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产后出血及护理

时间:2022-10-07 01:36:01

试述产后出血及护理

【关键词】 产后出血;分娩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38-02

分娩时,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之内,出血达400毫升以上时,叫做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产妇的生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应分秒必争,应用护理要点来抢救患者生命,使其转危为安,同时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了解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1]。现对我院第一产房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至2011年在本院共分娩了2621例,年龄20-46岁,孕周30-42周,有妊娠合并症8例,高危因素21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39例(1.49%)。经阴道分娩1432例,发生产后出血18例(1.26%);剖宫产1189例,发生产后出血21例(1.77%),可见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略高于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出血量:500-1000ml20例;1001-1500ml 8例;1501-2000ml 5例;2001-3000ml 4例;3000ml以上者2例。36例产后出血发生于产后2h内,3例产后出血发生于产后2-24h内。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9例,占74.36%;胎盘因素6例,占15.38%;软产道裂伤3例,占7.69%;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2.56%。

1.2 产前护理

1.2.1 要做好孕期保健 定期检查,向孕妇宣讲妊娠生理、孕期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

1.2.2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 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因素孕妇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1.3 产时护理

1.3.1 第一产程 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期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者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1.3.2 第二产程 要注意胎心变化,正确指导产妇适时使用腹压,科学接生。在分娩前常规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留置针),便于及时给药及补液。严密掌握剖宫产及会阴切开的适应证及时机,并注意止血,术后及时缝合止血。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准备。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予宫体或宫颈注射催产素20U,米索前列醇400μg入肛,或卡孕栓2枚舌下含服,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1.3.3 第三产程 要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在胎盘未剥离前,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若阴道出血多或胎儿娩出后10-15min胎盘尚未娩出者,均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可疑或胎盘胎膜残留者,应及时清理。

1.3.4 第四产程 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胎儿娩出后要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血肿,及时缝合止血,及早发现出血倾向,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准确收集测量产后出血量,如2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ml,不管原因如何,均应先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加强宫缩,并进一步检查原因做相应处理[2]。

1.4 产后出血的抢救护理

1.4.1 当出血量>500ml时,应立即报告大夫,吸氧,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观察氧疗效果。

1.4.2 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休克,产妇采取平卧位,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头偏向一侧。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配合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进行血型、交叉配血、全血细胞记数、凝血功能检查,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

1.4.3 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子宫复旧和阴道出血情况,产房观察2h后无异常可回病房。

1.4.4 返回母婴同室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协助指导母乳喂养。

1.4.5 心理护理 保持冷静,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对患者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

2 结 果

121例治愈,介入治疗6例,子宫全切5例,无死亡者。

3 讨 论

3.1 产后出血发生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完善各种急救物品、设备、药品的管理(做到定位、定量放置,完好率达100%,有专人负责,有检查登记,用后及时补充、维修),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3.2 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早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及早采取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资料显示发生产后出血孕产妇多为高危妊娠者,且存在许多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作为产科工作人员要掌握和识别高危妊娠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才能及时发现其危险因素,并处理。

3.3 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征象并能做好急救措施。

3.4 准确收集、测量产后出血量,对积极纠正休克、减少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发生和降低产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以免因错误的估计出血量而丧失抢救的机会。

3.5 及早及时的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能迅速补充血容量,使急救药物得以发挥作用,为抢救提供保障。

3.6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速上升,而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出血在产后2h内发生率最高,因此,要避免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就必须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加强对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庆芳.1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学刊,2008,12:91-99.

[2] 王月枝.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2008,5:121.

上一篇:流动性人口男性生殖道患病调查与健康宣教的临... 下一篇: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疗要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