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时间:2022-10-08 01:55:36

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摘要]产业内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它的出现很好地解释了当前的国际贸易现实。中国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的研究或者是对工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上,而对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利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B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内涵及类型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大大提高,已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具有相似特征的贸易额大幅增加,出现了很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内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基于规模经济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产品差异性国际贸易理论,也被称为“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或者“双边贸易”(two-way trade),它是某一特定产品类别的贸易现象,也是同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别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 限定了“产业”的范围,目前理论界存在产业分类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根据消费替代标准,把具有相似用途的、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产品替代另一种产品的所有产品视为一个集合,这种具有充分替代性的产品集合就被定义为某种特定产业;二是根据生产替代标准,认为使用大致相同的要素投入或要素组合生产出的产品集合就是一个产业;三是技术标准,一般把通过相同的生产方法或过程制造出来的产品集合看成一个产业。可见产业是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或产品的集合。对于产业的不同界定也就影响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不同理解,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根据产品同质和异质的区别,可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的产品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或者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的同一类商品,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有完全相同的消费偏好。这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通常发生在产业间贸易中,但因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中。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而在投入要素上具有很大相似性。具体可以把异质产品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而根据产品差异的不同,其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基本的指标是Grubel和Lloyd( 1975 )提出的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以下简称G-L指数), 该指数较适合某个单一时期, 是一个静态指标。为了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一定时间跨度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ruelhart (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下简称B指数)。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相关学者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VIIT )。本文根据汤姆和麦克杜威尔( Thom &McDowell )(1999)给出的方法对其进行测算。

2.G-L指数分析

(1)G-L指数分析

GL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当它等于0时,该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当它等于1 时,该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GL 指数大于0.5, 表明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由表1可知,SITC Rev.3 的22章农产品各年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但大多数章的农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说明这13 章农产品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仍旧是按照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的。

(2)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据Bruelhart指数计算的结果1997-2008年间中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也是比较低的,除1997-1998年以及2003-2004年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略大于0.5之外,其他年份的指数值都在0.5以下,1997-2008年间该指数均值为0.39,说明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农产品总体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和上面根据G-L指数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9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三、促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造成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优化的滞后。因此,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把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要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就要发展培育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交易载体。政府必须花大气力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运用现代市场交易工具进行农产品交易方式改革的探索,如进行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交易,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中心以及调节供求等经济功能,提高交易效率。

(二)规范竞争秩序,改善农产品投资环境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公开、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按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增强透明度,还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政策,规范市场。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行业形成各种自律性中介组织。主动调整行业内竞争秩序,以此来增强行业内协调能力和一致对外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国际惯例,从而推进我国农业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三)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升级带动产业化升级,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一方面,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学习农产品种植专业技术、掌握农产品买卖相关政策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应调整研究与开发模式,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所与农业企业的联系,加大应用性技术开发的力度,帮助农业企业提高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Verdoor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M].in E.A.G Robinson(E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London,1960:291-321

[2] Michaely,M.“Concen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 Company”,1962

[3] 褚鹏鹏.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07(1).

[4] 陆文聪,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 2005(12).

[5] 韩婉玲.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1).

[6] 邵玲,谢建国.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2008(4)(责

上一篇:在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探讨 下一篇:关于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影响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