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期待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08 12:40:12

激发阅读期待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 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着较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阅读教学学生的兴趣十分淡薄。要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瓶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真切的体会到阅读期待的激发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运用得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期待 兴趣 课堂 质量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少年儿童步入学校就意味着从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以较多文字符号为主体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找准切入口,营造气氛,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真正意义上让阅读活动产生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可以先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再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一定很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一定很安静,没有声音; 有的说,海底一定有大鲨鱼,没有一点安全。对于这些看法,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是要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摸清着力点,驰情其中,提高阅读的参与度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我们要善于发现,课文中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只要切入得当,方法巧妙,孩子情感的小河往往就能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积极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学生伴着欢快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完全陶醉于文本之中,我们就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动力,促使他们将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

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作为教师,我们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进入课堂时,首先自己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要将充分的情绪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行云如水,春风化雨似地唤起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的共鸣,扣击学生的心弦,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激发产生阅读新的欲望和渴求。

三、寻求突破口,张扬个性,拓宽阅读的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和重点。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关注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心态,希望于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积淀语文素养,着力于阅读的全面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多元化、开放性,对于各类别的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从而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实践也证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时,我们要善于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个片段的学习,交给学生吧。提出阅读的方向和线索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学生进入文本的各类方式中,你会发现,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作交流。最后在进行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表达各自独特的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课堂方能闪耀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彰显侧重点,尝试评论,确保阅读的实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寻。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琢磨传神的词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和推敲。玩味优美的句子,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极大期待、兴趣和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如此,学生就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故事,让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却大相径庭,他认为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对,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老师及时总结,让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和较为集中的认识。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归根结蒂,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内容、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成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层面,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让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 张孔义,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 陈 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 黄全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上一篇:如何让中学生作文突破传统作文的樊篱 下一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索之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