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问题

时间:2022-10-08 06:46:24

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问题

[摘 要]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正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并已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纺织品等产品的出口。本文通过对“绿色壁垒”在法律上的依据、特点等问题的分析,相应地提出了我国突破“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出口管理;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国内立法等。

[关键词] 绿色壁垒;环保例外权;贸易保护;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2.2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87-03

[作者简介] 秦小红,西南政法大学经贸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法。(重庆 400031)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近年来,由绿色壁垒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层出不穷,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这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把握绿色壁垒的性质,对我国外贸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绿色壁垒在法律上的依据

从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绿色壁垒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如果进口国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抬高本国环保标准实际上是为了构筑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那么这种绿色壁垒无疑就是不正当的。

如果实施绿色壁垒的进口国,是出于保护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动机,那么这种绿色壁垒就是正当的,正当的绿色壁垒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是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那些实施不正当绿色壁垒的进口国,其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对特定国家的相同产品给予歧视性待遇。其二,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实行双重标准。在复杂多变的绿色壁垒案件中,其法律上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环境的条款。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都赋予各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如TBT协议在序言中申明: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在第5条7款引入了“预防原则”,即在找不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时,成员方可以根据获得的有关信息,临时采取某种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

WTO将环境保护作为自由贸易的例外条款,其目的无疑是为维护和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但就这些法律条款自身的规定而言,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些条款突出强调了成员方的“环保例外权”,这就使得所有的绿色壁垒均能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不论其真正目的何在。从而,贸易保护主义者可以凭此多边途径更堂而皇之地设置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其次,这些条款留有极大的解释空间。如对于何为“情况相同”、什么样的差别待遇是“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均没有具体精确的衡量标准;像“必需的措施”这样的关键词,其内涵和外延也未得到明确的界定。这就使得这些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其结果是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滥用,从而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巨大的威胁。

2.国际环境公约。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71年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近200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和公约。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初亦正式设立了贸易和环境委员会,将贸易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作为世贸组织优先考虑的任务。各国自己制定的有关环境的法规也越来越多。其中,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最大的是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和关于严格限制农副产品有害化学物质含量的法规等。

3.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促进商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上的环保管理,建立一套跨越国界的统一环境保护标准(ISO14000),该项标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持续改进环境状况,收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开拓产品市场。但另一方面,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又是另一种壁垒,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对那些信息不通、行动缓慢的国家和组织将造成实际上的贸易障碍。这样ISO14000系列标准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标志制度(Environment Label)又称绿色标志制度(Green Label)或生态标志制度(Eco-Label)。环境标志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商颁发的、证明其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在或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在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绿色标志制度发展很快,现在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出绿色标志制度,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蓝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美国的UL和“绿十字”、加拿大的“ECP”标志、法国的“NF环境”、欧盟的“CE”和“FV”、印度的“生态标志”、新加坡的“绿色标志”等。

在环境意识较高的发达国家,50%以上的消费者会自觉选择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绿色产品备受公众欢迎,因而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也就取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些国家借此便大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格限制非环境标志产品进口。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其环境标志所依据的环境标准不一致,对产品的评价方法也有差异,加之对外国产品的歧视态度,发展中国家往往很难获得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认证,即使有幸获得,代价往往也太大,最终总会影响其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特点

1.合法性。可持续发展是《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27条规定,可以出于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授予专利权,并可阻止某项发明的商业应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明确规定,不得阻止任何成员方采取和加强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环境所必需的措施;《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规定,各成员方政府有权采取必要的卫生与检疫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也有类似规定。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有某种形式上的合法性。

2.趋同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依照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法规均应被推定为没有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鼓励各成员“应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换句话说,鼓励各国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其目的是使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有关技术法规的立法逐渐趋同。在制定有关的国际环保技术标准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水平高,以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国际强制环保技术标准,发展中国家一般难以达到,这就无形中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3.隐蔽性。由于绿色贸易壁垒,既不像关税直接增加进口产品的成本,也不像其他非关税壁垒那样对某类产品、某地域的产品和某企业的产品进行限制,而是通过强制性技术标准,来提高准入条件和生产成本,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进口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的检验、评估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等直接费用。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有很强的隐蔽性。

