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祖国山川颂》选文商榷

时间:2022-10-08 01:54:12

《祖国山川颂》是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篇文章。按理说,第一篇文章肯定不错。可每次阅读这篇文章,总是比较茫然,至于开始备课,更是无从下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是:从风景、人民、文化、语言等方面全面理解祖国的含义,理解个人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原因;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了解片段式的结构方式。[1]

按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学生从这样的文章中能汲取些什么营养?怎样才能达成《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目标?仔细品读,却不无遗憾地发现了文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黄药眠自选集》中的《祖国山川颂》(下文简称原文),将它与苏教版《祖国山川颂》(选自《散文》1980年第2期,有改动)比较阅读后发现,有些错误是苏教版编者改动所致。

原文第二自然段:“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2]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第二自然段:“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3]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改动之后苏教版出现了明显的语法错误——主客体颠倒。“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也感到亲切”应该改成“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也让我感到亲切”。

原文第十四自然段:“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第十一自然段:“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银装,“银:白色”,用“洁白”修饰“银装”应属语义重复。

原文第三自然段结尾句:“咱们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景。”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第三自然段结尾句:“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图景”“图画”虽然只是只字之差,但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原句中的“图景”比改动后的“图画”更符合行文的意思。因为紧接着的第四段具体写到的是“珠穆朗玛峰、黄土高原、西双版纳、华北平原、黄河、扬子江、原始森林、椰林碧海、青青牧场、江湖沼泽……”。

当然,文章有些语言问题也并非苏教版编者改动所致。有些“瑕疵”,二者兼有。

原文第六自然段:“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4]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第六自然段:“这是祖国大地对赤子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壑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供奔走……”[5]群山穿上绿装与冈峦变成绿堆垛,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从行文简洁的角度去分析,应舍去“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否则,略显赘余了。

原文第二十八自然段:“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比荡漾在涟漪的春水上面的睡莲如何?”[6]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第二十自然段:“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的睡莲更娇艳?”[7]两处都用“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来抒写冬天。雪莲花期是在七、八月份,可见,用“开出雪莲”来抒写冬天是不妥当的。

语言上的这些谬误不在少数。此外,结构、主题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备课时的这些发现,让笔者有些“愤慨”,第一反应居然是打退堂鼓——这样的文章不用教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一是担心这样的文章“误人子弟”,二是感觉无法完成《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冷静下来之后,觉得何不“别样文章别样教”呢!或许,这样的教学处理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况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既符合高考的要求,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于是,笔者就从“语病颇多,结构松散,主题游离”三个方面展开了“别样文章别样教”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去发现苏教版《祖国山川颂》的“残缺美”。

“别样”一:语病颇多

语病问题,前文已经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在此不一一赘述。课堂教学主要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启慧眼,以待拾掇更多的“明珠”。

“别样”二:结构松散

仔细品读苏教版《祖国山川颂》后,发现无论是句子之间,抑或段落之间都存在一些结构上的问题。

句间结构松散。第四自然段:“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8]排比句貌似工整,实则不然。前六个分句的落脚点都是某一地方,而后四个分句却明显不一致。最后一个分句中的“江湖沼泽”与前面的“扬子江”“黄河”又有内在逻辑上的重复。第五自然段:“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9]乍一看,句式工整,结构严谨。细究之后发现把“暴雨曾来冲刷过它”移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后,更符合行文的逻辑,句子结构也更严谨。

段落间结构松散。第七自然段“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10]与第八自然段“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11]七、八两个自然段几乎毫无关联,这样的段落衔接太突兀了,以至于读者根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此外,第二十三自然段与二十四自然段的衔接也略显生硬。

再者,文章从十三自然段至二十自然段抒写了四季的风采。春天着墨很多,整整写了四个段落,夏、秋、冬三个季节累加在一起才写了四个段落。这样的结构,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

在《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本文的教学建议有这样一句话:“了解片段式的结构方式”。笔者认为,片段式的结构方式不能成为文章结构松散的理由。

“别样”三:主题游离

从题目来看,文章的主题当然是歌颂祖国的山川,可是文章的一些段落游离了这一主题。

“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12]

很显然,这三个自然段歌颂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而非歌颂祖国的山川,游离了文章的主题。

上述是笔者对苏教版《祖国山川颂》一文的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设想。虽然,“别样文章别样教”的教学设想,可能无法一一达成《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苏教版《祖国山川颂》一课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此文被编者选入苏教版而且列为“必修”,值得商榷。

注释: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4][6]黄药眠. 黄药眠自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3][5][7][8][9][10][11][12]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吕祥载 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 325805)

上一篇:新大纲视角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一篇:将挫折教育请进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