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以生为本”

时间:2022-10-07 06:40:42

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以生为本”

张绍军鲁雁飞(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改“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对几种传统教学模式应持的态度

关于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均无定论。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或由于教材的不同,或因为科目的各异,或由于章节内容有别,或因为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有的把它叫做“某种设计”,有的把它视作某种“策略体系”,也有的表示:“教学设计的各种方案,我们称之为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成品即教学模式。”[2]

传统的教学模式亦有多种类型且分类标准各有其侧重。如(1)赫尔巴特的“授―受教学模式”;(2)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模式”;(3)“范例教学模式”;(4)“发现教学模式”;(5)“导学教学模式”等。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有诸多可取之处。(1)启发式教学模式。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3];学记中说,君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种教学模式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动作用,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仍被广泛采用。(2)大班授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汉代太学首创,历代太学教学继承和发展”,当时太学生“从西汉的50人逐渐增至东汉末的3万人”,“这就决定了太学教学必须采取大班集体授课的模式”[4]这种模式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数量和范围,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集体上课,有助于相互切磋学习、相互启发和促进。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之外,古代的教学模式还有自学辅导式、实践发现式、自然无为式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都适应当时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实质,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确证的、规范的标准样式或模型”。[5]

二、教学模式转变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发挥其优越性,但也有诸多弊端。比如,“教―学对立”,即过分的强调老师作为教学主体“教”的一面,把学生的“学”看作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是客体,是“容器”。这样又会导致其他一些衍生的弊病:课堂交往的缺失,师生关系的不对等,认知与非认知的对立等。

另外,教学的发展也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在教学实践的发展中又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作为教育核心部分的教学不仅要发挥传承知识的功能,而且还要有适合将来人才规格培养的“超前模式”。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师教育还不够深化,东西地区教育差异拉大,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情况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有的地方教师的教学仍然是照本宣科式,仍然是“四个一”工程(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奋战到底式,仍然是“主客”分离“满堂灌”式,这些地方更需要教学模式改革的跨越式大发展。

三、创建新型教学模式需弄清的几个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同时,教学改革亦同时并举。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学的要素要有全新的视角,包括对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观等的全新理解,而这些,正是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思索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1.新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首先,新型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包含师生平等的思想。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势必会出现师生间的“二元”对立,而导致协调有困难、交往有阻隔。平等应是教学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对此早有论述:孔子说:“教学相长”;唐代大教育家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今天的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是领路人、合作者,有时还是“服务员”。

其次,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重过程而轻结果。长期以来,教学是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教师是主导、是主体,从而导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师生对课程进行共同开发和“创生”,也是老师带领学生对课程进行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向、机械、线性的发展,而是多方向、动态的、非线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从而挣脱传统教学框架的羁绊,使师生双方享受个性的充分张扬。

再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缺乏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无异于一潭死水,陈旧乏味、波浪不惊。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动接受,而被动接受正是典型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其弊端不言而喻。同样,缺乏实践操作的教学实属“纸上谈兵”,既不教学生怎么走向,也不教学生如何“打仗”。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把“交往”作为最好的解决方案。“课堂交际的核心是人际交际或人际交往,更确切些说是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6] 通过这种交往实践,师生之间进行认知沟通,情感交流和人格沟通,从而达到一种实质性的“影响”。

第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学生不是容器,不是集装箱,是活生生的生命有机综合体。教学模式的运用不是考虑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是锻造一件件“成品”,还要考虑其今后数年、数十年的发展;不仅考虑对其认知领域的开发,还要探索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领域。

2.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大致策略

(1)“以生为本”即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学生是人,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人,还是将来“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7]对学生的关爱其实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关心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心他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成长和发展――自由性的、创造性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要体现生命教育的思想。生命教育,从广义上来看是指“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8]所以,教师应持这样的观点: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机体,需要民主开放的“有氧空间”来释放其奔放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应得到相应实现。再从生命体的角度看,师生都是生命体,是对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尊重他们活动的对象,就是在尊重生命,就是在尊重他们自己,珍爱他们自己的生命。

(3)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还应体现生态教育,要有“生态观”。“生态观,主要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或系统)的观点”。[9]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时间上的,而且是空间上的;不仅有个人因素、同学因素、老师因素,还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既要看到其现时的发展条件,又要为其将来社会化学习创造条件。总之,教师要从开放的、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周边”环境,对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命实体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多元、多向、可持续性地发展。

(4)“交往”应成为教学模式的内核。“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10]交往是学生主体性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也是教师生命活动的焕发、专业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通过交往,师生双方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交往,触发学生“内动”而形成“多向互动发展”的主流趋向。

(5)“服务”应成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宗旨。教学工作者在建构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需始终带有“服务”理念。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先进学习理念的渴望和对自己全面、中肯的认识;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铸就个人的全面发展。

(6)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发展的,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和完善。所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既要坚持国际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向性,反映时代特点,还要坚持本土化,与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上一篇:谈“向未来学习”的教学观 下一篇:课堂合作化情境与策略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