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07 09:38:04

【前言】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的临床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临床资料 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共收治1 100例疑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患者,均为开放性外伤,伤口较深,污染较重。男1 000例,女100例,12~50岁,平均35岁。所有受试对象均为未接受过此类抗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两前臂腕横纹上...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对开放性外伤患者采用新型过敏试验液,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直接肌内注射率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1 100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患者,进行完全随机自身对照试验。每个患者分别用新型和常规两种试验液进行皮内注射。A组(右前臂)注射常规试验液;B组(左前臂)注射新型试验液,20 min后观察反应。结果:A、B两组强阳性率相同,弱阳性率和阳性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皮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14-02

破伤风是由专性厌氧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可发生于创伤后及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人工免疫可产生稳定的免疫力,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有预防作用。但异种血清抗毒素易产生过敏反应,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应用常规皮试液(150 U/ml)阳性率高达80%,若皮试液浓度过低(75 U/ml),由于假阴性的存在,在直接注射抗毒素后易出现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1]。因此,我们自2004年起针对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的配制方法和有效性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共收治1 100例疑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患者,均为开放性外伤,伤口较深,污染较重。男1 000例,女100例,12~50岁,平均35岁。所有受试对象均为未接受过此类抗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两前臂腕横纹上三横指处与腕横纹平行进针做皮内注射,注射0.1 ml,分别为新型皮试液或常规皮试液。

1.2 方法

包括选择抗毒素、配制皮试液、注射皮试液,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决定是否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采用何种方式注射抗毒素。

1.3 抗毒素的选用

实验用品均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对照品采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的血浆经胃酸消化提纯后液体制剂,规格为1500 U/0.6 ml/支,均瓶签标明在有效期内使用,冷藏于2℃~8℃干燥处。注射时间为患者就诊后,及早给予治疗。

1.4 注意事项

每次注射时详细记录并保存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的反应、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所有抗毒素生产单位及批号等。制品浑浊、沉淀、异物或药瓶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的禁用。药瓶开启后应一次用完,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配制和注射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1.5 皮试液配制方法

1.5.1 常规配制方法取1 500 U/0.6 ml/支破伤风抗毒素加入生理盐水0.4 ml稀释为1 ml,取上液0.1 ml加入生理盐水0.9 ml稀释为1 ml(150 U/ml),然后取0.1 ml(15 U)皮内注射。

1.5.2 新配制方法取1 500 U/0.6 ml/支破伤风抗毒素0.1 ml(150 U)加入生理盐水0.9 ml稀释为1 ml,取上液0.4 ml,加生理盐水0.6 ml稀释到1 ml(100 U),然后取0.1 ml(10 U)皮内注射,20 min后观察结果。

1.5.3 注射方法首先准备好抢救用品,如氧气、肾上腺素、10%葡萄糖酸钙等,然后每人均做2个试验,右前臂为常规皮试液(A组),左前臂为新型皮试液(B组),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剂量为0.1 ml,皮内注射,观察时间为20 min。

2 结果

2.1 皮试结果阳性率比较

阴性为局部皮丘直径≤2 cm,红晕直径≤4 cm,无发热、心悸、气短或憋闷感等异常反应[2]。阳性为注射局部红肿皮丘、硬结、直径≥2 cm,红晕直径≥4 cm,并有伪足或有痒感者为弱阳性(+);如注射局部反映特别严重,皮丘成水泡并伴有全身症状如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表1)。

由此可见常规皮试及新皮试的阳性率、弱阳性率结果分别为P

2.2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应用策略

2.2.1 A(-)B(-)此类患者直接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观察30 min无任何症状、体征者可离开医院。

2.2.2 A(+)B(-) 此类患者先皮下注射原液0.1 ml,观察20 min后如无任何不良应,则将余下的0.5 ml全部肌内注射。继续观察30 min如无症状,患者方可离开。

2.2.3 A(+)B(+)这部分患者可采用脱敏注射,具体步骤为:①一般阳性取抗毒素0.1ml加氯化钠0.9 ml,肌内注射,观察20 min,无气喘、面色苍白、紫绀、寻麻疹、头晕、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再注射第二次,取原液0.2 ml加氯化钠0.8 ml肌内注射,观察20 min如无反应,再注射第三次,取余液0.3ml加氯化钠0.7 ml肌内注射,观察30 min,仍无反应,可离开。②强阳性注射法:将抗毒素0.6 ml加氯化钠0.4 ml,稀释为1 ml,取0.1 ml加氯化钠0.9 ml,肌内注射观察20 min,无上述反应,再取原液0.2 ml加氯化钠0.8 ml,肌内注射,无反应,以后逐渐增量,分多次注射,以防发生强烈反应。在此过程中,病人如出现全身症状加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地塞米松5~10 mg,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50%葡萄糖 20 ml静推,以防过敏性休克的出现。对过敏体质的病人,无法进行脱敏注射可改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H))直接深部肌内注射[3]。

2.3 随访

随访时间2~10 d,平均6 d,所有新皮试阳性患者未发现任何严重过敏症状。

3 讨论

破伤风杆菌平时存在于人或家畜的粪便中,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常见于土壤、污泥、尘埃等中。缺氧环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各种大小创伤和深刺伤、烧伤、弹伤、挤压伤、开放性骨折、挫伤和动物咬伤等,都为破伤风杆菌芽胞侵入人体创造了条件。重型破伤风病人死亡率较高,因此破伤风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性试验是早期防治的关键步骤,由于常规试验液阳性率较高,有文献报道达76.1%~99%[4](A组为80%),故本研究旨在发现一种安全、有效的皮试液配制方法。皮试结果包括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由于常规实验液中抗毒素的浓度为150 U/ml,而新试验液仅为100 U/ml,两组比较阳性率及弱阳性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自从临床试用新皮试液以来,破伤风抗毒素直接注射率明显增高,不但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有效制止了破伤风的发病率,而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A组与B组强阳性率相同,且在相同患者人群中发生,该临床结果进一步说明:尽管B组试验液里含破伤风抗毒素的量少,但它同样可使常规皮试液高度敏感的患者产生强阳性反应。由于在新试验液研究期间并未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对于新皮试液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是否低于常规皮试液,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

另外,此试验方法对6岁以内的儿童阳性率仍较高,其原因是这些儿童曾注射过白百破三联疫苗,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3],因此,6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发生外伤,应去医院做彻底清创,而不提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参考文献]

[1]李丽林.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假阳性反应的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53-54.

[2]黄叶丽.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法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5-6.

[3]房菊良.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 (9):416-417.

[4]韩爱莲.1282例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结果判断标准的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1996,10(2):79.

(收稿日期:2007-05-0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延伸医疗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