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Google之烦恼

时间:2022-10-07 08:53:50

少年Google之烦恼

吹熄了10岁生日蜡烛的Google,带着一身为世人所瞩目的光辉迎来了自己的“青春期”,下一个10年Google要如何走好?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期”总是一个涵盖异常丰富的词――冲动、懵懂、压抑……在充满变数与负担逐渐加码的青春期,Google的成长轨迹会是什么样子?它将会遇到什么“麻烦”?看看分析师对Google的未来的设想和建议吧。

搜索花开?花落?

Google历史上第一个员工,现任Google技术总监的Craig.Silverstein在一次访问中谈及互联网的未来时表示:“我无法明确的描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惟一可以明确的是,搜索仍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Craig的设想中,搜索将变得无所不在,甚至逛超市时,人们不仅能通过手机找到牛奶、蔬菜的区域,更可看到在哪里左转、去哪个货架等这样的细节。

而Google的美女副总裁Marissa.Mayer也在其最新的一篇博客中展望了搜索的未来。她认为,未来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索,输入的方式也不再限于关键词,可能拓展到一句话、一张图片或者一首歌;搜索结果也会更加智能,并且用“富媒体”来表现。

现在在中国,谷歌也已经逐步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Graig相信,谷歌和Google在全球搜索的内核都是一样的,Google能够在美国大受欢迎,谷歌在中国就也一样会流行。

不过,分析人士却提醒Google要专注。

Enderle Group的分析师Rob.Enderele表示,尽管Google一直在为提高搜索技术而努力,但最近几年Google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搜索业务上,而是积极进入手机平台、SaaS等领域,甚至连在线下广告,如广播、电视、印刷品和广告牌也有涉足。

“从事的事情太多,Google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这就很难保证服务的质量。”Enderle指出,尽管Google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公司,但它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其他大企业会犯的错误,比如微软和英特尔都曾因副业过多而受到困扰。“总想同时做太多的事情,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Sterling Market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Greg.Sterling也指出,Google过于钟情于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有些缺乏理性,导致某些产品失败,这让公司也错过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最终不得不以收购等方式来弥补。

而另一方面,Google虽然目前仍在全球搜索市场上保持着一家独大的地位,但这个领域却从未缺少过竞争者。比如Hakia和微软的Powerset就把宝押在语义搜索上;而Mahalo和Wikia都认为,让用户参与搜索结果的索引和排序是制胜的法宝;雅虎也推出了Search Monkey,允许第三方应用插件。此外,还有lxquick、Clusty、Blikx等,都在寻找搜索领域的机会。这些竞争者的策略都一样,就是找到Google的欠缺的地方,然后抢滩登陆。

“我们都知道使用搜索引擎不需安装任何软件,因此用户被锁定的可能非常小,一旦有更好用的产品出现,用户就很容易变节。”Enderele表示,对Google而言,广告收入是和用户数量成正比的,用户大幅减少将会严重影响Google的收入。

SNS的困扰

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去年第四季度,Google的收入首次没有达到华尔街预期,随后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整体广告市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Google付费广告业务增长明显放缓。似乎,少年Google的烦恼正开始一点点地增加。

除了增长放缓,一直纠缠Google的安全问题,在未来还会继续存在。安全公司MessaeLabs的报告指出,垃圾信息制造者借助Google引诱用户访问垃圾网站; CEO Robert Hansen则批评Google对此置之不理。

Google也许应该留意一下老对手微软的经历。微软在最近的10年中,也因为安全遇到了不少麻烦。另外,还有最近被大肆批评的隐私问题,也是Google需要注意的。

不过,这些对于技术强势的Google来说,只要它愿意,似乎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然而,更加难的在于,如10年前谁也不知道今天会有一个Google一样,也许现在在某些IT行业就潜在着下一个“Google”,像Google于微软那样,带给Google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老兵、一起网CEO谢文告诉记者:“就互联网盈利模式而言,早期雅虎的成功是依靠品牌广告模式,而Google则采用竞价排名超越了雅虎。下一个阶段,最有效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应该是Web 2.0的精准投放模式,而典型的代表就是Facebook。”

互联网专家吕本富虽然和谢文立足的角度不同,但他也得到了和谢文一致的结论。他表示,从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Google大受欢迎的根本在于它向用户提供的是“经过排序的信息”,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未来“经过用户筛选和验证的信息”会越来越成为主流,因此,Google在下一个十年中,需要小心SNS(社交网络)了。

评论: 10岁Google需冷静

Google无疑是过去几年最为伟大的互联网企业。但伟大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在Google 10周年之际,它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

首先,跨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市场“水土不服”的老毛病,即使是伟大的Google也未能免俗。以美国模式套用到各国,虽然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通行无阻,使Google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在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却只能稳稳的当“老二”。互联网老兵谢文认为,这4个国家的文化和体制都比较独特,而且这些国家的本土互联网企业也比较强,Google把“美国化的方式”在这些国家施行,难免会碰壁。Google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只有20%,而百度达到了60%。在韩国,Google也远远落后于韩国的本土搜索企业Dawn。可以用进入时间比较晚来搪塞Google与百度在中国市场份额上的差距,但因为决策权不在本土,或者说不完全在本土,使得Google在反应速度、产品的本土特色等方面,跟竞争对手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如同苹果一样,Google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我的东西就是好,你爱买不买。”这种高姿态的思维模式让Google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并不看重。当然,似乎目前还看不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Google的产品一出现,各种各样的关注已经如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瑕,比如Google最近刚刚推出的浏览器Chrome。但这样“防守式”而非“进攻式”的市场推广方式总是被动的,一旦对手的产品技术接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就会使之裹足不前。

再次,江湖总是这样,各领几多年。大型机时代的IBM,PC时代的微软,搜索时代的Google。没有公司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领域都能做到最好,这已然成为了产业的规律。尽管现在的Google四处布局,而且启动了收购战略,并购了DoubleClick、YouTube等公司。但能否把握所有的新机会,并在新的领域里都能做到最好,这实在是一个大难题。

那么,谁有可能超越Google?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从信息学的角度看,雅虎、新浪的模式是“媒体信息”,而Google、百度的模式是“排序信息”,未来的模式很有可能是“受验证的信息”,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社区模式”,即facebook的模式。目前,facebook的变现能力尚无法与Google相比,但它一旦寻求到成熟的广告运作方式,其增长就可能是爆发式的。

居安思危,逍遥了10年的 Google必需冷静思考未来。(文/杨霞清)

上一篇:上网本兴起是PC产业转型的标志 下一篇:Sun肯嫁,IBM未必敢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