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8 14:35:28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男102例,女48例,年龄16~58岁,平均50.9岁。合并肝性脑病30例,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2例。表现腹胀及下肢水肿65例, 阴囊/会水肿9例,形成水泡、溃疡5例。留置腹股沟或颈部深静脉留置管55例,留置二囊三腔管4例,留置腹水引流管47例,需持续泵推注36例,需人工肝支持治疗32例。结果:院内发生皮肤破损2例,占0.01%,皮肤破损(含带入)1周内痊愈100%;发生输液反应2例,占0.01%;自杀死亡2例,自杀未遂1例。无发生撞伤、跌伤、坠床等意外损伤,无出现重要管道脱出情况,无在运送过程发生意外。

2 护理

2.1 防止皮肤破损、压疮:肝硬化晚期病人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大量腹水,下肢、会阴、骶尾等部位水肿,甚至形成水泡,容易发生皮肤破损、溃疡、压疮。对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大大减少皮损、压疮发生率和痊愈率。护理措施包括:(1)使用海棉垫床或气垫床,以缓冲局部压力。(2)设翻身记录卡,每2~3小时协助病人更换,按摩受压部位。(3)已形成水泡时,按无菌操作规程,用细针头抽出液体,并防止局部磨擦和受压;已发生皮肤破损时,局部可涂无醇消毒液、保痂酊,照“神灯”,等护理,注意保持干洁。(4)阴囊水肿时让病人卧床休息,平卧时在阴囊与之间垫上棉垫,侧卧时在两大腿间放一软枕,使病人感觉舒适。(5)护士亲自给病人做生活护理,避免依赖陪护,确保基础护理质量。(6)对压疮风险、措施进行跟踪评估,效果反馈。

2.2 防止意外损伤:肝昏迷前期的病人出现行为异常、定时定向力减弱或消失、狂躁不安,容易造成撞伤、擦伤、跌伤、坠床等意外损伤,制定病人安全风险预案,可有效地防止意外发生:(1)保持病人单元的整齐、简洁,物品放置有序,椅子、陪人床、输液架、医疗器械等用后放好,减少病人碰撞的机会。(2)保持地面、卫生间清洁、干燥,弄湿后及时抹干,嘱咐病人穿软底防滑鞋,防止滑倒、跌伤。(3)厕所安装扶手,腹胀、下肢水肿、腹股沟有深静脉留置管的病人蹲厕有困难,要给予坐便器。(4)病人躁动时要用床栏,并在床栏上铺上被褥,防止擦伤肘部、膝部;床头放一软枕,防止撞伤头部。合理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注意约束四肢时用衬垫或选用有棉垫的约束带,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循环情况,做好记录和交班;约束身体时松紧度要适宜,防止影响呼吸运动。(5)在病人床尾栏上挂“防跌伤”、“防坠床”等安全标识,以随时提醒医护人员注意病人安全。

2.3 防止脱管:二囊三腔管用于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压迫止血,要固定牢固,牵引力适当,定时测量二囊的压力,防止胃囊气体不足而部分脱出,压迫气管导致病人窒息;腹股沟、颈部的深静脉留置管用于人工肝治疗或测量中心静脉压,维持输液等,要缝线固定后用3M透明胶布加强固定,防止脱管造成大出血。病人烦躁不安时常要拔出胃管、尿管、输液管等管道,因此要适当约束,向病人宣教留置各道的相关知识和管道脱出的危险性,挂“防脱管”,安全标识,密切观察,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2.4 防止自杀:病人因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经济消耗大,家庭、社会压力重,生理、心理长期受痛苦折磨,容易产生自杀念头。本组病例中,2例跳楼自杀死亡,1例用大石头砸自已头部致挫裂伤。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情况,评估病人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懂得配合治疗,调节饮食,合理休息、活动的知识,以提高生活质量;与病人家属沟通,以取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挂“心理支持”标识,提醒医护人员加强沟通、关注;经常巡视、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

