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 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07 07:45:04

教学创新 能力培养

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新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科学的教育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从科学的体系出发,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出发,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就《机械基础》教学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同学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途径的教学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的亮点,实施兴趣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原动力。

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感觉比较抽象,而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和一个快速夹紧装置,我就想到实习车间里利用“死点”位置设计的一个夹具,于是将学生带到车间操作那个夹具,由于学生可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操作过程中,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能快速夹紧,所以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很快理解了“死点”的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然后我又让每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制作四杆机构的教学模型,通过这些手段,更加深了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了学生继续创新的原动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需要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为此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键联接”时,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楔键只能承受不大的单向轴向力?而切向键只能承受单向转矩呢?为什么花键的键槽多,但对轴的削弱反而小呢?”这时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逐一给予引导、解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做法,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钻研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并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为求设计出有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舞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讨论、动手操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轴系零件一章时,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不同的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辩析,分析得出各种不同减速器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该章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网络教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了交流和讨论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网络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输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教师请教以解决学习的难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反复学习,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网上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4、从多角度,多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轴的结构设计时。我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提出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讲评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的轴径d可以按同级齿轮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不敢自己决定,要求教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安全些,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通过以上教学段的实施,从多角度、多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提升了创新能力。

上一篇:探究建构主义下数学教学策略 下一篇:实施有效课堂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