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07 08:34:41

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心理分析

[摘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使高职学生成为社会就业大军殊的一员。他们的就业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工人及专业技术研究人员的择业心理和特点。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与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却很少从职业心理的角度出发,为高职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辅导工作,这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文章从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角度出发,集中研究和探讨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选择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王星华(1970-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普师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辽宁 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招生与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正确的职业选择不仅关系到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的志向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因此,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的改变和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谨慎。

本科生及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就业方式由等待分配向自主选择的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新华社北京6月24日专电(记者赵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日前了201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报告。仅2011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进入就业市场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9163万人。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独具特色的一员,正由职业选择的分化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正在把自己未来职业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之中,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意识。尽管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他们深知专业的学习对未来就业的实际价值,反映出大学生们职业意识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职业意识的成熟状况还是要看最终现实职业的选择。因此,大学生们更乐于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切身体验职业社会对求职人员的具体要求和真实态度,对顺利完成未来的职业定位大有益处。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学生却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即缺乏择业过程中的个人智慧。

一、高职学生职业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意识。首先,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随意性较大,常常是被动就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很多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常常听从他人意见,表现出被动就业或随意性择业的特点,如征求父母、师长的意见或受朋友的鼓动等。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常会看到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毕业生,如果见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某一单位,他们也干脆做出决定。与此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对父母的逆反或是对他人的疏离感,对师长提出的职业选择建议背道而驰,做出了对自身发展不利的选择。

其次,当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巩固率不高。据统计,高职学生职业选择时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一年后的择业巩固率只有20%。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大多难以做出理性、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在盲从和依赖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由此可见,过于依赖或者疏离感过强,会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自主地做出判断,从而对其职业选择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阅历浅、经验少、反叛期与职业选择期重合等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职业选择时的独特性。因此,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建立正确的人生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缺乏理论性的指导。职业选择看似简单,但过程却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也没有对职业选择给出统一的概念。不过基本的共识是:职业选择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促成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过程。

我国学者汪庆春和孟东方在2004年则具体指出,职业选择是在人们受到主体需求动机的推动和自身条件的制约下,综合考虑到职业的声望、规模、环境、条件、前途、待遇、劳动强度、晋升机会以及自身的专长、才能、兴趣、爱好等因素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未来规划。

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选择不仅仅单纯是找一个工作单位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很有必要。学校生活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活动是适应社会的活动,所以在就业活动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不能因为缺少经验,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

Ginzberg在其职业选择成熟度理论中,把青年职业选择成熟程度划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等三个时期。也就是说,青年对职业选择认识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并非突然生成,而是要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根据这一职业发展理论模式推断,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介于之间的特殊时期,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职业社会的边缘地带,具有尝试期与现实期结合的特征,已经开始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大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中,努力为自己谋求最佳职业定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联系就业单位上,这种指导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持、健全的心理辅导和专业的人员配备,而联系就业单位也很少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性,绝大多数是为实现学校就业率的突破。

二、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体现为:一是主体因素: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二是客体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家庭等。

1.主体因素。首先是兴趣。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在高职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的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够乐在其中,就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高效率,不感到乏味和疲劳;相反,工作中只能发挥出个人全部才能的20%~30%,注意力易分散,效率低下,而且容易疲劳。社会学研究显示:凭借自己兴趣、特长、爱好、能力而自主选择职业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要高出40%左右。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高职学生,大多是对职业感兴趣的,而有些学生虽然拥有专业优势但却未创造出工作业绩,重要原因同样是缺少职业兴趣所致。兴趣能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人的工作热情,激励人奋发进取,主动排除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工作任务,为最终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其次是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素质。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与知识密不可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必须依赖能力获得。同时,知识的掌握又会反作用于能力,促使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能够以比较优异的成绩跨入大学的校门,足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定能力,包括分析、判断、选择、表达、交际、实用技能等。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他们所形成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为其未来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和定位。

最后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人、对事、对物等客体的一般性态度。受个体人格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和情感具有明确性和单一性,成了自我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价值观需要价值取向来表现,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形成,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完成,趋于定型。他们追求或排斥某种价值,偏好或厌恶某类事物,向往或躲避某种情感,表现到具体的职业认识领域时,就会对职业的选择及完成任务的态度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项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为之,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抑或对他人和社会、国家更有意义,这是价值观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力的具体表现。

