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收入之谜” 的公共品视角解释

时间:2022-10-08 09:22:51

“幸福―收入之谜” 的公共品视角解释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公共品供给与消费的理论模型,对“幸福收入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通过对相关现象的研究结论表明,“幸福―收入之谜”更易发生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创造私人财富上,而不是在公共品的提供上,这样的结果是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将致使个人总福利下降。

关键词:幸福 收入 公共品

“幸福―收入之谜”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在经济学中,幸福(Happiness)被定义为效用(Utility);在心理学中,幸福被看作主观福利。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简化假设,将收入当作决定效用的唯一变量,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增加收入能够使消费者更幸福。与之相反,心理学家倾向于直接测度主观福利。最流行的方法是进行大样本调查。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幸福―收入之谜”,由于经济学家Easterlin(1974)最早研究这一现象,所以“幸福-收入之谜”又被称作Easterlin悖论。

由于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幸福-收入之谜”,许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假设及其分析框架进行修正。总的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是在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引入一些非收入因素,如健康状况、婚姻质量、就业状态等,如果非收入因素与收入因素负相关,那么随着收入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收入因素会下降,从而抵消收入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使得效用水平不变甚至下降。但是,DiTella和MacCulloch(2006)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非收入因素(例如闲暇),不但没有下降,相反却呈现增长的趋势,收入和许多非收入因素正相关,从而降低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

第二种理论则是引入了社会偏好,对传统的自利经济人假设进行了修正。个人的效用不仅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也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效用不变甚至下降。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仅仅关注人们的收入,并未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考虑。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整合,他们认为,存在一个临界收入水平,在达到临界值之前,经济增长对提高幸福水平有重要作用,当收入达到临界值后,进一步增加收入对提高幸福水平效果很小甚至有反作用(田国强、杨立岩,2006)。然而,这一理论解释并没有得到国内相关经验研究的支持。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者建立模型时考虑的消费品只包括的是私人消费品,均未将公共品的供给及消费考虑在内。如果个人的福利水平完全取决于私有品的消费,那么收入增加会提高一个人的福利水平。但是,个人的福利水平还依赖于公共品的消费,如基础设施、教育、环境等因素,此时个人收入的增长不一定能增加个人福利。本文将构建一个包含公共品供给与消费的理论模型,能够解释“收入―幸福之谜”。其基本逻辑是,用工资衡量个体收入水平,当工资增加时,个人更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创造私人财富上,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公共品的提供上,这是因为个人在考虑其时间分配决策时,很少或根本不关心其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如果每个人这样行事的话,公共品的供给不足,这将会降低个人的福利。在工资较低时,这可能超过工资增加带来的正影响,个人的总体福利将下降。而当个人工资水平足够高时,虽然公共品的供给进一步减少,但个人从私有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足以抵消公共品的影响,因此个人的总体福利趋于上升。

基于公共品供给与消费的理论模型

(一)基本假设

假设经济中个体的偏好为:

(1)

其中:ci为私有品的消费,价格标准化为1;效用函数满足条件u′>0,u″

经济中有n(≥2)个个体,每个个体的禀赋为1单位劳动时间,他能够将其分配在赚取私人财富或者生产公共品上,用于赚取私人财富时单位时间劳动的报酬表示为w>0,而生产公共品时的报酬为0。w可以被看作是个体提供公共品的机会成本。

为简单起见,假设个体没有储蓄,其报酬均用于当期消费,则:

(2)

其中yi为个体i用于生产公共品的时间。公共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每个个体提供的劳动时间之和,即:

(3)

其中:Y-i为其他个体提供的公共品劳动时间之和;公共品生产函数G满足条件G′>0,G″

(二)最优化决策

现在我们考虑个体i的时间分配决策,个体的最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4)

拉格朗日函数写为:

(5)

其中:λ1≥0,λ2≥0,λ1 yi=0,

λ2( 1-yi)=0

一阶必要条件为:

(6)

由于个体是同质的,在均衡时yi=Y/n,ci=w(1-Y/n),式(6)变为:

(7)

如果均衡时总的公共品供给时间Y=0,G′( Y)无穷大,上式不可能成立,则Y一定大于0,此时λ1=0,λ2≥0,式(7)可化为:

(8)

当个体将时间完全用于提供公共品时,Y=n,此时λ2>0,根据式(8),要满足的条件为w

而当w≥G′(n)/u′(0),个体 将所有时间用于提供公共品,此时Y

(9)

由于G′(Y)是Y的单调减函数,u′(w(1-Y/n))是Y的单调增函数,此时均衡解Y *存在且唯一。根据式(2),个体的私有品消费c*=w(1-Y */n)

(三)效用分析

现在我们考虑随工资增加时个体效用水平的变化。

令G′(n)/u′(0)= w,当工资水平w

当工资水平w≥w时,U*=u(w(1-Y*/n))+G(Y*),此时:

(10)

将式(9)带入式(10)得:

(11)

按照经验原则,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供给曲线不会向后弯曲,则

当w在w附近的时候,n-Y*非常接近于零,而(n-1)w为负的,因此得到n-Y*+(n-1)w0。因此,存在一个临界工资w >w,当工资水平w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工资处于低水平的时候,工资的增长会降低个体的福利水平。这是因为当工资增加的时候,个人更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创造私人财富上,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公共品的提供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行事的话,那么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将致使个人总福利下降。本文中的模型能够解释朱建芳和杨晓兰(2009)得出的1990年中国收入与幸福异常的实证结果。这是因为,根据本文中的模型,“幸福―收入之谜”更易发生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时期,因此在1990年前后,国内收入水平虽然在快速增长,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低于w,此时收入的增长带来的是幸福的下降。在1995年之后,收入与幸福呈现正常关系则是因为绝对收入水平突破了w的临界点。

结论

许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假设及其分析框架进行过修正。然而,这些研究者建立模型时考虑的消费品只包括是私人消费品,而忽略了公共品的供给以及消费对福利的影响问题。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公共品供给与消费的理论模型,对“幸福-收入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本文认为,“幸福―收入之谜”更易发生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人更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创造私人财富上,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公共品的提供上,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将致使个人总福利下降。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容易出现“幸福―收入之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个人在进行公共品供给决策时,很少或根本不关心其行为对他人福利所造成的影响,最终造成总体福利水平的下降,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困境问题。如果每个人能够将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纳入自己决策中,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将会提高。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设计适合的机制来促进公共品供给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度。

参考文献:

1.Easterlin, R.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published in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d. P. David and M. Red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2.Di Tella, R. and MacCulloch, R. Some Uses of Happiness Data in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6

3.Easterlin, R.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5

4.Easterlin, R.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 a unified theory [J]. Economic Journal, 2001

5.田国强,杨立岩.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J].经济研究,2006(12)

6.朱建芳,杨晓兰.中国转型期收入与幸福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王春雷(1982-):男,四川开县人,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

黄素心(1982-),女,广西融水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

上一篇:道德权利公民社会的权利基础 下一篇:论政府社会性管制的司法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