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探究

时间:2022-10-07 09:27:07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探究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成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高职生实习试业制度不够完善,配套措施不足,导致高职生在实习试业过程中,成效不高,实习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因此,规范顶岗实习试业制度,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门相互配合。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障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推进的要求。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的见习、顶岗实习和试业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职业、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迈向职业生涯的重要教育过程,是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实习涉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实习问题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的实习涉及到劳动权、发展权、生存权等方面。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安全、有效和有序,才能保障学生权益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岗位难落实,劳动权得不到保障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曾对106家用人单位作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不愿接收的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露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有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不值得的占27%;其它原因占23%;担心万一出了事付不起责任的占20%;担心实习生不好管理的占19%。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生相当于承担了一定的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学生没有毕业,也没有和正式员工那样严格要求,如果发生事故用人单位需要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少数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接收实习生作为季节工或廉价劳动力对待,安排他们做那些缺乏专业技术的临时工作,学校为完成实习任务也只好顺其自然。

(二)岗位层次低,实习效果不佳,发展权遇阻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实习期限不一,没有统一标准。在实践中,见习时间二周左右,顶岗实习时间三个月左右,试业的时间半年至一年。见习只是参观了解。实习学生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或工种,部分与专业无关,能直接从事管理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或工种的较少。用人单位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接收,一般也不让学生接触一线生产岗位,特别是最先进的设备、工艺,而变相成为参观。用个单位很少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的指导老师不足或不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学生很难真正学到知识或掌握生产实践经验等。所以,学校有时不得不压缩实习时间或在校内模拟实习实验或由学生各自联系实习单位,或提前让学生就业。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不多,实习掌握技术的时间也多成虚的。

(三)薪资得不到保障,生存权堪忧

一是无报酬或报酬低。有的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生是学生给用人单位钱,即“实习费”。有的需要学生自己交保险费或实习指导费等,有不少用人单位不给实习学生发放任何补贴或报酬。用人单位向实习学生支付报酬也不是以工资的形式,而是以补贴的形式发放,不受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很多用人单位支付的补贴费,比该岗位正常工资低很多。如曾某企业实习的学生一个月拿到300元“工资”。二是休息休假权被剥夺。实习单位招实习生主要是代替正式员工以减少自己的用工成本。挂的是实习生的名义,却和正式员工同样超时过量工作、在节假日值班、值夜班,没有报酬和加班补助。三是人身损害赔偿难落实。由于实习学生的身份是学生,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人身受到了侵犯,仲裁部门不受理此类案件,不能认定工伤。如果学生购买了保险就按照保险条款处理,如果没有购买双方协商不了,只能通过民事途径解决权益纠纷。因通过法院解决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学生有时只好由将就用个单位处理意见。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责任缺位

1. 社会缺乏共同育人的意识和责任。大学生的实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企业的义务。在计划经济时代,接收大学生实习属于指令性的,企业将接收学生的实习视为一种责任。随着改革开放,企业增多、强大,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反而缺失,政府管理缺位,因而出现了大学生实习难、实习质量差的现象。

2. 政府缺乏有效管理。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应该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服务,但是,目前没有政府部门负责协调此项工作,社会、企业、个人利益不能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有效地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并保障学生实习的公益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制度缺失

我国立法上对实习学生定位的空白使得学校、用人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不明确,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或条款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无论是《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少义务性或强制性的规定。

1. 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复杂。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民事法律关系,二是行政法律关系,三是复杂法律关系即有行政、民事法律关系等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带有行政管理性质的服务关系,包括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服务合同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管理关系和法人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不是纯粹某一种关系。

2. 学生与实习单位未构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部《 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虽然实习有别于勤工助学,但学生所处的法律关系是极为相似的,可见实习生劳动者的身份被排除在外。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实习学生不作为劳动者。笔者曾咨询过劳动保障部门的同志说学生不是劳动者,学生与企业之间不适用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3. 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委托职责不明确。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应该是一种委托法律关系。实习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很多学校会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获得实践经验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也因为实习单位知道学生未毕业且需要出具实习鉴定而默示接受学校的委托。

4. 社会保障制度存漏洞。国外大学生的实习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企业不仅热情接收大学生的实习,按照实习的大纲做好周密安排,而且把其作为吸收新员工的考察机会。我国法律没有明确对实学生进行定位,根据劳动法关于劳动者的规定,实学生不能取得劳动者的地位,实习过程中发生事故除了学生购买了保险的外,不能享受医疗保险,也不能享受工伤福利等国家的救助待遇。从规避责任的角度,目前企业多数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很少安排在生产一线或技术岗位上实习。

(三)学校教育缺管理

在校内缺少足够的实践条件和有效的安全法制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教学目标集中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上,虽然有学校有各种实验室和实训场所,也设置有安全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法律教育内容,但是针对性不强,教学成效不高。由于学校教师不足,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校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学校把学生送去企业,企业提供有岗位就算完成工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老师与学生和企业联络、沟通不多,学校即使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权益受损害的情况,无法帮助学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企业实习时也没有意识到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或所签订协议内容条款规定,没有意识到或无能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或是迫于学校和企业的压力或无法承担诉讼费用而放弃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有效保障学生实习权益的思路

(一)完善实习法律制度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并以立法的形式协调这种利益关系,像建立社会保障等机制一样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制度。对用人单位接收实习学生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劳动关系、工资制度、学习培训、权益保护等问题。规定接收大学生实习是企业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或拒绝。大学生实习作为见习岗位,做好安全教育,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或经验丰富的工人作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应将先进的生产工艺装备和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勤奋工岗敬业教育的义务并免收实习的各种费用等。针对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明确解决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条款。在《职业教育法》 中补充和完善学生实习保障的相关内容,扩大《劳动法》适用人群,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款来维护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明确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及职责

做好实习学生权益保障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公安、劳动保障、宣传、文化等单位和部门需要统一协调配合,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放在与其他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齐抓共管。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共同协助,紧密配合,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一是由政府督促学校和企业与实习生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的规则之中。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的实习保障协议格式合同,作为校企合作协议的规范性文件、强制使用。三是建立协议审查或备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企业与学校为各自利益考虑而无视学生权利的做法。四是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企业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

(三)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维权意识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与教育,普及维权知识,加强思政、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充分发挥各类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学生的维权事务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维权、法律服务。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等问题。四是加强对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法律监督,用法律的威慑力约束企业的行为。

(四) 建立责任制度,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

一是明确学校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学生不因实践学习的地点发生变化而和学校改变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实习中权益受到损害视为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侵犯了学生的合法利益,学校应承担责任,以防止学校消极或不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导致学生权益受损。防止学校以实习名义强制学生从事无偿或廉价的劳动等行为。二是明确对实习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学生的个人行为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技术泄密风险。三是选择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合作企业以减少学生权益受侵害的风险以及提供合适的岗位,使学生的实习达到锻炼能力、丰富经验的目的。四是加强实习管理与指导,帮助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在实习期间,老师保持与企业和学生的密切联系,以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学生权益受侵 害却得不到及时处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2] 董保华,陆胤.企业雇佣在校大学生法律问题探讨[J].研究探索,2007(6).

[3] 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 黄璜.应当建立实习劳动关系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5] 催玉隆.大学生实习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5).

作者简介:廖腾琼(1964-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下一篇: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及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