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游戏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0:38:53

手指游戏教案

手指游戏教案篇1

一、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兴趣、需要、想法、困惑、理解、愿望和期望,因此开展任何一个游戏主题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即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小班第一学期9月份一开学,教师可以以情感和教育为着眼点,从稳定幼儿情绪入手,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从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生活入手,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参加游戏的愿望。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游戏的开展中从目标的制定,主题的开展,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提供,各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情节的丰富,指导及幼儿的发展都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尊重儿童的原则:

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幼儿只有在没有来自成年人压力的游戏环境中,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首先要尊重幼儿、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在各年龄段游戏的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年龄越小,游戏越出于满足感知运动机能的需要,年龄越大,游戏越出于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二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我们通过对全市一百多所幼儿园教师组织的角色游戏现场的调查得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进展及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就越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教师在游戏中不能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有直接关系。三是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幼儿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摆放上、材料的种类、数量都应该尊重幼儿。

(四)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实施预设性和生成性两个种类不同的建构模式。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也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主题的产生中,教师可以把预设的游戏主题和幼儿自然生成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室预设娃娃家的主题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根据需要生成了“作客”、“娃娃过生日”、“医院”等主题。幼儿生成的游戏主题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方法

教师在游戏中采取哪种指导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游戏中常用的指导方法有内指导和外指导两种。内指导是指教师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案例:超市

某中班活动室内,正在开展超市的游戏。由于第一次开超市,很吸引人,有的幼儿扮演“超市”的工作人员,有的扮演顾客。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摆放了很多的商品,扮演顾客的幼儿认为开放式的货柜不要钱,许多孩子把货架上的商品放到自己手提的筐子里,走出了“超市”。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东西,同时大声的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里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这样马上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他们立即纠正了超市游戏的购物规则。

外指导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例如案例中的超市游戏,如果教师采用外指导的方法,教师在发现“顾客”不付钱时,一般会马上走过去说:“买了东西要付钱呀!”同时会指导“收银员”要提醒顾客付款。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体现的角色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不同进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游戏的需要,体现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一)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可以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推动游戏的开展。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随机观察,指教师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表情所发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幼儿的即时需要,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的体验等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以便把握指导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以满足游戏的需要,推动游戏向纵深发展。二是有目的的观察,主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有针对性的指导游戏,提高幼儿游戏水平服务。

案例:大班一餐厅

餐厅游戏开始了,幼儿按照各自选择的角色,协商布置游戏场地。教师今天的观察目的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解决问题的。通过观察,教师发现有很多幼儿点了红烧带鱼,摆放红烧带鱼的架子已经空了,于是教师走过去以顾客的身份向服务员点了红烧带鱼,服务员说:“今天的红烧带鱼已经没有了,明天再来吧!”教师说:“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服务员想了想,然后走到餐厅的烹调区和做莱的师傅商量着如何解决。一会儿,服务员走了过来,说:“可以,厨师说再买几条带鱼就行了,请到2号桌就座,一会就好。”过了没多久,服务员就端上了香喷喷的红烧带鱼,教师高兴地说:“谢谢你们!”

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了问题。通过设置难题“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观察游戏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仅处于辅助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支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材料的支持,其目的在于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案例:娃娃家中的自选材料

小班娃娃家开始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讲娃娃家的相关资料,如:餐具、娃娃、床、沙发、电视等分类放在活动室的中间,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选游戏材料。游戏一开始,班里的幼儿经过协商,自由选择,两个小朋友结伴,扮演爸爸妈妈,每一家确定好家的位置后,开始选择材料,布置摆放娃娃家。只见大多数幼儿都在满足于跑来跑去拿材料的过程,而忘记了自己此时扮演的角色。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后,走到一个娃娃家说:“呀!你们家这么多孩子啊?”爸爸说:“妈妈抱回来两个,我也抱回来两个。”教师马上说:你们家这么多孩子,能照顾过来吗?爸爸说:“我们家只有一张床,其他孩子睡觉就没有地方了,而且吃饭的碗也只有两个。”妈妈马上说:“这样吧,我们家要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其他的放到别人家去吧!我们再去拿一张小床和一些碗。”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协商好后再去拿材料。

案例中的幼儿由于思维方式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协商意识比较欠缺,各拿各的游戏材料,而且满足于拿材料的过程,出现了一家一张小床,4个孩子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根据主题目标,为幼儿提供循序渐进的游戏材料支持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使用游戏材料的规则。这样既保证了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同时又有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是语言的支持:教师在游戏中除了给予孩子材料上的支持外,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上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的行为,以至于影响孩子游戏的情趣体验。支持性的语言指导,主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游戏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与肯定和赞许。

