。

改革总要付出代价,完美的机制总是在不断的探究和实施中逐步得到完善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先行,而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总第221 期).

[2]顾明远.做好区域教育规划 促进教育现代化[J].高等理科教育,2010(1:总第89期).

上一篇:创新观念文化 打造学习型学校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语音室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