2.5 安全输液:肝硬化病人需要静脉输入药液种类多,持续时间长,容易发生输液反应、过敏反应、静脉炎、静脉栓塞、急性肺水肿等安全隐患,安全输液是病人安全护理的重要措施。(1)护士要评估病人的皮肤、血管情况,选择静脉,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次数。(2)配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药液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选择侧孔的针头加药、排气;选择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可过滤直径≥7μm微粒),预防微粒污染。(3)主管护士要熟悉病人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制定输液计划,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速度。(4)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如丙种球蛋白与甘利欣针、思美泰针、某些抗生素、含钙药物等混合可出现白色沉淀;易善复针与含电解质液体混合时可出现白色沉淀;止血敏与氨苄西林混合后渐变浅黄色;大剂量多巴胺、酚妥拉明与速尿混合后导致混浊沉淀。有配伍禁忌的药液不能混合使用,不能连续静脉滴注,要分隔开或用0.9%氯化钠冲管。各类氨基酸中不能加入其它药物使用。(5)病人对某种药物过敏时要挂“某药过敏”标识,并作相应记录。(6)输液滴速要准确,填写输液卡,教育病人不要自己调滴速。(7)深静脉置管的病人输液过程要密切观察,及时接液,防止空气栓塞,输液完毕或人工肝治疗后用肝素稀释液封管,每次启用时先抽吸出封管液及血块,预防静脉栓塞。

2.6 安全运送:病人送出检查、治疗时评估病人情况:缺氧、气促的病人用氧袋给氧;正在输液的病人要备足够的液量;禁食时间长,有低血糖反应时,静注高渗葡萄糖或输液后才能送出;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在衣服或手腕上贴“注意血糖”安全标识;运送员送病人前先与护士沟通,运送过程要上护栏或扎安全带,保持车床平稳;病人上、落车床时及等候过程都要固定车轮,送回时向护士交班;病情危重的病人要有医护人员护送,并准备临时抢救用物,以保证病人安全。

3 体会

实践证明,在肝硬化晚期病人护理中,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评估病人情况,对病人安全隐患作出必要的标识、提示,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是病人安全护理的有效措施。建立病人安全管理系统,制定护理工作流程、指引、病人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是病人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琳玲,李亚洁,李洪亮,等.构建医院安全文化 保障病人安全[J].护理研究,2006,20(4):857.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93-02

1血站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首先,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在普通人群中HBV携带率约10%[1],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重点防护乙肝病毒的感染。近年来,HCV感染率逐渐表现上升趋势,其感染率约为3%[2]。此外,HIV是威胁血站工作人员的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因为HIV的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而普通正常人群对HIV无任何免疫力。长期接触血液制品的人员是重要的易感人群,所以HIV职业防护问题一直被高度关注[3]。TP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也以血液和性接触传播途径为主。另外,血液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未知病毒或潜伏期的病毒,也对我们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性。

2血站实验室人员感染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2.1标本前处理过程(离心)携带病原体的血液标本在高速离心旋转时,极易产生气溶胶,与工作人员的呼吸道、破损皮肤、鼻黏膜、眼黏膜等接触可造成其发生感染。

2.2实验操作过程中,带有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的标本溅洒在仪器、工作台面、地面或衣物上,若未及时用消毒剂处理,人体接触后可通过破损皮肤而造成感染。

2.3实验室过程中,携带病原体的血液标本长期敞开,可造成空气中存在少量病原体颗粒,这些颗粒可侵入人体破损的皮肤黏膜系统。据文献报道,血站职工职业暴露因素中黏膜感染占6.52%,皮肤感染占15.7%[4]。

3预防和处理措施

3.1在血站开展生物安全技术讲座与培训,加强管理和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3.1.1操作过程必须做好相关防护,戴专用的胶乳手套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经破损的皮肤黏膜的感染率,文献表明[2],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血液传播可能性。工作服质量要过关,最好具有防水功能,可降低血液泼洒身上引起的感染。工作鞋也要保证质量,避免病原体经过脚底部感染人体。

