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开发

时间:2022-10-07 01:37:48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开发

摘要:本文从当前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对学生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根据个人的工作 ,谈了自己的见解,提倡以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借此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共同行动,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共同努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问题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14-01

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广大数学教师,同所有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共同承担着对全体学生的培养任务,但数学教师因其学科特点又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从数学的视角认识创新,《新课标》着重强调,要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此,新的教育形势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

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对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创新的人。教育不是要求学生服从,不仅是要求学生将已有知识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创新、能够创新。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导致我国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者,在当前形势下最紧迫的任务便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已成为

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中,各方面都极为关注数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对数学教师寄予较高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们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对创新的要求,在创新的思路下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实现新形势下的重要目标。

三、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进日常

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处处体现对创新的理解,落实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

以数学教师为例,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不断追求新知的主观愿望;鼓励学生质难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摒弃过去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位教师的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本学科的常规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对知识的把握高屋建瓴;磨练精到的教育艺术,以保证教育创新得到顺利贯彻。对于数学教师,还要不断追求新知,把握科技新动向,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针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任务,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个人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倡导采取下面的途径:问题教学法。

“不会发现问题,就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提出解决方案,在提问中提高,在否定中创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特别注重学生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能够主动的发现体会。如: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但随着数学的发展,根据解方程的需要,非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来,让学生去想解决方案,无疑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较好的锻炼机会;再如从国际象棋盘中包含的计算问题,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等。

教师要利用知识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新教材之“新”意,创设若干研究性学习课题即是一例,将难度较大而不宜普遍讲解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反映我国传统的数学成就的问题等,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首先给予赞赏和鼓励,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更需要广大教师从点滴做起,并长期坚持,并将它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一课中体现出来,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哥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激活创造的潜能[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