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金资助情况学科建设分析

时间:2022-10-07 08:46:45

自然基金资助情况学科建设分析

摘要: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情况是衡量研究所创新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某军事医学研究所为例,系统回顾从“九五”至“十二五”的4个五年计划中获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结合研究所学科的发展历程,探讨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和遵循原则,并对未来学科建设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学科建设

我国于1986年开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在国家科技支撑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发挥导向作用〔1〕。近20年来,某军事医学研究所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又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所新学科、新领域的探索,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从而推动了研究所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1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从“九五”到“十二五”的20年间,研究所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4项,资助经费3310万元。按照每五年一个周期统计,从“九五”至“十二五”的4个五年计划中,获得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总数保持了连续成倍递增的发展趋势〔2〕。

1.1负责人的年龄分布

以项目负责人申报时的年龄计算,“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负责人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1.2岁、40.1岁、37.8岁、37.5岁,呈逐步年轻化趋势。

1.2负责人的学历分布

按照申请人申报时的学历统计,博士研究生及在读博士的总比例为82.46%,2006年以来,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承担基金的比例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100%具有博士学位。

1.3负责人的职称分布

按照获得自然基金的次数进行统计,在获得第一次资助的申请人中,中级职称占24.50%,在获得第二次资助的申请人中,中级职称占5.90%。随着获得资助次数的增加,正高职称获得资助的比例不断提高,获得四次及以上资助的全部为研究员。

2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

在2009年6月修订的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对学科的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3〕。作为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该研究所因国防科技需求而创建,在服务部队官兵、保障军事行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研究所拥有卫生学、环境医学和作业医学三大学科群,涵盖7个二级学科和17个三级学科。回顾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包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相应的技术平台支撑。

2.1有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合理的人才队伍应该是由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比例合理的人员组成的团队。特别是要有学科带头人作为领路人,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人的职称分布情况可以发现,获得四次及以上资助的均为研究员,且均为研究所优势学科的带头人。说明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情况可以客观反映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反应科研人员在某个领域中的学术水平。

2.2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

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申报密不可分。一方面,科研项目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项目获得资助的质量和数量也是学科建设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科的建设发展历程,以环境毒理学为例,从2005年创建学科以来,2005年至2009年每年获得一项国家自然基金,2013年获得了重大突破,一次性获得4项基金资助,占研究所当年资助项目数的44%,实现了一个学科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蜕变。

2.3有相应的技术平台支撑

研究所一直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和拓展,特别是为新兴学科和薄弱学科提供配套科研条件,从平台建设方面助力学科发展。研究所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仪器设备总量从“九五”期间的200万元提升到“十二五”期间的近6000万元,拥有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建有符合国家标准的SPF级动物实验室。同时,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组建了中心实验室,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专管共用。

3学科建设遵循的原则

作为军事医学科研院所,与地方医学科研单位相比,在承担一般科学研究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大量的军事医学研究任务和军事卫勤保障任务,包括国际维和、国内维稳、抗震救灾、国防工程、国事安保等〔4〕。因此,学科建设要遵循与部队卫勤保障需求一致、与国家科技需求一致和长期稳定性的原则。

3.1与部队卫勤保障需求一致性原则

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是应部队卫勤保障需求而建立,因此所设学科首先要与研究所方向任务保持一致。该研究所的学科方向经历过4次重大调整,新学科的培育和发展紧紧结合部队的科技需求。从最初为解决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夜盲症等问题而创建的军事营养学科起步,再到为解决特种部队的卫勤保障问题而设立的军队卫生学专业,再到为保障东南沿海备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珍宝岛战斗等军事作业的医学需求,相继增加的热区、高原、寒区等军事环境医学学科,以及为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发展需求而建立的应激医学、军事认知与心理学、军事药学等学科,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学科布局。

3.2与国家科技需求一致性原则

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需求,顺应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5〕。例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大力加强环境与食品安全预警监控体系的建设力度。顺应这种科技发展需求,研究所发挥在饮水、食品、空气卫生监测与防控领域的优势,申报天津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工作,旨在有效控制因环境和食品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并以此为基础,成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的业务机构之一。通过重点实验室和中心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发挥研究所的学科优势,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彰显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借助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支撑,该学科在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中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项目数量和经费数目的持续增长〔2〕。