3.1.2洗手过程要严格执行规范的洗手步骤,经常使用消毒剂或杀菌剂洗手可大大减少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3.1.3医疗废物的处理要得当,医疗废物必须执行分类分装、标志清楚。实验过程中用过的器具如吸头,试剂盒中的一切试剂和血液标本等均属于感染性废物;化学试剂瓶属于化学性废物。这些均需严格制定生物安全措施消毒处理。

3.1.4实验室必须安排专业工人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每日工作结束后,实验室的物表、台面和地面等所有操作场所均应用消毒液擦拭。空气消毒机对实验室的空气进行动态和静态的消毒。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每周至少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此外实验室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经血传播传染病项目检测,并保留血清,进行健康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

3.2血站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及相关措施

3.2.1血站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一般按以下措施立即进行:第一步,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第二步,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第三部,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第四步,应及时到血站感染管理科做好登记并接受相应处理。

3.2.2如果暴露源HBV阳性,尽快为暴露者实施①血清学监测:HBVDNA(乙肝DNA定量)、乙肝五项、肝功能,3、6个月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0mIU/ml,不处理;如果未接种、抗HBs

3.2.3如可疑丙肝抗体(抗-HCV)阳性,暴露者应在0、6、9个月复查,一旦抗-HCV阳性,需交与专业人员治疗。

3.2.4如为确诊或可疑艾滋病抗体阳性者,暴露者定期做HIV抗体检测(0、4、8周、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请专家评估伤口,是否给予预防用药。

3.2.5暴露后随访HBV:3个月、6个月后检测HBsAb。HCV:暴露后4-6个月内复查抗HCV和ALT。HIV:暴露后4周、8周、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由于血站工作感染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职业防护措施,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阳.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5-222.

[2]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3]张来英,张桂云,王修杰,等. 我国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49-451.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破伤风;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15-02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CAI Shufen, PENG Dongjuan, CHEN Fuqiao

Infection Deartment of People's Hospital of Maom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onditions and nursing point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Methods: To observe the conditions and medication of 30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timely gave a tracheotomy to prevent suffocation, have an airway management after operation, gave a good nursing of their oral, skill, food and psychology and some measures on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Results: Four cases of death in 30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intravenous drugs, one with cutaneum carcinoma and one with open fracture of elderly chronic bronchitis. The rest 26 patients had been cured, there had no sequela after a follow-up of one month.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observation and medication and timely have a tracheotomy to prevent suffocation is the key to succeed in rescue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Have an airway management, a good nursing of the patients′ oral, skill, food and psychology, and take measures on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will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in their rehabilitation and cutting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 Tetanus; Nursing;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ing study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所引起的以局部和全身肌肉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是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1]。常因合并严重的感染、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亡,窒息是重型破伤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重型破伤风病死率为30%~50%[3]。2006年1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重型破伤风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重型破伤风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3岁,平均43.5岁。有外伤史27例,其中铁器(主要是铁钉)刺伤10例,竹、木根茎插伤7例,摔跌伤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开放性骨折1例)、玻璃、石头刺伤4例。无外伤史静脉药瘾2例,晚期皮肤癌溃烂1例。来自农村26例,其他 4例。潜伏期<7 d 27例,2例静脉药瘾及1例皮肤癌溃烂患者无法确定潜伏期。入院时伤口已愈合3例,伤口未愈合22例,伤口表面结痂而痂下存留死腔和异物2例,静脉药瘾局部脓肿2例,皮肤癌皮肤溃烂1例。参考《实用内科学》中重型破伤风的诊断标准[4],临床均诊断为重型破伤风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取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痉挛抽搐、抗感染、营养支持、气管切开术等治疗。

1.2.1 彻底清创,充分引流

对22例伤口未愈合和2例伤口表面结痂而痂下存留异物的患者及1例皮肤癌溃烂的患者及时进行彻底清创,对2例静脉药瘾局部脓肿的患者进行脓肿切开冲洗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湿敷创面。

1.2.2 需做破伤风过敏实验

用破伤风抗毒素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滴入。使用前先做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过敏试验。

