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合理使用

时间:2022-10-08 10:30:36

“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合理使用

摘 要:从纪录片到电视新闻,“情景再现”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起来。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情景再现”与新闻真实性的冲突。怎样在电视新闻中合理地运用“情景再现”,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情景再现;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66-01

“情景再现”指在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现场的影像材料,节目创作者通过使用人物扮演或场景搬演的方式,对事发现场进行模拟拍摄,并将其运用于非虚构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技法。“情景再现”一般分为演员扮演、场景搬演两种形式。其中扮演强调对人物的表现,一般由当事人本人或演员表演;搬演则是对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一般也出现人物,但更强调环境和事件本身。

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时首次使用了长约5分钟的“情景再现”镜头。此后,包括“真实电影运动”创始人伊文思创作的《博里纳奇矿区》、“英国纪录片运动”中坚人物哈莱・瓦特和巴锡尔・瑞特创作的《夜邮》等都使用了同样的手法。之后,“情景再现”运用到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中。“情景再现”的广泛应用,问题随之而来了。过度故事化、反人文倾向、再现“情景”是否真实成了争议的焦点。这里就不多加叙述。如何在电视新闻中合理的使用情景再现,本人对此问题梳理了以下几个使用原则:

一、“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的“有限使用”原则

“有限使用”是电视新闻使用“情景再现”是要坚持的首要准则,这是从“用量”上对“情景再现”的控制。通过上文论述可以总结,“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不该禁止,但也不能盲目使用、过度延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绝不能成为助长媒体从业者浮躁作风的工具。一般来说,“情景再现”只能作为必要时刻的无奈之举,毕竟电视新闻区别于电视文学、实性电视剧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纪实语言为主体,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呈现场画面比任何其他形式都有说服力。

这里所说的“合理范围”一般指三方面的限制:第一,“情景再现”的时间要控制在一定长度以内,一般而言再现时间所占比例不不宜超过纪实部分;第二,“情景再现”尽量不要出现在上一章第三节所述的不宜使用的节目类型中;第二,在其他的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情景再现”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静态新闻。电视画面长于表现具体、动态、事件性、进行中的以及现场感强的事实,而短于反映抽象的、静态的、总结式的、非事件性的事物。

2、次要事项和边缘事项。次要事项和边缘事项对事件结果影响较小,本身新闻价值不大,不必通过“情景再现”详述,因为过于详细的情节展示不一定能促进观众对事实的把握。

二、“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有“度”使用原则

本节论述的是对“情景再现”运用“程度”的要求。“情景再现”并非不可用,但必须把握好分寸,弄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首先,“情景再现”不能作为异化新闻的手段。上一些节目为增加吸引力,把“情景再现”作为制造娱乐的手段,通过再现的方式渲染特定细节,突出矛盾冲突,造成情节化泛滥等后果,此时,“情景再现”的功能被扭曲,成了模糊新闻与故事之间界限的工具。

其次,“情景再现”应遵循人性化原则。从根本上说,“情景再现”对分寸的把握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性化因素的凸显。以灾难性报道为例,5・12地震对灾区百姓来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尤其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深重的打击。

总而言之,“情景再现”使用的“度”必须以“事实核心”为基础,紧密结合既有材料辅助新闻叙事,不能刻意为之,甚至使新闻产生异化。同时还要关照事件当事人的感情,避免安排“悲剧重演”,以免对他们造成伤害。

三、“情景再现”在电视新闻中的“间离”原则

大部分学者认为,要确保“情景再现”符合现实,起码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围绕事实核心进行再现,这在上文已有详细论述;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要求创作者在精神品格上做到诚实、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用明确的视觉手段告知观众“孰真孰假”,否则将与“摆拍”无异,有欺骗观众之嫌。如果说实现第一点要受各种卞客观因素的制约,那么第二点则更多地依赖于创作者的主观取向。

由于电视新闻的表现对象与观众的生活环境非常相似,再现太过“逼真”可能造成误读,因此与其他节目形态相比,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对间离手段的需求更为迫切。以历史性节目中的“情景再现”为例,由于历史与现实本身就有着明确界线,模拟历史的再现内容与现实存在着天然的间离效果,因此无须创作者多言,观众不可能把再现场景与现实相混淆。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见,总体而言,为保持新闻的“原汁原味”,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应坚持适度、有限使用的原则,且注重间离手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艺术时空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音乐课 下一篇:Discussion on Confucian culture on moder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