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下的美丽

时间:2022-10-07 06:18:09

手指下的美丽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手指每个学生都有,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巧用手指赋予的“魔力”,数学将会让孩子兴致勃勃,从而全情投入,进而碰撞出的效果非凡的“智慧火花”。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做”中学数学,让知识在手指间翩翩起舞,让概念在手指下清晰明了,让快乐在手指间游动。

[关键字]动手操作数学教学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1]显而易见,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华盛顿的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确实可以很大程度的去除数学神秘、抽象和深奥的面纱。在学生的眼中,因为参与,因为表现,数学不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一个个数字都是鲜活跳动的生命,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快乐,可以制造出无限的美丽,正应了那句古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2]

一、让知识在手指间翩翩起舞

上课用学具能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学具当“玩具”,老师不得不为了提醒学生一次次停下来,既浪费了时间又干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降低学具利用的有效性。而手指就不用担心这些,随时都能用,而且不会对学生尝试干扰。其实手指中隐含着很多的智慧,好好引导他们正确利用手指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要知道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孩子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关于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在进行“角的分类”教学时,我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初步分析归纳了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们先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告诉他们角可以分成五种,依次数过去,首先是锐角,我让他们再伸出另外的一只手,用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告诉他们这就是一个锐角。接下去是直角,用大拇指和食指可以轻易的作出直角的样子。有调皮的学生还把他做的直角看做一把手枪。这时候学生们已经兴致勃勃了,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一个钝角我又会如何表示出来。我用拇指和小指作出平时生活中数字六的手势,同学们兴趣盎然。平角在演示活动是旋转所形成的动态角。我让学生伸出左手的食指旋转180与左手食指重合,然后指尖对指尖并排形成一个平角。而周角其实是在平角的基础上另一个动态角,我让学生伸出右手,手心向外,把手掌转动一周,然后定位在掌心向外的位置,问学生这样的动作是哪个角的形成过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积累,知道这就是周角的生成。事实证明,这样形象生动的表示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下学期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仍记忆犹新。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⑶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实际背景中收集和整理信息,并通过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采用合适的方式概括地表述自己的发现。这一切,充满不同形式的思维,又蕴含着对立与统一、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内核,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个难度极大的挑战。虽然一一间隔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但是在课堂上有限的空间内,要让学生迅速的把认识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是复杂而且困难的。所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们伸出自己的两根手指,问:有几根手指?中间有几个间隔?伸出三根:有几根手指?中间有几个间隔?继续伸出四根、五根,问同样的问题。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而且兴致勃勃。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几根手指,几个间隔,多么直观、简单,何需教师讲解!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创设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才会有灵感的激发,才有创造思维的产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虽然有时很幼稚,但那是他们自己最实在的、印象最深刻的认识。

二、让概念在手指下清晰明了

[片断1]

1、引出一个整体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

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个苹果吗?(能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

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代表 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师:刚才我们平均分了哪些物体?

生:我们平均分了一个苹果、一条线段、一盒铅笔等。

师:对,那我们就把一个苹果、一条线段、一盒铅笔等统称为单位“1”。(教师完成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叫做分数?

仅仅由老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对单位“1”的内涵,学生可以说不完全理解,特别是一盒铅笔有许多支,为什么也用单位“l”来表示?这种相对性的教学处理显得比较草率,体现不出教学中双主体的地位,教学显得空泛,效果显得苍白。本案例在教学时通过“一个手指可以代表5个苹果吗?”引起学生思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时,也就可以用一个手指来代表可。变抽象的单位“1”为具体的“一个手指”,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告诉学生“一个手指”,在数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就是单位“l”,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而且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深化了学生对单位“1”相对性的理解,在头脑中对“单位“1”有了明确的概念,为分数意义的建构做好必要的准备。

正如叶圣陶所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手指操作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三、让快乐在手指间游动

数学课学的《几和几》,由于学生没有学具,为了安全起见,就用彩笔来当了学具。孩子们利用彩笔学会了4和5的组成。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灵机一动,和学生玩起了手指游戏。我们先约定好,先玩4的游戏。我讲了游戏规则:如果老师出一个手指头,你出的手指头数必须能和老师的凑在一起正好是4。然后大声地说出几和几组成4,4可以分成几和几。说完规则,我们就玩了起来,我大声地说出:我出1,孩子们很快就齐声喊道:我出3.然后我们一起说了1和3组成4。3和1组成4。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3和1。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利用“天然”资源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了,我看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两两结组还在玩手指游戏。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刺激,但是,要是利用好“天然”资源,影响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中,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

韵律朗朗上口,能促进记忆。如我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材中是用的一一列举,而不是短除,在实际作题的时候,一般不会遇到很大的数字,更多的是两个数互素或者成倍数关系,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了这样的策略“两个数互素,(最大)公因数是一,(最小)公倍数乘积;两个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是小,(最小)公倍数是大。我让学生们边拍手边朗诵,他们很容易的就记住了。在运用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强调人人做数学,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让学生“做”中学数学,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实践证明,人人做数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有成为使学生“人人做数学,人人会做数学”的精心设计者,我们数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2]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3]《数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内在潜力 下一篇:高立意才有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