1.2.3 合理保留灌肠

用地西泮静脉注射,视痉挛和抽搐的程度辅以复方冬眠灵或冬眠1号(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 mg,哌替啶100 mg及5%葡萄糖溶液250 ml配成)静脉滴注,苯巴比妥钠肌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1.2.4 注意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

用抗生素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

1.2.5 如有必要行气管切开治疗

对18例抽搐频繁造成呼吸困难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窒息危险的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术前先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1.3.1 隔离安置

将患者单人安置在抢救室,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刺激。予持续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便于抢救用药。床边备好气管切开用物、吸痰用物和急救药物。

1.3.2 病情和用药观察

设专人护理。使用心电监护机行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和血压监测,密切观察抽搐情况和意识状态,观察解痉镇静药的作用和副作用。镇静程度以唤之能醒的浅睡状态较为合适[2]。用药期间如抽搐仍很频繁,说明镇静不够充分,若出现持续深睡状态,说明镇静过深,均须及时报告医师调整用药剂量和间歇时间。

1.3.3 气管切开术的配合

对18例抽搐频繁造成呼吸困难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的有窒息危险的患者,配合医师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术前先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随时做好吸痰准备。

1.3.4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1.3.4.1 气道湿化: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硫酸庆大霉素80 000 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 000 U,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剪去头皮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内5~8 cm,以4~6 gtt/min持续滴入[5],每天8:00 Am、4:00 Pm各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加盐酸氨溴索30 mg超声雾化吸入30 min。

1.3.4.2 吸痰技巧:在使用镇静剂之后,先让患者吸入纯氧几分钟,然后吸痰。选择柔软的吸痰管,直径不宜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以吸痰管在气道内,患者出现咳嗽反射或碰到阻力时向上提取1 cm为宜。调试负压≤400mmHg,吸痰动作要轻柔,边吸边旋转边向上提出,切忌上下提插。先吸气管内痰液,再吸口腔、鼻腔分泌物,吸痰管一次一用一更换。每次吸痰不要超过15 s。进出气管内勿超过3次。

1.3.4.3 内套管消毒:内套管取出后先用3%H2O2溶液浸泡5 min后彻底清洗,再用3%H2O2溶液浸泡30 min[6],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

1.3.4.4 气管切口换药:气管切口处覆盖无菌凡士林纱布1块、无菌纱布1块,切口换药Qd,分泌物多污染纱布时随时更换,保持纱布清洁干燥。

1.3.5 口腔护理

据口腔黏膜情况及pH值选择口腔清洗液清洗口腔,Bid。抽搐时要用牙垫或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臼齿处,以防舌及口唇咬伤。

1.3.6 皮肤护理

床上擦浴更衣Qd,保持被褥、衣服、皮肤清洁干燥。协助患者更换时,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1.3.7 饮食护理

患者张口、进食困难,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或进行肠外营养,补充热量、水分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1.3.8 心理护理

破伤风患者绝大多数处于清醒状态,由于频繁抽搐、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无法言语,使患者痛苦不堪,极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护士守护在床边,关心支持患者,向患者介绍破伤风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1.3.9 消毒隔离

1.3.9.1 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手有伤口时尽量不做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或带双层乳胶手套。

1.3.9.2 注意病房空气流通,并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地板及物体表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分泌呕吐物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体温计、血压计用75%酒精消毒。物品、器械,按消毒-清洗-消毒流程处理。手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按七步洗手法冼手。

1.3.9.3 医疗费物的处理,医务人员用过的防护用品,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受到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无保留价值的按感染性废物或损伤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置。感染性废物置于黄色双层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置入特制的锐器盒中,分别做好标识,统一由医疗废物中心集中焚烧处置。

2 结果

30例重型患者中死亡4例,分别是静脉药瘾2例、晚期皮肤癌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开放性骨折1例,其余26例治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没有后遗症。

