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相邻关系及其制度完善

时间:2022-10-07 08:31:38

论环境相邻关系及其制度完善

摘 要: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个人所能够享有的空间日益缩小,各种因环境相邻关系而产生的相邻侵权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对环境相邻关系及其制度的探讨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环境相邻关系的基本概述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完善途径予以思考,以期能够为该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环境相邻关系;相邻关系侵权;制度完善

环境相邻关系是在传统相邻关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制度建立与传统的相邻关系理论息息相关。何为环境相邻关系?环境相邻关系是指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发生的相邻关系,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①。我国在环境相邻关系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源于2007年《物权法》的实施,其不仅明确了通风权、采光权和日照权,而且承认了不可量物侵害及其法律责任。但必须明确的是,我国在相邻关系方面的法律,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

一、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环境相邻关系的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通则》、《物权法》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之中,而这些规定都以传统的民事侵权理论为基础,对其救济也多采取传统的救济手段,在环境相邻关系保护上处境非常尴尬。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环境相邻关系立法上的缺陷

1.相邻关系的立法过于简单

在相邻关系中,法律准予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一定范围的扩张,也同时规定了相邻各方应该给与相互的便利,并对相邻一方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一定的限制。但就目前来看,正是因为立法的简单、粗陋,法律规范的实用性不强,而使得此方面的纠纷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在相邻关系的处理方面,只是笼统的规定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缺乏实用性,需要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这就容易造成同一案件在不同法官审判下产生不同判决结果的情形,有损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2.责任方式不易认定

在相邻方受损时,我国《民法通则》仅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三种责任方式。这种传统的责任承担方式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极差。这就造成相邻关系在责任方式的认定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满足解决新型相邻纠纷的需求。另外,自然人之间相邻关系矛盾解决的主要方式为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自然人和法人之间解决相邻关系矛盾的主要方式为赔偿损失。这就加重了自然人的责任,使单个自然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违背公平、正义原则。

3.环境侵权的立法保护不充分

环境侵权行为原则上是由民事责任进行规制和调整的,但由于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造成环境污染和对公民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损害,所以其主要的救济方式是赔偿损失,这就造成对环境侵权保护的不充分。

(二)环境相邻关系法律救济属性上的局限性

民法相邻关系制度通过相邻义务和物权请求权的规定来调整相邻环境问题,但随着相邻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和相邻环境纠纷的日趋增多,相邻关系制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开始凸显出局限性。民法中的环境相邻关系制度主要涉及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尤其侧重于相邻环境纠纷发生后的补救功能,缺乏行之有效的环境侵害事先预防措施,不能有效的防患于未然。而事后救济往往不能填补损害,特别是在对相邻方造成精神损害时,往往是很难恢复。这势必会造成相邻方的环境侵权增多,使公民的基本环境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救济。

二、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完善

关于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确立调整环境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

环境相邻关系制度作为一个新的法律制度,处理传统相邻关系的原则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其中的新问题,实有必要在立法上重新明确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引导相邻侵权的合理解决。

1.保护环境权益的原则

环境相邻侵权包含对相邻方环境权益的侵害,要赋予受害人相应的请求权,使其环境权益得到及时的救济。因此,在环境相邻关系制度中,要积极肯定权利主体享有的环境权益,确立保护相邻方环境权益的原则,是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前提下,贯彻物权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物权的个人利益和物权的社会化协调发展作为立法原则,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利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2.利益衡量的原则

相邻权利的确认和权力行使的界限,是典型的适用利益衡量原则的场合。尽管利益衡量原则已冲出相邻关系而适用于其他法律关系,但是相邻关系是适用利益衡量原则的法律出发点②。利益衡量原则实质上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从权利人角度看,体现效率优先;从使邻人财产增加义务负担角度看,体现财产的社会化利用思想。正是由于该原则这种调和性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各国有关环境相邻纠纷的法律解决均通过立法和判例利用利益衡量原则,建立相互调和的制度。因此,立法者在相邻关系的规范设计上,应当以法律将该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予以体现。

