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就近入学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时间:2022-10-07 08:53:02

实行就近入学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梯,小学升初中本来应当像四年级升五年级一样顺畅自然;然而,在不少大城市,小升初入学过程中择校费、考试等行为屡禁不止,特长生、推优、条子生、共建生等各种渠道扭曲了义务教育的价值,使得本应最为轻松快乐的小学,成为学生负担最重、竞争最激烈的阶段。

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促进教育公平,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实际行动。最近,教育部出台文件,对于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再次提出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要求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2016年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降到5%以内。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杜绝与入学挂钩的考试行为,根治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

对于治理小升初乱象,这些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禁止收取择校费和考试、禁止学科竞赛成绩与入学挂钩、减少和取消特长生、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等。在那些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完全可以奏效的。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得有效治理,我认为存在理念和制度两方面的问题。

理念层面,必须清晰地认识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旨,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作为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以保障公平为基本价值,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不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培养尖子的教育,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淘汰性。因而,国家用立法的方式确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等原则,这也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现实。

在制度层面,首先是切实推进缩小学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学校差距过大,是大城市难以落实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些城市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差距主要来自师资队伍和不同的生源,特别需要推进的是实行校长、教师流动,以及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等措施。不难认识,落实这些政策的主要难度,是来自传统的名牌学校、明星学校。它们往往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谋求超越《义务教育法》的特殊政策、特殊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它们视为城市品牌和有利可图的重要资源,制造和保护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用升学率评价误导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保障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责任。能否破除这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是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对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验。落实政府的教育责任,必须建立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的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督教和督政。对于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地方,予以通报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当然,真正建立义务教育的有效机制,还需要疏堵并举,需要制度创新。这次教育部文件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就是新的探索。此外,需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发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民办教育,使其满足家长选择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需要探索:那些历史形成的公办名牌学校的出路究竟何在?能否通过转制,使其成为民办或混合所有制的学校,从而能够名符其实地办学,实现其特色的追求?

上一篇:学校品质建设的六项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 下一篇:教育科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