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07 09:03:07

《幸福是什么》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三个牧童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口枯井,他们主动地带来工具,开沟引水,疏通泉眼。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称赞祝福。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对幸福有了深刻一致的体会: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好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让他们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文章的真谛。同时也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他们回归现实生活,说出自己的幸福观。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在欢快优美的歌声中,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幸福’一词我们都很熟悉,谁能说说‘幸福’是什么呢?”学生略一思考。有的说:“幸福是早晨起床后桌子上的早餐。”有的说:“幸福是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说:“幸福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的说:“幸福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幸福的真谛。”(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接着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学生自读文章,教师巡视。)

2.再读文章,想想三个牧童寻找幸福的经历。(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在旁边写出批注。)

3.汇报交流。

生1:我努力学习医术,成为一名有名的医生。我为病人治病,他们重新拥有了健康,我很幸福。

生2:我辛勤地工作,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我是幸福的。

生3:我种了很多麦子,麦子也养活了好多人,我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我感到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总结得很好。是的,只有为他人尽了责任,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我们才是真正幸福的。

师:这篇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得来的,尽自己的义务,做有益的事情,让别人感到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了。

(三)创造研读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编写故事:想象这三个青年在十年经历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他们是怎样理解幸福的真谛的。(学生发挥想象,编出故事,进行表演。)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懂得了幸福的真谛,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农民认为幸福是丰收的收获;母亲认为幸福是孩子的健康;老师认为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同学们,你们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你的幸福观吧。

【案例反思】

(一)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中的人文性,就是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这篇童话的中心思想是幸福要靠劳动、尽职责、做有益的事来实现的,在别人感到幸福的同时,自己也是幸福的。这样的主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有意义的。爱别人是幸福的,被别人爱同样也是幸福的,等待是幸福的,付出也是幸福的。学生在一开始只是从获取幸福来回答,并没有说出深层意义上的幸福,但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回答是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是值得我们教师尊重的。因此,我没有否定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

(二)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课本,但是在运用教材的同时,需要酌情引导学生适当地超越文本,让他们运用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外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探索文章的深层意义。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三个青年的叙述中很难体会到幸福的真谛,于是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去书写内心的幸福观,特别是从农民、母亲、教师等角度来提醒学生幸福的内涵,使他们感受到幸福不再抽象,而是活生生的。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第三小学)

上一篇:少一点冲动,多一点从容 下一篇:浅谈羽毛球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