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学属性及意义

时间:2022-10-08 11:18:17

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学属性及意义

【摘要】文章基于对高校后勤市场结构和生活服务产品经济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按竞争性私人物品确定供需双方的生产关系,按教育属性组织具体的服务产品生产的观点,从经济技术的视角论证了社会化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并要坚持走现代企业之路。

【关键词】 高校后勤 经济属性 社会化改革

一、相关理论回顾

1、新古典市场均衡理论

新古典理论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组织,其生产函数为∏=PY-C(∏:利润,P市场价格,Y产量,C生产成本)。每一厂商都要面对两种重要决策:选择产量和制定价格。市场由供给与需求两方组成,行业供给曲线由市场上能提品的厂商的供给曲线加总而成,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只会以市场上能提供的最低价格进行购买。当行业只有一个厂商、产品没有替代品并且企业不能自由进入该行业的情况下,该企业对市场价格控制力强,但其供应量受市场需求的限制,厂商可以通过调整产量进而调整价格,其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为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零,二阶导致小于零,并且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

即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成本曲线(MC)是向上倾斜的,并且由于产量的控制,使实际产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当行业有很多厂商,产品可以被替代,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以保证企业和消费者在长期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市场的情况下,由利润最大化决定,厂商的供给曲线同样是在MC=AC向上倾斜的部分。因技术因素或其他因素在AC>P处生产的厂商会退出该市场,在AC≤P处的生产厂商会继续留在该行业。图1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S1为只有一个厂家的市场供给曲线,S2为有两个厂家的市场供给曲线,如此类推可得出S3、S4。从图1可看出,Y2>Y1,P2

2、如何从技术上判断一个市场结构是垄断还是竞争

垄断和竞争是市场结构的两个极端典型状态。从经济技术角度,判断一个行业是垄断还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最低效率规模(minimtum efficient scale,MES)的大小,即相对于需求的规模,使平均成本实现最小化的产量水平。如果生产的最低效率规模相对于市场规模比较小,那么,我们可以预期这是适用的竞争性条件,反之,它就可能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结构。从长期来说,行业的最低效率规模应为行业的起始规模。

企业是否进入某一行业,最重要的决策条件是进入这个行业能否生存,其核心是寻找盈亏平衡点,即确定保本产但是,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本意,最起码是要获得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即,从长期来说决定企业是否进入的起始规模应是能获得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规模,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一般取同期银行利率;M为投资额。

3、怎样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市场交易和公共选择是经济学中比较常用的两个概念,分别对应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领域。在经济学中,一般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对物品的类型进行区分。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非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该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意味着共享消费的可能性。竞争性源于商品本身的属性――成本属性。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非排他性指一种产品在某个消费者享用时不能或无法将其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排他性不是物品的自然属性,而往往依赖于一个社会的法律架构和技术实现能力。当没有实际上的技术来对一种物品进行打包或者控制潜在的使用者进入时,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当排他的成本太高时,排他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公共物品一般指同时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往往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边际成本为零的商品,典型的公共产品有国防、航标灯、天气预报等。而不具有消费之共同性且排他是可行的物品就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典型的私人产品有食品、衣服等。现实中,由于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很多物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特征。这些产品究竟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物品、究竟是由政府提供或由私人提供,取决于社会福利水平和产品的主要属性。

4、公共产品为什么总是短缺

人是理性并有自利的本能。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每一个消费者都有可能隐瞒消费信息,并尽可能少支付或不支付成本来获得收益,出现经济学中所说的“搭便车”行为,消费者的这种行为意味着生产公共产品难以得到抵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在长期,经济组织不会提供这种产品。当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时,每个人都有权利不支付或少支付成本来最大限度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因此,公共物品常常被过度利用,出现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地悲剧”,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公用电视机坏得快、公共场所的水电用得多就是这种表现。

二、高校后勤产品属性分析

1、是垄断还是竞争性市场结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涉及为高校提供生活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按从事的工作内容可分为餐饮、商贸和物业服务三大类,其行业共同点是资本的有机构成低,劳动力成本是生产的主要成本。其行业的起始规模和需求曲线的关系为:如果参照社会上大多数此类行业采用租凭生产场地的方式生产,则实现生产的最低效率规模小。以武汉地区高校来说,从事餐饮业的最低效率规模投资如下:租赁一间20平方米的场地年租金约10000元、添置炉灶及炊具约需2000元,投入流动资金1000元,将业主或雇工两个人一年的人工成本(机会成本)30000元也计入总成本,若产品件次以元、行业毛利以30%来计算,则产品价格减可变成本为0.3,其起始规模为:(10000+3000

+30000)×1.05/0.3=150500元。即,只要年营业额达15万余元,该企业就可在市场上生存。同理,零售业的基本投入为:20平方米的场地租金10000元,添置收银设备及货架的固定资产年损耗约2000元,投入流动资金10000元,人工机会成本为30000元,设行业毛利为18%,则其起始规模为:52000×1.05/0.18=303333元。而在市场需求方面,以一所年招生规模为5000人、学生人数为20000人的学校为例,如生均伙食费每天为10元,每年实际消费按10个月计算,则每年的餐饮需求约为6000万元,如生均购物每天两元,每年的购物需求为1200万元。物业服务包括绿化养护、保洁、房屋及其附属设备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四方面,按以上方法计算,一个规范的物业组织的起始规模约为50万元,而一个占地面积3000亩、教学大楼、办公楼及校内教工住宅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大学,每年最基本的物业需求约为100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单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高校后勤生活服务市场是适宜于竞争的市场结构。

2、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教育与高校后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提供的产品在经济学属性上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具有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不明显的特点。高校后勤的产品属性由后勤提供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服务的产品的特点决定,从经济方面分析,生活服务产品具有边际成本高、在技术上排他可行的特点,是典型的私人物品。

三、讨论

1、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

图1到图2可视作新古典市场均衡理论从完全垄断到完全竞争的简化模型。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启示:一是与竞争厂商相比,垄断厂商的价格较高,产量较低,竞争能比垄断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产品和剩余。因此,处于竞争行业中的消费者的境况要好于垄断行业的消费者情况。二是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竞争情况下的产量,因此垄断是帕累托低效率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和价格,行业自由进入是竞争的前提,无论出于改革提高效率的需要,还是出于改革提高消费者福利的价值角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尽可能拆除高校后勤领域行业进入的壁垒,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并在社会化改革中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大方向。

2、社会化改革要促进后勤组织走企业化之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约束下,为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而进行的一场改革,其特点是强调经济性。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高校后勤产品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私人物品,如将其作为垄断产品提供,将出现生产的低效率和消费者效用的损失。深化改革,必须承认高校后勤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尊重经济规律,促进高校后勤服务组织走企业化之路并作为市场的经营主体进行成本核算。

3、社会化改革不是对教育属性的否认

承认高校后勤竞争性私人物品属性,不是要否认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而是强调用市场化改革,代替计划模式,强调用市场交易即契约关系去代替公共选择。在契约关系下,高校后勤企业与高校师生及相关部门建立的是一种服务与使用服务的供求关系,是一种服务生产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社会化改革不是对高校后勤服务产品教育属性的否认,而是指按竞争性私人物品确定供需双方的生产关系,按教育属性组织具体的服务产品的生产,是从另一个层面、通过另一种途径对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吴添祖: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湖北高校校办科技产业发展探讨 下一篇:基于旅游的云南城市化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