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07 05:34:30

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艺术院校的职责所在,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所在,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是对技能知识的培训,而应该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文从艺术设计教育本质入手,探讨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艺术设计教育;途径

一、引言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全国各类高校争相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大批艺术设计人才,然而在艺术设计教育欣欣向荣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方法的传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在前期分析、概念构思上缺乏应有的创造性,难以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本质在于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是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培养受教育者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1]而艺术设计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对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艺术设计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过程,一件设计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创意和新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就很难迎合现代社会求新求变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再仅仅重视设计技能的培养,更应该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

三、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一)创新理念的引导

“理念”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事或物时所持有的思想、观念。高校教育理念能够反映对教育终极目标和学术价值观的追求。从学校到院系围绕“创新”这一主旨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基调,将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朝着创造性方向发展,激发对创新理念的追求。

(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学术道德规范是实现创新的根本保障,良好学术风气的营造不仅能提升学校声誉,也体现了高校对创造与创新的决心。首先制定学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导师责任制。其次新生入校时,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讲解研究成果表达和运用的学术规范知识,包括对参考文献引用、收集、组织及各类文献引用规范的讲解与样本,营造学生自律的良好学术氛围;第三,在院系入口或宣传区可提供关于不良学术行为的宣传册。包括剽窃、复制他人作品、重复使用个人作品等行为的惩罚措施,提高学生对其后果重视程度。最后,在课程期间,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的原创性签承诺书,以此不断提醒学生注重学术规范,由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个性发展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创造者通常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的品质,这将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授课期间应鼓励学生发挥和展现自己的个性,通过设置多个研讨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次讨论过程中完善个人创意,鼓励学生坚持个性,并就对方设计能够相互提出和吸纳彼此合理化建议,从而强化各自作品的创造性。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新能力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天分,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对学生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目前普遍存在两种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象:一是思维定势。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习惯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常运用头脑风暴训练、课题讨论等形式打开学生思维,通过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训练,启发学生对问题寻求多个答案的态度,脱离既往形成的思维习惯,创造新的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创意,使学生避免出现思维定势。二是从众心理。教学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陈述自己观点,树立学生独立、自信的精神。

(五)改变评价导向

一个作品的优劣不能仅以学生最终提交的作品为考核的唯一依据,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既要评价表达形式美感和设计思想的画面效果,更要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除了提交最终成品外,还要提交能体现其作品创作历程的作品集,包括最初的想法、发现的问题、拟解决的问题、素材的搜集、创意的形成和深入、方案的修改、最终的作品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学生整个创造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促使学生把设计重点放在个人意念的发展。教师从中洞察其创作过程及创意能力,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依据。这种方法能够加深学生追求创新、重视原创的观念,最大限度的保持作品的原创性。在评价方式上除了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作为评价者可以从他人作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受评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评价能力。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

竞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院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级别的设计大赛,借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和创意能力。例如,将竞赛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针对设计竞赛主题进行创作与设计,对学生而言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考验。此外,高校可通过重奖创新与创意的优秀设计者,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行为,强化学校的创新氛围。

四、结语

国家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创新教育的能力,培养与时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通过对创新人才教育的初步探索,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想培养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将面临着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雪峰.从艺术教育的本质审视艺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四川戏剧,2011(3).

[2][美]罗伯特•奥尔森.创造性思维的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89.

作者:鲁文婷 裴昊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上一篇: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况研究 下一篇:艺术设计类专业装饰图案设计课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