3.3长期稳定性原则

学科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重大政策调整往往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以环境医学学科为例,作为研究所的传统学科,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期,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但随着国家军队科研政策的调整,该学科一度面临发展困境。从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情况分析,该学科在“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出现持续滑坡,“九五”期间获得2项资助,“十五”期间获得1项资助,“十一五”期间未获资助。在“十二五”的启动之年,研究所制定了环境医学发展策略,重新恢复高原医学、寒区医学、热区医学三个研究室,同时为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新建特殊环境药学研究方向,申报全军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前沿探索研究,通过努力,使该学科在“十二五”期间获得2项自然基金资助、5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资助,让这个传统学科重新焕发了生机。

4未来研究所学科建设的思考

学科建设是伴随研究所发展过程的永恒主题,也是决定研究所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长期对美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的情报追踪发现,虽然该研究所在近25年中进行了4次重大的机构调整,但是其学科方向始终定位在如何保障士兵在高、寒、热等特殊环境和战争条件下的健康和作战效能〔6〕。该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结合该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未来学科建设应关注以下4个方面。

4.1建立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

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凝聚科研实力、鼓励科研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中心-研究室-课题组三级科研组织模式。研究中心对应学科群,每个中心可由多个研究室或课题组组成,中心主任由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依据国家、军队及研究所的发展战略,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研究室是完成科研任务的主要实施单位,对应研究所的二级学科,可由一个或若干个课题组组成,研究室主任要同时承担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两项职责;课题组是依据科研任务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的基本科研运行单元,是科研创新的最前沿,是培育新研究领域的基地。

4.2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可操作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一套适合研究所学科建设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7〕。一方面,充分体现分类评价的理念〔8〕,对于研究系列的人员,重点考核科研创新能力和对学科建设发展的贡献;对于实验系列人员,重点考核新技术平台建设和技术服务水平,引导其拓展学科的技术服务范围;对于科辅系列人员,重点考核学科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增加团队考核机制〔9〕,针对个人的绩效考核常常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科研人员各自为战、存在内部恶性竞争、团队意识淡漠、科研课题小而散,学科难以做大做强等,通过建立针对中心和课题组的团队绩效考核方案,克服个人绩效考核单一模式带来的弊病,促进团队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提高集体凝聚力,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

4.3为培育新学科搭建平台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新学科培育搭建平台。在硬件方面,设立研究所创新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应用基础研究〔10〕,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拓展创新研究领域。同时,加大对科研技术平台的经费投入,注重新技术平台的引进和使用,为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软件方面,营造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建立学术讨论的良好机制,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引导科研人员拓展新学科领域,充分发挥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在新学科和新领域培育方面给予技术咨询和研判。作为以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的研究所,目前需要增加流行病学学科,通过建立大样本、多中心、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1〕,对现有科研进行补充完善,极大拓展现有的学科领域,提高科研成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4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学科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两大要素,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研究所要从制度保障和硬件保障两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为人才成长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课题组管理办法,建立人员双向选择机制等一系列举措〔12〕,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通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锻炼业务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军队应急保障任务锻炼综合能力,掌握部队科研需求。另一方面,为人才成长提供硬件保障,通过建立专管共用的研究平台、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3〕等方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前沿探索,鼓励原始创新。与此同时,针对研究所人才匮乏的发展现状,在不改变军队科研机构的现有体制下,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14〕,包括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选拔和吸引优秀毕业生;制定优惠的科研鼓励政策,引进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客座教授聘用制度〔15〕,招才引智,借力发展。

作者:李哲 李超 姚站馨 孙欣 袭著革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刘源,王彦波,周辉,杨新泉.2010-2014年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5,15(4):1.

〔2〕李哲,李超,孙欣,等.某研究所“九五”以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15,33(1):113.

〔3〕于双平.构建国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理论探讨〔D〕.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4〕李哲,李超,姚站馨,等.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规章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2):135.

〔5〕孙荣国.搞好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7,10(3):158.

〔7〕李哲,李超,姚站馨,等.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预防医学杂志,2015,33(3):354.

〔8〕张爱宁,李睆玲.地方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以甘肃省属科研院所为例〔J〕.科研管理,2013,34(专刊):31.

〔9〕常涛,廖建桥.团队性绩效考核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11.

〔10〕李哲,袭著革.青年人才创新基金管理模式探讨〔J〕.预防医学杂志,2012,30(2):153.

〔11〕钱碧云,李淼晶,张增利,等.我国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2012年度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3(3):138.

〔12〕刘显利.追问当下中国课题制〔J〕.社会科学论坛,2012(3):199.

〔13〕何国建,方红卫,王光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7.

〔14〕施宙,管清佩,张殿云,等.创新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9.

〔15〕李丹丹.新经济形势下法务专家校园客座教授制度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152

上一篇:经济学学科建设实践探索 下一篇:煤炭企业医院学科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