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探

时间:2022-10-07 09:12:18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探

[摘 要]目前,语文教学课堂存在打无准备之仗的现象,教学效率低下。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随时补充源头活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57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是,如果走进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这个主阵地上打着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只是水过地皮湿,停留在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这样的课堂,教师没能做到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的内涵;也很少听到有层次性的品读,看到对文本的延伸拓展。有的课堂,教师讲得没完没了,学生很少有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只是呆呆地坐着听教师讲。这样听之无趣、学之无味的课堂,是低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没有积极地参与,没有精彩的发言,课堂教学波澜不惊,好似一潭死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消解了孩子学习语文的热爱和激情,抑制了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长此以往,国民素质如何提高?因此,改变势在必行。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目前,从教师方面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本身缺乏深厚的语文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的要求已成过去,需要教师随时补充源头活水。要教好书,先做读书人。因此,教师要大量阅读教育类书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渠道自主学习。同时,学校要有计划地聘请名师来指导教师,使教师将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内化于脑于心,实现少走弯路、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由于受“教师中心”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教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学生被教师一会儿牵到这个环节,一会儿牵到那个环节,根本无法谈及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使课堂始终充满一种既严肃又沉闷的氛围,周而复始,付出的代价就是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时间,独立思考,精心备课,既研究教材也要研究学生,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中心”的观念,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包容学生的质疑。

每学期初,我都要这样问学生:你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此时,孩子们都会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希望在语文课上多演课本剧;有的说:我希望老师多给我们小组讨论的时间;还有的说:希望老师多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每次我都细心整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

三、钻研教材,准确制定目标任务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决定语文教学的实效。如果目标制定得准确到位,那么学生就有了明确的任务,按照目标或自学,或讨论,或质疑。教师则可以退居幕后起到组织、解疑、辅助的作用。目标的定位只有符合孩子的实际,才能保障教学过程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否则,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巧妙提问,找准切入点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多年来,很多教师的串讲把课文教得支离破碎。过多的小问题使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教师的问题不是太浅,浮在表面,就是太深,让学生无从作答。因此,教师要先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教学《白鹅》一课,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出了两大问题:

1.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白鹅的高傲?

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

接着,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组内交流,反馈学习成果。这样,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满堂问和满堂灌所造成的低效的现象。对学生汇报中模糊不清的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讲解。

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敢问会问

不会质疑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一篇文章,拿起来只会照本宣科,课文里有什么就是什么,不动脑筋,不作考虑,最后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程颐曾经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小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传统的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抄给学生,学生也是照搬无误,死记硬背。多年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不需要质疑什么;教师更是盲目自信,认为真理把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反复训练,让学生把知识记住,考高分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师无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泯灭了孩子的创造力。

一篇课文可质疑的地方很多,课文的题目、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可以质疑。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文质兼美,通俗易懂,貌似学生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是,整理学生的预习提问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为什么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而不是别的东西,比如画笔?”当时,我心中暗喜,这不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索的问题吗?这也引发了同组教师的热烈讨论。我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经过引导和小组讨论,孩子们真正明白:原来是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秋雨过后,大地被秋风秋雨辛勤地涂画,秋天的色彩才会斑斓炫目,“一把钥匙”是生动的比喻。对孩子们来讲,“画笔”更贴近他们的理解和想象。答案公布后,孩子们兴致高涨,对提问的学生投以佩服的目光。通过这次提问,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能力不可低估,准确把握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质疑,要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他们。

六、教师引领,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而是更多地在自学和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他认为: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他指出学习效果保持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尽相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由被动听到主动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学生互相辅导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要在最有合作价值的地方让学生合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只有学生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课堂教学才能真出效益。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表达;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转变为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的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动态的和谐的有序状态,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教学措施 下一篇:板块教学,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