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8 04:50:03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基础课,而案例教学法则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环境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本文论述了案例教学在《环境学概论》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互动模式,列举了案例教学的实例,并指出了在《环境学概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融合其他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 《环境学概论》 案例教学法 应用

《环境学概论》作为高校本科环境类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重点介绍了环境学基础理论,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破坏、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剖析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1]。学科的交叉性,突出了本课程在整个环境科学学科的重要地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环境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教学、培训过程为案例教学,且案例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3]。尽管一些环境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也有案例教学的尝试,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4]。在《环境学概论》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既是适应教育理念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是环境科学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

1.案例教学设计与组织

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为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仅仅准备好现成的案例答案,关键是要把握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将其线索引导给学生。

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同时应该是当前的热点,具有科学性和能够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的。案例设计与撰写应有一定的目的,内容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并含有一个或多个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案例应由教师提前进行收集、整理,从长远来看,应自主开发一套适宜“环境学概论”教学要求的案例集。

虽然案例教学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余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其内在的规律,确定其相应的实施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四个环节,即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集体参与和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激励学生学习,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和运用一定的引导技巧。例如,要有效地把握教学的节奏,把握学习的进度,作好阶段性的小结和点评,等等。

一般案例讨论的形式是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启发和引导为辅。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互讯问式。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展开,通过提问,对学生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审查。

(2)辩论型。这也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但不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而是老师假定某种立场、观点,让学生进行反驳。

(3)假说型。这也是师生的对话,但是它既不需要学生回答问题,又不需要反驳,而是需要学生对老师所提出来的情景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

(4)对抗与合作型。这是在学生之间展开的讨论学习。

(5)角色扮演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的观点彼此交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案例教与学互动模型

具体案例教与学步骤如下图1。

图1 案例教与学互动模式

3.案例教学实例

(1)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前向全班同学提供案例复印件;小组分工完成承担案例的分析、讨论,负责制作成案例幻灯(Powerpoint文件),并上讲台限时陈述、评论案例(20分钟左右),陈述点除案例本身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小组对额外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丰富;设计题目,并主持同学进行讨论,由小组指派的主持人负责课堂控制;结论综述;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案例讨论的记录与整理,班级讨论结束后负责提交最终的案例分析报告。上述整个案例讨论以45分钟左右为宜,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头脑激荡”与“发散性思维”,强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知识的应用与联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其发现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2)案例教学过程评估。依据上述教学设计与组织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评审团由教师和各组代表组成,教师和各组代表共同打分,教师权重0.5,学生权重0.5。

(3)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依据案例教学评估表[5](如表1所示),给每组学生评定成绩,并从系统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演讲表达、团队配合、演示文稿等方面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出恰当适宜的点评,主要内容包括对讨论进行汇总和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对讨论中涉及的重要原理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帮助学生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较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表1 案例教学成绩评估表

(4)案例教学成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同学把全班完成的案例作业,连同教师的教学课件、经典文献、“环境学概论”电子书籍等相关辅助材料编辑成“环境学概论”资料库,刻录成光盘后分发至每一位同学,作为今后学习与工作的资源储备。

4.结语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环境学概论》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始终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在与学生互动地讨论中,需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还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6]。另外,教师还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建设多媒体教室,完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2]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28):22-24.

[3]邓红梅,陈永亨,宋刚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5):207-208.

[4]张旭如.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8-161.

[5]杨志峰,刘静玲,贾峰等.环境科学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5.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

JKGHAG-0647。

上一篇:也谈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 下一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层级课程设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