3 讨论

破伤风在经济落后地区仍是一种常见病。破伤风临床上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认为,破伤风潜伏期越短,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病死率越高[7]。对于潜伏期少于7 d,前驱期持续时间少于12 h,症状在3 d内发展至高峰的患者,多为重型破伤风患者。本组30例患者中90%患者潜伏期<7 d,近90%来自农村,4例死亡患者均合并有基础病。破伤风合并有基础病患者死亡率高。本市地处粤西欠发达地区,75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500万。由于贫困、劳动保护意识差,卫生常识缺乏、赤足、农田作业等使外伤及感染的概率增多,做好破伤风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加强卫生宣教,普及卫生常识,加强劳动保护,减少外伤概率,如有外伤,应及时到当地医院彻底处理伤口,接受破伤风抗毒素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注射,出现破伤风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院诊治。

4 小结

在治疗破伤风的过程中,加强病情和用药观察,及时行气管切开术防止窒息,是重型破伤风抢救成功的关键;气管切开术后做好气道管理,做好口腔、皮肤、饮食和心理护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2]吴少品.重症破伤风窒息的抢救护理21例[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9.

[3]王静,牟英,曾庭素,等.炭吸附法治疗成人重型破伤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835-6.

[4]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8. [5]焦其英,任运清,杨梅,等.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滴注湿化气道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2):23-24.

[6]田洁,刘小燕,何运涛,等.双氧水消毒气管内套管的效果观察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5,4(3):1-3.

[7]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2.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艾滋病;自我保护;应急处理

我院于2005年7月―2005年12月收治2例足月妊娠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且需行剖宫产的患者。对于这类患者,手术室应如何加强预防此类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值得探讨。本人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管理体会。

1 手术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微小破损或皮肤微小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修剪指甲不宜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手术中有秩序地进行每个步骤,避免忙乱操作导致意外损伤。手术人员应注意力集中,并加强相互监督,有污染时及时处理。

2 完善自我保护措施

术中锐器伤、术中出血、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以及手术者双前臂及身体前部被血液或体液浸湿,手套破裂等。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职业暴露,应充分利 用各种防护用具:佩戴护目镜加强眼睛及面部防护;穿不渗透防水围裙或塑料防水衣以防羊水和血液污染;手术医生穿手术靴,防止锐利器械掉落时被刺伤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手术人员戴双层手套或骨科专用厚手套。巡回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处理污染物品等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黏液等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手套破损立即更换,不管手套有无破损,每次摘下手套后都应彻底洗手。

3 采用“非接触技术”

术中采用肾形弯盘传递锐利器械,减少受伤危险。直接用持针器夹取缝针,勿用手中的纱垫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锐利器械不用时应及时撤除以免意外损伤。术中注射缩宫素用过的针头,避免再将其套回针帽或用手将其折弯。采用“非接触技术”将所有锐利物品放入专用容器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端使用保护套,避免刺伤。

4 锐器刺伤后的应急处理

参加手术人员万一不慎被HIV污染的尖锐物品刺伤后应立即进行妥善的伤口处理,即时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乙醇消毒。并立即通知护士长,启动事故报告系统。根据暴露级别24h内选择预防性用药方案。于伤后4周、8周、12周、半年进行随访和咨询。加强对受伤职工的护理和精神支持,提供相应的医疗福利待遇。

5 手术后处理

5.1 手术废弃物品处理 术中使用的纱布、纱垫、棉球和一次性敷料、手套、注射器等分类装入黄色塑料袋,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由经专业培训的医疗垃圾处理资格的物业公司进行焚烧处理。

5.2 手术器械、布类的处理 术中所用器械浸泡于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后流水冲净,高压蒸汽灭菌后再行常规处理。术中所用布类用蓝色布袋密闭运送至洗衣房处理。术中所用吸引瓶、污桶分别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30min 后,流水洗净。

5.3 手术间处理 手术间家具、手术台、地面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关闭门窗,用3%~5%过氧乙酸熏蒸行空气消毒,封闭2h后通风。

