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疗效回顾性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07 01:52:33

临床输血疗效回顾性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疗效,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输血病历,分析其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826例输血病例中输注无效136例(16.46%)。结论:无效输血在临床的确存在,各级医疗机构应重视无效输血相关因素,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输血红细胞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输血率

随着输血观念的逐渐改变,成分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了解临床用血疗效,将2009~2011年本院输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本院输血病例中,826份记录规范的病例,有继续失血包括隐性失血、血液渗透血管外、大量补液血液稀释、红细胞体外循环丢失者,均不纳入本次调查。

方法:查阅输血前后3天病程记录,护理记录,每次输血后24小时内,第1次血常规化验单,调查内容包括输血次数,输注的成分,输血量,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胆红素,输血前及输血后48小时体温,有无输血反应等。

疗效判定:所有输注血小板的病例均为ABO及Rh(D)同型输血,每输一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外周plt至少应升高20×109/L或出血得到有效控制,达不到预期目的,判定为输血无效;输注全血及红细胞的病例均系盐水介质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相合的ABO和Rh(D)同型输血,正常体重的受血者,每输2u红细胞,外周血Hb至少升高10g/L,达不到预期值的都判定为输血无效(被临床判定为有失血、血管外渗血、机械性破坏者除外)。

判定标准:供者Hb(g/L)×输血量(L),Hb升高预期值(g/L)=-×90%,患者体重(kg)×0085(L/kg),(备注:以全血为标准,各种红细胞制剂折算为对应全血量,儿童按009L/kg计算, 90%为检验误差)。(输血后plt-输血前plt)×体表面积(m2),输血后CCI=-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调查的826例输血病例中,显示无效输注136例,无效输血率1646%,其中内科78例(5735%),外科14例(1029%),妇产科44例(3235%),无效输血中输红细胞64例(471%),血小板72例(5294%),见表1。

因为输血反应导致输血无效12例,无效率35.29%,见表2。

讨论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①各科室都存在无效输血现象,其中,内科比例大于外科,妇产科比例高于综合内科;②血小板无效输注高于红细胞;③输血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较大,P

输血无效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免疫因素,有妊娠、输血史的患者可能引起异体免疫和致敏,当再次输入相应抗原的血液时引起输注无效,本次调查中引起迟发型溶血的2个病例,在发生溶血反应后再次做抗体筛检,由输血前的阴性变为阳性,2例均为抗-E,效价为8。迟发型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使受血者已被不相容的血型抗原致敏,产生相应抗体,随着时间推移,最初免疫所形成的抗体将降低到这次输血前试验中检测不出来,故交叉配血表现为相容,可以检测不到相应抗体[1]。②非免疫因素,发热、过敏、药物等因素,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被破坏。③输注输血小板速度过慢,使血小板在循环中被消耗掉等。④其他原因不明的输血无效,如恶性肿瘤患者输注红细胞疗效不佳,其原因及发生机理有待进一部探讨。

成分输血的临床效果分3个层次:①没有输血反应;②有效补充某种血液成分;③对疾病辅助治疗[2]。目前,临床输血尚处于第1层次,只求输注后无不良反应,未重视输注后效果如何。输注后如果疗效不显著甚至不升高者,临床医生往往采取继续输注的措施,很少有人追究其无效原因,这样既增加了患者治疗费用,又浪费了血液资源,还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3],各级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制定安全有效的输血措施,确实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从而达到其最佳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8-255.

2夏荣,兰炯采.重视红细胞无效输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5.

3丁琪,孙先玲,兰炯采,等.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10-11.

上一篇:脑梗死后癫痫46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拼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