4.广泛性。首先,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商品范围很广,既包括初级产品,也包括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且要求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即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消费、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其次,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广泛,既包括实体法律规范如环境标准、强制认证标准及绿色标志等,也包括程序法律规范如进口检验检疫程序等。再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广泛,不但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而且采用的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

5.非对称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力弱,技术水平差,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公众环保意识弱,环护标准低,发达国家的产品很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市场准入限制使我国某些出口产品被封杀

(1)农业产品。近年来,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为了控制农产品进口数量,不仅扩大产品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降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量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这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2)机电产品。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中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市场,其环保法规也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其中,许多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兼容性、排污性限制、可回收率、节能性等多方面,而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还远没达到这些标准。

(3)纺织品。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但是近来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开始趋缓,其主要原因是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与环保性能不符合要求。欧美、日本等国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些国家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成分和残留量作了禁止性的规定,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包括棉花种植和处理、纤维生产、产品的加工及制造、消费者使用等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难以达到上述要求。

(4)化学产品与医药品。我国这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发达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制定的严格标准及分类管理的影响。欧盟目前一直在就聚氯乙烯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调查,一旦公众异议阶段结束,我国聚氯乙烯产品可能就要面临被禁止出口的境地。

2.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降低了我国产品出口的效益。发达国家有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为贯彻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接受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并且在包装、装潢、标签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适应性调整,这必将导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加,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从而影响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出口效益。

3.我国技术标准过低,使国外低质商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在设置贸易绿色壁垒的同时,也将污染产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环保门槛较低,造成了低标准的外国产品大量涌入。许多进口食品的卫生质量低劣,一些进口产品还带有病原体,甚至境外的一些有害废弃物如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等工业垃圾也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这些大量低质产品的进口既危害人民健康,又冲击了国内市场,而有害废弃物的入境则严重污染了环境。

四、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法律对策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国内立法。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差,与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环保立法经验,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完善环保法律体系,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在产品质量立法中应当体现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以增强经营者开发绿色产品的意识;在税法中体现对生产绿色产品的经营者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对污染较大的企业收取较高的税费;在经济立法中要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要求,使环境条款成为经济行为合法性的条件之一。

2.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它不对绝对量进行限制,而是关心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和承诺一致等问题,因而是消除环境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

3.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在发生环境贸易纠纷时,要依据上述规定和原则,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申诉,力争通过磋商和谈判加以解决。要坚持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国际贸易赋予的比较利益的同时,承担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环境保护义务,反对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旗帜下,实际推行的以邻为壑、奖出限入的新重商主义行为。要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工作,以限制环境壁垒的活动空间,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

4.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出口管理。近几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企业,甚至“三无企业”恶意压低价格,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竞争;一些企业为发展经济而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一些外贸企业为配合进口商逃避关税,低填报关、走私逃税现象屡有发生,市场秩序的混乱导致了出口秩序的不规范。为此,我国必须规范立法,严格执法,打击“三无企业”,尽快制止无序竞争;同时要减少盲目建设低水平的集中性制造基地,防止制度化的低水平扩张而导致出口低价竞销的加剧。

参考文献:

[1]朱晓勤.WTO与绿色壁垒: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1,(4).

[2]叶红芳.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10).

[3]彭玉旺,牛海花.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理性思考[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4]杨绍杰,陈丹.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3,(9).

[5]程功舜,蔡春林.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法律对策[J]. WTO规则与政策,2005,(4).

[6]傅京燕.突破绿色壁垒迎接环保挑战――简论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J].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上一篇:论股指期货引入对股票现货市场的联动影响 下一篇:论我国企业的跨国技术联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