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08 04:25:37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课被许多教师、学生称为电脑课,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信息技术课授课内容基本以电脑操作为主。其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也是这门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推出的教科版教材,一改以往教材重操作的倾向,加强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教学,内容安排更加科学,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程核心理念联系更紧密,更好地体现了这门课的课程思想和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轻视理论课的教学,这对课堂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理论课教学的一些看法。

1 灵活选择授课场所

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是机房,但是对理论课来说,机房并不一定是授课的最佳场所。对中学生来,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比更陌生,难度更大,不容易理解,而且理性的认知要求也更高。传统的教室授课,学生注意力相对来说更容易集中,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组织。因此,将信息技术理论课安排在教室里授课,学生会更加适应,可以运用他们比较熟悉的其他科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思维更活跃,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1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宏观的把握,初步形成整体认识。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实践性较弱,所以为打好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炮,安排在教室授课,效果会好些。当然对于一些结合实践能达到更好理解效果的理论课,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例如《IP地址及其管理》这节内容,在机房安排学生进行地址冲突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IP地址唯一性的特点;设置网络故障排查环节,让学生找出两台处于同一网段的计算机无法连通的原因,并排除故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子网掩码这一难点。

2 注重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既熟悉又陌生,对一些计算机操作很熟悉,对涉及理论知识的内容就显得陌生了。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有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45 min的课堂教学要上得精彩、高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堂外下足功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结合《信息及其特征》一课,谈谈笔者在理论课教学设计方面的做法。

这节课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列举一系列流行的网络词汇(如hold住、不差钱、高帅富等),让学生说说背后的故事,引出信息。对信息概念的讲解,出示一些含有信息词汇的诗句,让学生明白信息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名词,在古人诗句里面就曾出现过。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了解到信息的古老。再就信息概念的多角度分析(钟义信、香农、维纳等人的观点),让学生对信息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

信息的重要性这部分,笔者设计了现场模拟体验小游戏:请两名同学上来,一名同学眼睛闭着,原地打转20 s,然后做“金鸡独立”的动作;另一名同学眼睛睁着,做同样的动作,下面的同学观察哪位同学站得稳,并分析原因。通过开展课堂游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相应的教学目标很容易达成。

信息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信息既熟悉又陌生,对信息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让学生自己总结信息的抽象特点,比较困难。所以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为了使枯燥的讲解内容变得鲜活,笔者结合一系列的典型例子,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学到的独孤九剑、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兰德公司的报告、福特汽车的成功等,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纵观这堂课,正是因为有一个个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理论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堂反响自然很好。

3 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理论课上,教师尤其要灵活选择与内容、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知识性强的内容,完全可以直接讲授。如网络技术模块中涉及的ISO、TCP/IP网络模型,如果教师采取上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抓取网络数据包,然后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教师讲解时,要避免过度专业化,可以辅助类比、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对一些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从而发现规律并理解的内容,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如《信息及其特征》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授课中不应该只让学生停留在书本中提到的信息特征上,可以采用讨论法、发现法,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其他特征,并进一步发掘各个特征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IP地址与DNS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IP地址和DNS前提下,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或者设计一些实验,比如查看机房计算机TCP/IP协议的配置项目,发现两者的联系。

4 理论与实践要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的魅力,应该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日常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师授课时把理论与实践剥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一些实践性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课程的学习。如信息的集成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一些大众信息集成工具(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的使用比较熟悉,但做出来的作品要么所用媒体单一,要么内容东拼西凑,组织混乱,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案例分析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从方法论上打好基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5 利用多种评价手段 有效评价

相比较实践课的评价,理论课评价的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书面练习评价方式,如当堂课让学生完成《百日冲刺》相关内容或者自编导学案中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术辅助评价平台(如魔灯)的在线评价功能,第一时间获取反馈信息。同时对理论知识的评价也可以渗透到一些实践性课程内容当中去,例如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有道操作题:已知两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连接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其中一台计算机的IP为:192.168.1.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请设置另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192.168.1.2)和子网掩码,使其能够互相访问。这道题目很巧妙地将理论知识的考查和操作结合起来。

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点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这门课,更有效地学好这门课,也有利于课程的良性开展。

上一篇: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