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教学兴趣

时间:2022-10-08 09:16:52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教学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应设法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做出“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进而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看看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中,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另一种是白兔加上灰兔;看见眼睛的加上看不见眼睛的;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这使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以便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的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的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四、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应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学生不懂题意,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或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一题多解也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例如,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速度,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辆摩托车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为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即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为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然而,还有第三种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式中:163.5×2为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163.5÷3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五、学生动手操作和感悟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然后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再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如何教学生感悟“美”呢?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并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因为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可以用这样语言进行叙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b)+c=+(b+c)。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看到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和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摆弄学具和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并从中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成都平原的野象哪儿去了? 下一篇:科技服务的“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