6 体会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控制和管理。医务人员人人有防范意识,加强消毒隔离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降低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6%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健康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针刺伤所致。[1]手术室作为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有创操作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增加了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机率。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2]现将针刺伤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针刺伤发生原因:

1.1缺乏职业防护意识:使用后的刀片,针头随意丢弃,造成损伤

1.2防护设备缺乏:对于处理针头,刀片缺乏一次性的处理器具,如一次性锐器盒等

1.3操作不熟练:穿针或传递刀针时,损伤自己或他人

1.4操作环境狭小:工作空间过于狭小,障碍物过多,造成误伤

2. 预防措施:

    2.1积极组织学习针刺伤相关知识,加强防范意识:

    在全科范围内通过案例学习,情景体验和视频学习等方式学习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通报本科室的针刺伤情况,包括发生率,发生环节等,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注意学习的效果评估及反馈。新入科室者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

    2.2规范操作,提高技能,提高熟悉度:

    对实习生及进修生等严格要求,熟悉环境,清楚用物处理,熟悉操作和规范操作。对本院人员,定期抽查其操作的规范性,改变不良的习惯。所有操作都要具体到动作。

    2.3规范物品使用:

规范锐器使用,传递,使用后的处理。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3]

2.4注意操作环境: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和充分的操作空间,防患于未然,确保操作顺利,避免事故发生。

       3.针刺伤的处理:

    建立完善的针刺伤处理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3.1 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0%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3.2 进行风险评估和医学观察确定暴露级别、对于暴露源开展针刺伤后感染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根据病人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跟踪检查。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等。

      3.3 报告反馈制度针刺伤发生后启用针刺伤应急处理工作程序,逐级上报到相关部门,由控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参考文献

1. 于荔梅.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家利社会[J].护理资讯,2005,10(2):2

2.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292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2]。据文献报道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最常见的为乙肝、丙肝、艾滋病,其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2%-0.5%[3]。据统计全世界发生针刺伤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3]。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4],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对护理人员减少职业性危害至关重要。现报道如下:

1 针刺伤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转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对针刺伤没有足够的认识,防范意识差: 41.0%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44.0%的护士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很小[5]。由于缺乏规范、持续的防护教育,对在职护士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研究表明,定期的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0% 以上针刺伤的发生[6]。

1.3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加药操作后重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徒手掰玻璃安瓿、拔针时处理不当、用后的针头未放于利器盒内或利器盒过满、手术中传递锐器尖端朝向接受者等,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针刺伤。

1.4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1.5 工作环境不良:勘萍等[7]调查结果显示有48.0%的护士认为,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被针刺伤的客观原因,加上住院病人较多,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环境较拥挤且吵闹,患者及家属的催促,造成护士心情紧张急躁极易引起针刺伤。

1.6 心理因素:工作繁忙、紧张、心理素质差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忽视工作压力大,夜班频繁,危重患者多时护士易疲劳,操作时烦躁或紧张易导致针刺伤。

2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2.1处理伤口 ①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挤出污染血液。②肥皂液/流水清洗。③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④75%酒精/0.5%碘伏消毒。

2.2 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 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检测,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3后期处理 ①误伤者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②病人是HBV阳性时:受伤者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并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按0、1、6月间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③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天,观察6-9个月。④可疑HIV阳性立即请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后决定是否用,若需要用,尽量在1小时内服用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苷(AZT),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要用等。⑤确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应立即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方案和要求;暴露后2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4 心理护理 护士在针刺伤后感到非常害怕,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迫切需要得到的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伤害。

3 防护措施

3.1 加强培训: 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清针刺伤引起的危害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强化“标准预防”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7]。由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护士进行常用感染知识的培训,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在固定场所进行焚毁。一次性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锐器禁止与其他废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集中处理,减少发生刺伤医务人员的机会。

3.3 改善工作环境: 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整洁,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要注意忙而不乱,不粗心、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危险性实行弹性派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紧张,避免在过度劳作下发生医疗事故及意外。

3.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严格执行手卫生;戴手套,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适时穿隔离衣、防护衣、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破损是应戴双层手套。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健全职业暴露防护系统,保障护士的健康安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易宜芳,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182-184.

