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源泉

时间:2022-10-08 11:31:42

让生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 ”这一理念突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情境是沟通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创设生活情境,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骑过自行车吗?”

生(齐答):“骑过. ”

师:“那你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笑):“当然是圆形的. ”

师:“那你知道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形状行吗?”

生(大笑):“车轮做成圆的才会滚动,才能走得快. 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怎么能走呢?”

师:“是的. 车轮只有做成圆形的才能滚动,这是由圆的特性决定的. 那么,圆有哪些特性呢?根据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它还有哪些作用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大体了解到了. ”

通过这样简短的谈话,就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自行车)联系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生活素材,创编尝试题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找到很多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很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并把它创编成尝试题,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来学习新知识. 如在教学“求一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就用本班学生人数来创编尝试题:“我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有多少人?”由于题中的情境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而且问题的答案就是本班男生人数,这就使所学新知识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利用实体模型,动手操作激趣

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 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既让学生学得有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关角的图形,然后让他们用“摆一摆”、“折一折”、“指一指”、“做一做”的方法去认识角,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数学课本,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再用手摸一摸笔盒的周长,摸一摸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这一概念的特性. 然后又让他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段细绳,在自己桌面上圈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说说所圈图案的周长,再用手绕周长一圈. 同学们兴致极高,有的圈出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圈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圈出了一圆,还有的圈出了一个小动物或花的形状,而且基本上都能用手描出所圈图案的周长. 然后我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相关物体的周长. 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周长”这一概念.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四、利用直观演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演示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把间接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助于记忆. 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梯形的面积的和,又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通过演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变得形象具体,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幽默,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下一篇:合作学习模式下数学拓展课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