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渊源

时间:2022-10-08 05:25:52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渊源

摘 要 人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给予了其深切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对人的关注就是西方思想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都没有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做出科学的阐释。通过对中外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学底蕴,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方面表现为注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书・泰誓》记载,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时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最早的对人自己的价值的肯定。周朝一些思想家在天、神和民(即人)的关系上,也开始从重“神”向重“人”转变。到春秋时期一些思想家在人神关系上更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作用。郑国的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边,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提出与“天道”不同的“人道”概念,并反对简单地用“天道”来推知“人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来就发展成为中国人学思想史上延续两干多年的著名的“天人合一”、“天人之分”的思想讨论。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天地之性人最为贵”,人来自自然,但在宇宙万物中地位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中发掘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主要是对人格境界的探讨。“理想人格”就是典型代表,所谓“理想人格”,既是人的发展方向和期望达到的境界,又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孔子首创的仁道,孔子的“仁”的含义:一是强调人的社会关系;一是把“仁”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前者是对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对个人自身的修养而言。道家的“理想人格”则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而是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境界。庄子更是把个体的自由发展放到生命价值的首要位置,力图通过“心斋”和“坐忘”,达到对人世的利害、得失、祸福不容于心的超越,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即所谓“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虽然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和见解,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是片面性,不完整。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

2西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的源流之中。作为古希腊文明最无可争议的代表的雅典人,就提出了“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也就是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的要求。亚历士多德认为,社会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人应该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古希腊哲人们重视对人自身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并认为“身心和谐发展” 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训练。这些思想对后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家们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在17-18世纪,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期间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家们弘扬人性,弘扬理性的创造性、批判精神,怀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是这一时期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特征。在卢梭《爱弥尔》、歌德的《威廉・麦斯特》和荷尔德林德《徐培里昂》中,都可以看到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关注。1795年席勒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美育书简》,系统地阐述了他设想的美的理想王国对人的完善的重大意义,他的美育观念充满对人的自身关心,发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唤与警告。这些关于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这些主张无论从内容上或实质上看,都还说不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理想的特定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1825年圣西门在《论文学、哲学和实业》这一著作中,首次把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一些多才多艺的人物称作“全面发展的人”。法国的傅立叶继承和发展了圣西门的思想,他在《经济的协作的新世界》一书中写道:“协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由于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无一不是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发现的人是抽象的人,从整体上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离开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去考察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没有达到真正的科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丰子义.“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2] 刘国胜.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3] 张奎良.以人为本的世界历史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6(3).

上一篇:浅析集资诈骗犯罪 下一篇:浅谈海底管道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