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抑或其他

时间:2022-10-07 12:43:30

与任何语言的学习一样,英语语言的学习对语言规则的学习也不可回避,或许这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规则可以帮助并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傅任敢译,1999:159)的确,夸美纽斯一语道破了语言规则学习的重要意义。

如今,几乎所有小学英语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语言规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相当一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常常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会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做一些归纳。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英语语言的一些规则和基本英语词汇,就能够套用这些规则来运用英语语言了。

在2012年江苏省“杏坛杯”(小学英语专场)的赛课中,一等奖获得者施婷玉老师在其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4 Review and check里面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归纳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

施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首先通过PPT呈现了bigger、later、heavier、smaller、thinner、faster、slower、fatter、higher、longer等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然后分别以形容词的词尾加上“-er”、双写词尾字母再加“-er”、将词尾字母“y”变为“i”再加上“-er”以及直接加“-r”这四种形式,对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的构成进行归纳,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形容词比较级的构词规则,找出PPT中与这四者分别相对应的形容词比较级,最终形成如下结论:

这似乎表明,在施老师看来,归纳这些构词规则至少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一定是大有帮助的。事实真的如此吗?殊不知,夸美纽斯在指出语言规则的意义的同时还指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傅任敢译,1999:159)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无疑道出了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能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得以实现。因为任何关于语言的知识都是极有可能被遗忘的,而只有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言表达习惯才是可靠的,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那么,以怎样的情形才能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目的呢?这无非还是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因为“没有一种语言技能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技能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或相互影响,或相互补充,对一种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另一种技能的发展。”(朱纯,1994:74)基于对这一学说的认同,似可对施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作如下异构。

这一“写”的训练的优势在于:第一,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对英语的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形式与功能、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写”的训练,不仅可以深化和巩固学生的已有认识,而且可以通过“写”的训练来检测和反馈学生对这一语言规则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听懂、会说并不意味着能读、会写;第二,这一“写”的训练置形容词、副词的原级和比较级的应用于具体的语境之中,更能够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辨认其比较级构成形式的能力,较之于机械认读和一般辨认,这种训练更加灵活,因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三,这一“写”的训练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的,因而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感到有意思,不至于感到乏味,而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显然是有益的。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题错误。然而,这些错误将会在教师的评讲当中得到应有的矫正,且这种矫正也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

毫无疑问,笔者的设计只是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异构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只要不是采取归纳性的、机械性的说教方式,而是采取语言实践的方式,都是可取的。

如此说来,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设计方面,小学英语教师仍然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然而,这种努力探索已经不再是小学英语要不要教语法的问题,而是如何教语法的问题。采取归纳的方法去教英语语法,总是要比采取演绎的方法去教英语语法进步许多,但是,从根本上讲,无论是归纳的方法还是演绎的方法,都不是科学而又理想的方法。在这方面,倒是美国语言教育专家Kenneth S.Goodman的“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一些主张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改进不无启发。

Goodman(1986:18)的“功能先于形式,语言运用必须真实”的观点,对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施,很有意义。他认为,“当儿童知道用语言去做什么事,这就会反过来刺激他们驾驭语言形式的欲望,以便使语言表达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必须在从根本上摈弃传统的公式化的、“填鸭式”的落后模式的同时,倡导在师生话语交往的实践过程中呈现新的语言结构形式,并在师生话语交往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感知、理解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然后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最终养成能够运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灵活地运用于语言实践之中。这个过程非但不复杂,而且是循序渐进地构建的。

这里,仍然以英语形容词比较级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分别在黑板上画一只大的绿色的“苹果”和一只红色的、较之于绿色的“苹果”稍大一些的“苹果”,然后指着黑板上的两只“苹果”与学生进行下列话语交往活动: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blackboard.What can you see on the blackboard?

Ss:They’re apples.

T:Yes,they are apples.What colour is this apple?(教师指着绿色的苹果发问。)

S1:It’s green.

T:Yes,it is.It’s green.Well,is the green apple big?

S2:Yes,it is.

T:Is the red apple big?(教师指着红色的苹果发问。)

S3:Yes,it is.It’s big,too.

T:Well,which apple is bigger,the green one or the red one?(学生一般是无法正确回答的。这时,教师可采取肢体演示手段,如用双手构成一个“圆”的图案。)Look,big,it’s big.(教师再用双臂构成一个“圆”的图案。)Now,look,bigger,it’s bigger.

如此类推,分别用体态语对比演示“tall/taller”“short/shorter”“small/smaller”“fat/fatter”“thin/thinner”“long/longer”,让学生或者与学生一起说。这时,学生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就会自动发挥作用,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原级的意思在对比中产生感悟和理解。到了这个时候,教师再次重复问题“Well,look.Which apple is bigger,the green one or the red one?”学生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做出正确回答了。

接下来,教师可以成对地板书上述形容词的比较级。至于,学生能否区分和记住有些特殊的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构成,这也将同样地只能在学生不断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强化,形成记忆,直至形成书写习惯。

总而言之,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和形成新的语言技能的科学通道只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师生话语交往活动,最终形成话语表达习惯,而不是机械记忆某些抽象的语法规则。这是《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Goodman,Kenneth S.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M].Portsmouth, N.H.:Heinemann,198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从兴趣入手,优化课堂英语环境 下一篇:从学生的视角设计英语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