(二)公私法协力有效调整环境相邻关系

1.充分发挥私法在调整环境相邻关系中的作用

民法作为最典型的私法,其目的在于保障“私的利益”,“在环境保护中,民法手段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③”。但作为市民社会“大”,民法密切关注着“人”的成长,人类在寻求应对与环境有关问题的对策中不能没有民法。

在民法中确立环境相邻关系,即是使环境致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民法上的联系,使他们之间的事实关系能够形成为法律关系,受到民法的保护。另外,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其可以通过环境相邻关系中的主体间的互相制约来防治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纠纷。

此外,在现代环境法中,政府和企业是防治污染应当的主体,但普通公民对环境所造成的负担也应被关注,普通公民要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负起防治生活污染物质及对环境有害物质排放的义务,并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2.发挥公法的预防、指导功能

“预防为主”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针对国内外环境管理的主要经验,针对解决相邻环境纠纷的民事法律的不足提出来的。面对实践中的不当行政许可行为,要注重采取事前救助的方法,防患于未然。通过环境标准制度去处理环境相邻纠纷是公法指导功能的体现,没有环境标准,相邻环境侵权的解决便会失去依据。不管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环境标准在相邻环境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发展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违反标准,必然要承担责任。

(三)健全和完善环境相邻关系侵权的救济制度

“没有救济的权利并非真正的权利”。只有完善和健全环境相邻侵权的救济制度,才能确保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相邻权的实现。

1.完善我国相邻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

(1)对相邻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问题进行细化规定,亦即对受害人以及加害人分别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进行分配。我国虽然已经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了细化规定,但应当在有关的民事及环境法律规范中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避免出现司法实践中法律依据的模糊与冲突问题。

(2)建立调和性环境损害排除制度。我国环境相邻权的救济只规定了排除妨碍、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等方式,由于环境相邻关系制度实际上是加害人行动自由与受害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利益衡量,这种不完善、僵硬的法律救济规定会造成加害人进退失踞,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困境。为了兼顾社会发展与公众利益的保护,可以建立起调和性的环境相邻侵害排除制度。例如德国的“中间排除制度”,即是通过立法来限制污染性工厂、设施的运营时间或排污时间、限制扰民机场的飞机起落时间、限制噪音扰民的建筑施工时间、责令安装或改善污染防治设施、禁止部分加害活动等等。

2.完善我国相邻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

行政救济是环境侵权处理方面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而且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我国相邻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制度:一是完善我国环境相邻侵权的行政处理制度。为此,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门机构,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程序性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环境相邻纠纷的投诉制度。在针对近年来公众关注的交通工具噪声、振动、空调和音响器材造成的噪声以及家庭废水等涉及相邻环境纠纷的现象,并不必然的要或一本正经地进行调解,完全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由纠纷处理机构调查情况,对当事人进行帮助指导,适当地解决投诉涉及的问题。三是完善我国环境相邻侵权的行政补偿制度。行政补偿是针对行政行为在给当事人造成环境权益损害时,依法给予的补偿,是行政救济的一种。而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侵权的行政补偿制度的构建并不理想,要着重完善该制度,以缓解环境相邻侵权救济难的现状。

结语

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建立,是在本着民法的基本精神与本质的前提下,为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相邻关系制度所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革新。在法律上,相邻环境侵权已引起了民法和环境法的共同关注,这种协同合作为相邻环境纠纷的解决带来了曙光,但法律救济实践中久拖不决、救济不能的现状也颇令人担忧。另外,环境侵权具有危害大、不易消除等特征,因此,相邻环境侵权的救济应特别注重预防的原则。在拓展侵权救济方式的同时,也要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可以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会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相邻关系纠纷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 郭洁:《土地资源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③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 郭洁:《土地资源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2]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3] 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 陆一:《环境保护相邻权初论》,载《环境保护》,2008年第8期。

[5] 韩光明:《民法上相邻关系的界定――兼论法律概念的制作》,载《民商法学》,2008年第12期。

[6] 张鹏、曹诗权:《相邻关系的民法调整》,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7] 王明远:《相邻关系的调整与环境侵权的救济》,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上一篇:目的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物名称英译失误探析 下一篇:浅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