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夜间护理的循证护理分析

时间:2022-10-07 05:25:03

精神科夜间护理的循证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600例,均为2010年2月―2012年10月该院精神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模式,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患者、家属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结果 干预组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精神科;夜间护理;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3-02

精神科作为临床一个特殊的医疗科室,其护理工作的难度高,风险性大,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也高。若处理不当,护患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如何将现念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尤其是夜间护理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该院精神科2010年2月―2012年10月坚持循证护理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评估精神科夜间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 600例,男693例,女907例;年龄18~82岁,平均(53.1±9.5)岁;病程2~30年,平均(11.7±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902例,中专及高中589例,大学及以上1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 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1~34个月,平均(7.2±3.6)个月。护理人员共35名,护龄均≥2年。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划分。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

2.1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夜间值班由于工作直接监督者的缺乏,导致个别护士出现工作作风不严谨、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夜间巡视不勤,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用药差错、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等。

2.2 夜间交接班不规范

出现部分护士为了早下班,交接班时粗略地进行口头交接,未仔细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如剪刀、打火机、镜子等)及不到床头交接的情况。

2.3 护士业务不精

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理缺乏护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时间操作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够不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2.4 护士身体状况差

一些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常在上半夜玩耍(如打麻将、上网等)后直接上后夜班,使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精神状况差,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期间多出现杀已、伤人、毁坏、出走等安全问题,后半夜是精神病患发生自杀的高峰时段[2];药物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等危险。

3 护理对策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综合评估夜间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3.1 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精神科夜间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遵循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相关管理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防止管理疏漏。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在培养护理人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内容包括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生命体征监测、夜间巡视、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精神护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上统一。并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护士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3 加强各级联动管理

成立专门的精神科夜间护理质控小组。针对目前病患多、护士少的特点,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及夜间护理量化评估表,使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纳入精神科护理质量综合考评中,优秀者给予奖励。质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相关问题及时上报科室。

3.4 重视人的因素

护理管理者应从物质及精神上给予体贴和关怀,以示充分理解及体会夜班护士工作的艰辛。目前“护士连续排班法”在该院实行,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下,使护士上夜班次数减少的同时辅以弹性排班制,尽量使护士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高了夜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提高护士身体素质

教育、督促护士科学合理作息,夜班护士要注意调整生物钟,避免出现上半夜玩耍后直接上班的情况。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调节膳食,维持心态平衡。使护士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6 加强安全监控

夜班护士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还要每晚对病区进行安全监控,对相关情况要做好登记。对于新入院者和病情较重者要加大监控力度,做到了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同时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确保“看服到口”。

4 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夜间共发生24起(占3.00%)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55次(占6.88%)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8%(779/800);对照组夜间共发生81起(占10.13%)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104次(占13.00%)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88%(73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对象特殊、专科性强、疾病复杂、差异大等特点。夜间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并且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护理工作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伴随着临床诊治中出现的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日渐增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及难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是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3]。该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精神精神科夜间护理从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护理质控、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循证护理,其结果表明,干预组在6个月内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精神科夜间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梅,周丽,王紫云,等. 夜间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 :1672-1674.

[2] 杨宏英. 精神科夜间护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6):558-560.

[3] 唐国梅. 循证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9):277-279.

(收稿日期:2013-01-13)

上一篇: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护理 下一篇: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