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仲: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范本

时间:2022-10-08 05:00:41

北仲: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范本

北仲是民间化的探路者,试图从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身。但是这一转身迄今尚未完成。北仲的困境直指我国法人制度的缺陷,这种缺陷致使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步履维艰。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仲)是仲裁界的佼佼者,最初是相当于副局级的事业单位。当国内同行仍然依赖财政拨款维持运转“保吃饭”、苦求于行政资源的支持谋发展时,北仲主动远离行政,靠自身的专业实力与职业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目前,北仲不仅购买了位于北京CBD地区的招商局大厦7000平米的办公楼和70个停车车位,还累计向国家上交上亿元税收。北仲由此拥有与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相抗衡的实力,在国际仲裁界的地位和声望随之日渐提升。

北仲是民间化的探路者,试图从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身。但是这一转身迄今尚未完成。北仲的困境直指我国法人制度的缺陷,这种缺陷致使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步履维艰。

政府不干预

是最大的支持

北仲成立于1995年9月,最初参照事业单位管理,副局级规格。北仲发展的过程是去行政化的过程,在组织上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与行政机关彻底“脱钩”;在财政上自收自支,脱离对财政的依赖;在人事上公开向社会招聘,没有编制。北仲放弃政府给予的“实惠”,换来的是发展的自主性。

仲裁委员会的机构性质很特殊,根据仲裁法规定的精神,仲裁机构不仅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更不是立法机关和党的机关。同时,仲裁机构也不是企业、不是人民团体或社团组织,也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不属于现行法律法规关于社会组织分类中的任何一类。我国仲裁机构在重组时,国办曾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有关市人民政府“参照有关事业单位的规定,解决仲裁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用房等”。既然是“参照”,说明仲裁机构不是事业单位,但是这一规定使全国大多数仲裁机构在重新组建中定位为事业单位法人,如有些被定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实行参公管理;有些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或差额拨款;极少数被定为行政机关。

北仲去行政化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需要莫大的勇气。作为组建北仲的元老之一,北仲秘书长王红松说:“实行完全的财政独立,通过纳税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失去财政资助。这是一次冒险。”北仲的每一次重大抉择有如走“钢丝”。回忆起放弃政府财政支持,选择被不公平地与企业一样纳税,王红松认为“理念、决策转化为现实过程中,勇气比智慧更重要。”

北仲的发展还得益于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北仲组建之初,北京市法制办领导就明确提出:“政府对仲裁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这种理念一直被法制办历届领导坚守。这也是北仲人一直向外界强调的,将发展功劳归于政府营造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政府坚持这种理念的自觉。

企业化管理

与专业化立身

北仲通过企业化管理实现社会公益。企业化管理有两个关键制度,一是财务制度,二是人事制度。北仲不依赖财政支持后,从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变成通过纳税换取财务自。财务自主后,北仲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自主安排预算支出。财务制度的变化,随之而来为人事制度的灵活打下了经济的基础。例如,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报酬,吸引网罗优秀人才。以人才市场工资价位为参照系,实行仲裁员的收入与单位效益、岗位业绩挂钩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据了解,北仲人的薪金待遇优于市场。

灵活的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充分调动了北仲人的积极性。相比其他仲裁机构,享受财政拨款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财政部门认可的仲裁员报酬往往很低,导致无法对人员提供有效的激励,形成了“优秀的人才吸引不来,吸引过来的不够优秀”的局面。这些仲裁机构人才的缺乏导致仲裁业务的开展越来越依赖行政资源。行政权威凌驾于仲裁权威之上,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加受限。如此循环,仲裁机构越来越行政化,仲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严重受损,权钱交易现象频发,依靠行政手段拉案源,公信力低。反观北仲,虽为社会公益组织,像企业一样纳税换来灵活的制度,盘活了人力资源,保证了独立性和权威性。

北仲人经营着仲裁事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寻求平衡点,以企业经营理念实现社会效益,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在企业化经营理念的引领下,北仲连续15年在案件数量、标的、质量、效率排名全国同行前列,享有很高的社会美誉度。

同时,北仲组建之初就明确专业化立身。“北仲”共有仲裁委员会委员15人,主任由中国著名民商法学家江平教授担任,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均是法律、经济贸易领域的专家。北仲选择委员考虑专业和道德声望,与之形成对比的行政化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超过80%以上的委员是官员。

为了专业化立身,北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组建过程中,就提出实行聘任制,不搞“铁饭碗”。这一决定在1995年相当于自我革命。正是这一决定,避免了许多事业单位用人存在的“走后门”“托关系”及“干部分流”问题。那些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也因为这种优胜劣汰的退出风险放弃了去北仲工作的念头。公开招聘实施10年之后的2005年,1600多名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竞争北仲的4个用人名额。到目前,能够被北仲挑中,是一种专业素质的认可,在北仲工作也让专业人员有莫大的自豪。

正是这一主张的坚持,北仲仲裁员的替换率特别高,1998年第一届仲裁员高达44.7%的仲裁员被不予续聘。北仲的人事制度虽然灵活但也苛刻,例如北仲规定现行工作人员不能担任仲裁员,采取秘书工作满8年后如果没有升任管理人员将不再予以聘用的制度。与此同时,北仲灵活地设计了秘书晋升发展通道。秘书工作满8年不再继聘,但是这些秘书如果符合仲裁员的资格,北仲可能会将其聘为仲裁员。这一灵活的制度安排给秘书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描绘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促使他们坚守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水平,为工作满8年后被聘为仲裁员持续努力。

北仲专业化的坚持,基于立足中国,放眼国际的追求。北仲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一方面扩大影响力,拓宽市场,另一方面向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看齐,提升专业水准。例如,为了引进国外商事调解的经验和技巧,“北仲”出资邀请美国著名争议解决专家来中国传授经验。北仲开展外国实习生项目,开放平台让外国学生研习。积极参加国际仲裁研讨会,王红松秘书长应邀在剑桥大学国际争议解决大会作基调发言,北仲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在走出去,登上仲裁国际舞台。

上一篇:质量“病痛” 下一篇:五大高耗水“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