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8 02:09:02

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当中不断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已有的信息当中提炼更为独特的新的信息,能够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分析观察相同的事物,能够从单一的知识点和内容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内容或学科,就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思维的开阔,启发起思想的发散,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智力和能力水平。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锻炼,在思维方式中要特别地重视发散思维,这样在教与学关系处理上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数学教学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导致结果是许多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产生。而高中学生发展应当具备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发散思维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学而不死”,活学活用,全面发展。

一、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

构建轻松的学习气氛,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能为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构建思维发散的情景,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扩散自身的思维,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构建完成新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要尽量在自己和学生中间构建平等友善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形成。只有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提高自身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构建发散思维的情景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提问,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知识成果的交流和深化。这样,教师要重视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随时保证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角色的对换,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讨论,知识互补,分组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突破定式思维,深度反思经典例题

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很多简练、精悍的经典例题,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公式的基本运用,但有时老师与学生都很容易陷入经典例题带来的定式思维,尤其使学生陷入依样画葫芦的简单模仿,因此在使用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时尤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度反思,让学生了解运用公式、定理的多种前提条件,而不能不问条件一味地简单套用例题的解法,要用例题打开思路而非束缚学生思路。反思例题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例题解法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了解题目设置的变量与常量;其次要让学生对针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例题进行多角度比较;最后要让学生把对例题的理解转化为对其所针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用数形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何谓散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以形辅数,可以使一些看似难以入手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找出解题捷径,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加强数形结合教学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在直觉中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利用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探究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每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展现为思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崭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可使数学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大的提升。另外,在平时,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爱林.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发散思维的养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5:40.

[2]刘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3,10:55.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上一篇:我们的课堂需要什么 下一篇:让音乐与心灵相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