2.客体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包括社会评价、工作单位性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随着高职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进入他们的社会认知领域范围,成为必然的考虑因素。尤其是他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环境作用会格外突出。而这些社会环境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也会随着高职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等发生变迁,可能会重新排列、重组理想职业的序列,或者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内容。然则不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始终影响着高职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同时,这些影响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其次是经济效益。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对高职学生的择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对职业选择有利有弊。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经济效益对于职业来说是激励机制的一种手段。无论哪一种职业,物质激励越强,其吸引力越能保持得更加长久,物质激励减少或者没有,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吸引力,无法获得选择者的认可和青睐。说到它的不利面,经济效益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如果金钱意识无休止地一味膨胀,必然要对许多职业的本色造成损害,人们会把职业看成是金钱,把职业与经济绝对等同起来,而不再是完全价值取向中的“职业”了,其结果职业就会蜕化演变成只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工具而已。

放眼到社会领域中,医患关系的紧张、贪污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等,都可以说是经济效益因素非良性影响的实证。有人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无所不能,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的确,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金钱意识在周围迅速扩散和不断增强的事实。尤其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也不免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高职学生身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这种现象不是、也不会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社会主流。

最后是家庭。家庭会为每一个人镌下成长印记。纵观人的一生,其每一次抉择都会带有这个印记的色彩。尤其是涉及人生大事如择业、婚姻等问题时,会更加深刻。而高职学生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家长意志在他们的职业选择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成分。

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是他们职业选择的前奏。应该说,每一位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时都经过了细心研究和内心斗争,而且大都有家庭的介入。有些家长直接为孩子选择专业,而许多的家庭则是通过父母工作、家庭背景、条件等因素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某些专业取向通过逐渐融入的方式进入了学生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做出了相关决定,而不是家长耳提面命式地命令,或者硬性强加给孩子。这种影响的作用与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环境的作用如出一辙。例如,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能,正是源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对文学艺术的酷爱。

家庭的作用会在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具体职业时再次凸现出来。不过,这一时期家庭的影响力已不再像从前了,因为孩子的年龄增长,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突出,心理趋于成熟,心理素质提高,独立性、自主性增强,而且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了一定的定向和认识,此时此刻的他们已不再觉得父母们“那么强大”了,相应减弱了对家庭的心理依赖程度。但是,不管怎样,家庭对子女职业选择依然发挥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子女面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并表现出要征求父母意见或寻求家人帮助时,父母的内在力量会再次被激活,激情再次被点燃,意志作用再次被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会做出应有的干预,甚至是决定。

三、意见及建议

1.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从利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及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纳入高职学生的正式课程体系中。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开始,对学生加强职业选择、职业方向、职业定位、职业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不仅仅是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前,草草地以合班教育的形式进行一两节课的空洞说教式的就业指导。

2.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应的理论支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物质大于精神,个人高于社会,眼前重于长远。这种特征的形成与高职学生对专业特点的认知及职业心理的缺失有关。在高职学生中存在两种择业心理,其一,自视甚高。“我也是三年高中苦读出来的,怎么可以到工厂去做一线工人,去受那个罪?”其二,妄自菲薄。“我没考上本科院校,所以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不可否认,两种择业心理都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体系,以利于其在择业过程中,做好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3.社会及家庭应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环境支持包括两方面:第一,物质环境的支援。进入高职院校开始,要在专业设置上,从学生的职业选择角度出发,切忌因一时利益而起,盲目发展所谓的热门专业。用人单位也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其入职之初,考虑其技术特点进行职务的安排调度,而不应完全混同于社会招聘人员。第二,心理环境支援。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阶段至入职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产生焦虑情绪。来自信任的人和环境中的鼓励及支持是缓解其压力的最好良方。

高标准的职业选择要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良好认识,只有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选择做出良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心理学,2003(11).

[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

[3]汤婵.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心理问题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4]汪庆春.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4).

[5]万毅.试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7).

[6]朱文彬.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1).

[7]Rotter 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4).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赴外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