案例:买盒装豆腐

在一次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到超市去买盒装豆腐,可超市里没有这种货。营业员答应马上去进货,并送货上门。这时营业员到百宝箱里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小的塑料盒,里面放了一块积木,就给娃娃家送去了。但妈妈说这块豆腐太硬了,孩子吃不动。这下营业员急坏了,忙说:“我再去准备,你一会来拿。”这时营业员在盒子里面装了一些水,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的纸放到了盒子里,看了又看觉得不像,当他感到困惑时,老师走过来说:“你想的办法真是多(肯定),你能不能找一块又软又能放进盒子里又像长方形豆腐的东西。”

营业员又马上到百宝箱里翻出了一块海绵,又吸了一些水,放到塑料盒子里,娃娃家的妈妈满意的拿了豆腐走。扮演营业员的孩子也高兴地露出了一脸笑意,一一这是一种对成功的体验。

手指游戏教案篇2

书 名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责编姓名 孙冬梅

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

一部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有多少可供编辑发挥学识的空间吗?有。术业有专攻,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都是此类道理。责任编辑在这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里,发现的问题还真涉及到学术问题。责任编辑敏锐地发现,样稿的毛病在于过分学术化,造成了语言的佶屈聱牙。明明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事情,作者却要绕着弯来说,尤其喜欢用一些诸如“**性”之类的大词、学术腔来描述。这是一本实用性专业书稿,定位在一线教师,所以,语言理当通俗易懂,应当以常见词语为主,尽量少用复杂的句子。编辑的意见唤醒了作者。作者明白自己误入了“学术范”,以为凡做书都要有点儿学术,其实,实用性书稿还是要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尤其需要浅显易懂。

读了编辑的记录,我们知道,责任编辑努力帮助作者认清写作对象,理清写作思路,清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文字,作者的写作有了明显提升,大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气概,终于为幼儿教育事业完成了一部十分可爱而纯粹的优秀图书。

如此想来,责任编辑对作者的写作直接提供意见,其实很不容易。在教育出版领域里,这需要责任编辑对于教育专门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他(她)对教育实践的了解。譬如,这部书是面向一线读者的,书中有大量内容跟幼儿园实践密切相关,如果这位责任编辑不曾有过这方面的实践,或者一点也不了解这方面的实践,那么,一方面可能会对书稿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书稿提出不恰当的意见。

面对一部实用性的专业书稿,我们还是要首先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不要轻易被学术理论所缠绕,以至于最后既不实用,又不专业,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过的经验和教训。

获奖感言:

审读报告是编辑对书稿审读情况的一个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编辑手里都有大量的书稿,每本书稿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在很多编辑看来,完成没多少人会看的审读报告是一种负担,所以很多人也不会特别认真地去写。在我看来,如果你仅把审读报告当作发稿过程中的一项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写多了也确实挺浪费时间。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来看,把审读报告当作书评,当作宣传文案,当作对作者的责任的话,那么你会发现,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不是浪费。

――孙冬梅

初审意见

一、书稿来源及作者介绍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为国家出版基金“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多媒介多语言教育资源项目”中《幼儿教师专业指导丛书》中的一本,为我社根据出版基金的要求向作者组稿而成。

本书主要作者彭俊英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博士毕业。从2002年至今,彭俊英副教授多次主持省部级重要课题研究工作,多次在《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等。此外,彭俊英副教授还常年在四川、广西等地的欠发达地区进行幼儿教育专业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深入的研究。

本书立足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及城市幼儿园新手教师培训的需要,以缺乏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以及组织、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全部过程,理念科学、先进,内容贴近教学实践,案例丰富,操作具体,符合我社策划稿件的要求。

二、书稿的政治倾向和学术水平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活动。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她们知道游戏应该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还是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问和问题,尤其对没有经验的新手教师来说,怎样把看似简单的游戏变成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推动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这是个难题。《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可以为那些对此问题感到困惑的教师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游戏的概念、价值、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游戏与非幼儿园游戏的差异,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揭示游戏的本质与内涵,让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游戏,游戏具有哪些特征。第二章探讨了幼儿园游戏材料的选择、配置与投放问题,也介绍了一些自制游戏材料的方法。这一章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等方面的技能。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在幼儿园中该如何具体组织与指导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以及规则游戏。作者从这几类游戏的含义、特点、构成、价值、分类、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设计、游戏内容、环境创设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教师角色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组织与指导这几类游戏的具体方法,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对这几类游戏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进行工作的能力。在最后的第七章,作者针对农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引导家长认识游戏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游戏活动等问题。

初审通读书稿后认为,书稿政治倾向正确,无导向问题;其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论述紧密贴近实践,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书稿语言文字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其他各方面也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

三、书稿的主要价值、意义

本书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以及那些在游戏活动组织方面经验不足的教师为读者对象,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如下特点。