[2]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3]谢婉花,周军,王玲等.247名儿科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研究及对策[J].现代医院,2005,5(7):100-101.

[4]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6):422-424.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动物咬伤者 狂犬病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1-0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和动物都可能罹患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一旦发生,因为临床上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死亡率几乎可以接近100%,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近几年,由于养狗及家养宠物的数量逐渐增多还有对犬和猫等宠物的管理还不够严格,而且我们国家对防治狂犬病的知识普及还不够,导致我国这五年来狂犬病的发病率连续上升。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资料统计,直至2003年因狂犬病而死的病死率已经位居其他传染病的首位[2]。为了研究护理处置在预防狂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这些年在使动物咬伤者不发生狂犬病的护理经验做了相应的总结,现将相应的护理分析概括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至2011年7月来我院接种门诊就诊的1150例动物咬伤者,1150例动物咬伤者中男性610例,女性540例;各年龄组均有,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76岁,高发的年龄组为65岁以上和18岁以下,共占70%。

1.2 方法。

1.2.1 伤口处理。

对伤口进行及时彻底的清洗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被动物咬伤后,不管多小多浅的伤口,都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被破伤风病毒感染,而且伤口容易化脓,为了预防感染且减少对毒物的吸收必须做到以下的处理:第一,立即挤压伤口将带毒液的污血排出体外或者可以用火罐将污血拔出,但是绝对不可以用嘴去接触污血,否则容易发生第二次感染;第二,用1%的新洁乐或者20%的肥皂水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洗,再用清水洗净,而且清洗时间不得少于15 min,接着用2%-3%的碘酒或者75%的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第三,局部的伤口原则上是不需要缝合、包扎的,也不需要涂抹软膏和粉剂,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排毒。对于伤及大血管的重症患者则需要严密监测伤口的出血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感觉等情况。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体温、贫血征象、血压、尿量、用药以及吸氧等),并做好详尽的观察记录,同时进行对症处理。若伤到大血管,在包扎缝合的时候,需要以不影响引流,且必须保证充分的清洗和消毒,在伤口的底部和周围用狂犬病的免疫血清或者免疫球蛋白做浸润注射,经过以上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稀疏缝合了;第四,如果四肢肿胀可以将患肢抬高,在进行每项护理和治疗时,必须保证动作轻柔、准确,以防止粗暴的动作加重或者引起患者的疼痛,同时要注意预防细菌及破伤风的感染,必要时可以加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毒素。

1.2.2 疫苗接种。

狂犬病疫苗含有一定的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而且狂犬病疫苗可用于任何人群,包括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新生儿、婴儿、儿童、老年人以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等都可以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不管伤人的动物是不是狂犬病动物,都应该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

对于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每次接种都要变换部位,将疫苗充分的摇匀且需要缓慢的注射,可以防止发生局部的注射反应。为了预防动物咬伤者忘记接种的日期,护理人员可以在留存的接种记录单上记下病人的联系方式,督促伤者将疫苗的接种全程足量按时完成。我们在1150例动物咬伤者的接种过程当中没有一例漏种现象出现。

1.2.3 心理护理。

有许多患者因为知识的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还不够加之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容易产生情绪焦虑和恐惧心态,产生情绪焦虑者占67.4%,因为在近年来狂犬病例逐年上升,而且死亡率较高,使人们在被咬伤后产生明显的恐惧感,致使患者精神不振,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者占41.8%[3]。针对这种心理方面的障碍,我们需要及时介绍狂犬病疫苗的防治知识,加强患者对狂犬病疫苗的正确认识,将患者的顾虑情绪彻底的消除。使患者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1.2.4 饮食护理。

