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朗读策略 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性

时间:2022-10-08 01:01:42

优化朗读策略 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性

一、课例研修背景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德国20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现代诗歌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瑰宝,教学中却令教师和学生感到棘手。现代诗歌语言简练,形象抽象,表达情感丰富而含蓄。中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诗歌的品析能力相对较弱,对情感、主题的把握也有一定难度,从而降低了诗歌学习的兴趣,也削弱了语言敏感性。

因而此次研修,我尝试探究“优化诗歌朗读策略,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性”这一主题,继续以“新课堂实验”为抓手,采用“三实践两反思”的方式,在导师引领、教学实践、同伴互助、反思改进中探求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策略的优化实施,积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实践与经验。

二、课例研修过程

诗歌《青春万岁》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小说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群天真烂漫的北京女中学生的生活。是作者及其同时代人流金岁月中最令人难忘的故事。同整部小说一样,这首序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燃烧的、沸腾的激情。在经历了战争、苦难之后,面对新生的祖国,他们从心底发出了真切的呼唤。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领会诗歌中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诗中所洋溢的歌颂青春的如火的激情。激发出自己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通过注意节奏和重音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整个课例研修过程中,从独立备课到3次教学实践,期间我进行多次反思,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也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做了全面的分析和反思。此次上课,教师更注重教学策略的指导,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策略”去学诗歌,如将诗歌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等,课堂得到了一些意想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精彩生成。通过“删”“换”“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意、掌握诗歌品味的一些方法,不仅学生学会了这首诗,还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最佳效果。

三、朗读策略与学习经历的关联性

1.由固定创作到选择性创作

或创作一首小诗,或写出一个比喻,希望学生在课上联系自我,想象画面,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把这种学习成果诉诸笔端,唤醒自己的感受和共鸣,把诗歌中作者对青春的热爱与赞美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这是对诗歌更深入的理解。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文本。

2.板书由模糊粗糙到精美简洁

板书的形式是用火焰的形状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建构,既巧妙又切合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达到教师预设的“情感的喷涌”。 四、课例研修的初步观点1.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2.积极投入感情,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仰慕诗人的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3.仔细把握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高低和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在这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将自己学到的朗读教学方法顺利运用到实践中,印证了其可行性,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朗读教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刻苦钻研的智慧。

上一篇:主题学习在迎考作文中的导学迁移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 优化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