患者在免疫接种期间,应该清淡饮食,不能喝浓茶、咖啡、酒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预防影响免疫应答或者引起注射反应,同时向患者解释影响免疫应答的后果,使患者自觉接受合理的饮食。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病人的家属说明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措施、预后以及进行自身防护的办法,使患者的家属了解只要预防措施到位,就不会患狂犬病,同时使他们了解,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态度,同时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在治疗期间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结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严格的护理处置,这1150例来我院就诊的动物咬伤者均未发生狂犬病,可见合理严格的护理处置对预防动物咬伤者发生狂犬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但是不能治疗的疾病。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在狂犬病的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护理人员的干预作用就不可忽视,从社区到临床,她们扮演着宣传者、督促者、咨询者等身份,对养犬密度大的农村和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及宣传,普及狂犬病的相关知识,大大的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4]。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结合大量的文献报道,我们对狂犬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凡是经过彻底的清洗并且及时足量全程接种过合格的狂犬疫苗的动物咬伤者都未发生狂犬病,暴露后处理方式不合理和没有接受规范的疫苗接种是免疫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通过以上的研究证明:全面的规范的护理处置,完全可以杜绝狂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卫红.狂犬病暴露后的护理及处置[J].中外医疗,2008,36:146

[2] 李芳美.狂犬病的预防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232-1233

[3] 罗春珠.浅谈对动物咬伤者的心理疏导[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1):845-847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ICU护士;健康危害;防护措施

ICU护士要求具有爱岗敬业,技术娴熟,工作严谨,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而准确等素质,较其他护理工作者而言工作量大,业务繁杂,危险性高,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而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了解其在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1.护士的健康危害因素

1.1ICU室内的危险因素

1.1.1ICU室内气体的危害。

ICU室内使用较多的消毒液有:84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碘等,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溶液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素沉着等症状。长期接触含氯消毒液也可引起结膜炎、皮肤过敏、干燥等不良反应。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其次,化疗药物挥发到空气中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1.1.2ICU仪器,物品的危害。

①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引起人体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易疲劳、烦燥、头痛和听力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②辐射。许多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在ICU使用较广泛,同时护理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小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③锐器的损伤。ICU内病人病情重且较复杂,密切接触使得护理人员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某些疾病的潜在危险。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到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为针刺伤所致,0.004mlHBV(+)患者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不当的护理操作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完善,不合理,均可导致血源性感染的发生。④血液、体液的危害,ICU护士在进行护理病人时,手部极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及分泌物,如果不及时洗手及消毒,有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感染某些疾病。

1.2职业相关疾病。由于ICU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长期站立,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可引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长期倒夜班可引起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饮食无规律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生。

2.防护措施

2.1加强对ICU护士的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各种操作前后,上下班穿脱工作服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消毒。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接触锐利物品时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刺伤。

2.2ICU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护。

2.2.1各种理化因素的防护。

在拍片时,应适当采取防护措施,以防引起蓄积性损害。配制消毒液及浸泡污染物品时,应了解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及性能、副作用,并戴口罩和手套,皮肤有破损时应加戴双层手套,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2.2锐利物品的防护。

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避免慌乱,一旦发生损伤,积极正确而有效地处理。①损伤后立即挤压伤口处的血液,促使污染的血液流出。②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⑧用碘伏消毒伤口。④若伤口较深用无菌纱布包扎。⑤2天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被HBV血液污染应在24小时内接受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成人500单位,同时注射乙肝疫苗,进行血液学监测半年到一年[2]。若被HIV污染,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同时上报医院疾病预防科,建立登记卡,进行血液监测,追踪观察。

2.3职业相关疾病的防护。

ICU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护士疲劳作业,提高工作效率,ICU护理人员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要规律,放松心情,避免长期紧张,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3.讨论

由于ICU的工作特点,经常会收治一些病情危重且疑难复杂的病例,而护理人员也会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等,同时也会接触到许多带电的仪器设备和消毒液,这些都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及工龄、医院的重视程度等原因,护士的防护知识相对匮乏,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对其进行健康危害因素的防护教育十分必要,也是医院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其采取正确而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l]钟玉杰,刘巍,刘涛.手术室护士健康的危害及防护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12.

上一篇:低碳经济基本特征范文 下一篇:数学素养的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