1.作者从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读者厘清了游戏的本质与概念。

游戏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汇,游戏活动也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的每一天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说出什么是游戏、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并且,很多教师也分辨不出哪些活动属于真正的游戏,哪些活动实际上并不是游戏。为此,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详细解析了这个概念。作者从游戏的特征、游戏状态的辨别、游戏的分类、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等角度,帮助读者多视角地看待游戏,了解游戏的主要特征。

2.作者明确了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和标准,倡导游戏材料生活化,鼓励教师自制材料。

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使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经常对于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产生误解,如认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越像越好,认为购买现成的材料比自制的材料好,现成材料功能更多、投放更方便等。本书作者帮助读者厘清了这些观念,让读者可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同时,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和投放材料,作者也明确提出了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

3.在幼儿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一线教师来说,她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地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任务。本书的第四、五、六章针对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建构游戏以及表演游戏的开展,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可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这种指导性不仅体现在作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也体现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原则与方法。

4.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开展方面,作者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村幼儿园发展迅速。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又表现出很多特殊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作者在最后一章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针对农村幼儿园班额较大的问题,作者从游戏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师幼的互动、幼儿的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并通过图片展示和具体案例来帮助读者提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此外,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关于如何提高家长对游戏价值认识的建议。

四、书稿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概念界定不清以及概念使用错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章中关于游戏概念的界定以及第五章关于表演游戏概念的界定上。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游戏”,但是在第一章关于游戏的概述中,作者竟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而只是从外部表现、内在心理状态等侧面来解析这个概念。虽然对游戏这个概念,确实比较难以给出具体的、描述性的定义,但是还是有一些本质特征可以用来概括这个概念的。所以,定义游戏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全书的架构上来看,如果没有定义清楚这个核心概念,那么本书讨论的范围可以无限大,任何带有游戏性的活动都可以在书中进行讨论,这也就失去了本书的价值。因此,从实际写作上看,也必须对概念进行定义。

另一个问题是对概念理解有误,体现在第五章。第五章是关于表演游戏的,作者虽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但是,从关于概念的论述中以及从所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作者将表演游戏等同于了戏剧表演,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表演游戏虽然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应该是一种“游戏”,应是幼儿自发、自由探索的活动。而戏剧表演多是由教师发起并按照一定“剧本”来进行的表演活动,其本质是“表演”。所以,作者必须区分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此外,表演游戏与本书第三章所讲的“角色游戏”之间又有某种联系,因为在角色游戏中,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必然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这两个概念之间应该怎样进行区分,也是需要作者说清楚的。

2.部分章节资料堆积,案例过多。

资料堆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四章。第四章是关于结构游戏的,幼儿园在组织这类游戏时确实需要使用很多结构材料,因而本章作者详细地罗列出了几乎所有幼儿园可能用到的结构材料,并配上了大量的图片,这使得第四章的内容严重多于其他章节。需要作者注意的是,本书并不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不需要直接为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所有素材。本书是一本写给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学理论书,需要提供给读者的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探讨,使用案例只是为了说明理论观点而不是让教师读者直接在课堂上应用,所以不需要把所有幼儿园中的结构材料都罗列在书中。

案例过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章和第六章。第一章中,作者为了说明游戏的概念,一口气直接列出了八个案例。这八个案例多半都属于同类型的游戏(有的还算不上真正的游戏),这八个案例同质化程度较高,对说明游戏概念的核心特征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删减案例数量。在第六章中,作者在说明规则游戏的设计时,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并且没有进行任何分析,这也没必要。同样需要作者注意,本书不是一本教材,不是教学参考书,案例只是用来说明观点的,而不是让教师在课堂直接使用的。

3.篇幅较长的引用存在版权问题,需要取得原作者的授权。为了让本书更加直观生动,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其中部分是作者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但也有部分来自于报刊杂志。此外,本书的“延伸阅读”内容也基本都是引用别人的文章。根据版权法的规定,篇幅较长的或者全文引用别的作者的文字内容,必须取得授权,否则被视为侵权。

4.学术规范上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引用别人的东西要加注释且注释要规范(参照国家最新标准);标题的层级要清楚;标题的写法、表述方式全书要统一;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要规范;全书排版要统一(包括各级标题字体字号,正文字体字号、行间距等);等等。

5.照片使用上存在几个问题:(1)选用照片是为了说明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照片必须表现的是你想说明的问题,不能随便找张照片放上去。(2)应该在需要的地方提供照片,而不是我有什么照片就找个地方放什么照片。(3)照片要全书统一编号、统一标注方法。(4)现在有的章节照片只有一两幅,有的过多,建议照片少的章节在必要的地方适当补充一些照片,照片特别多的章节,将不必要的照片删除。

6.全书的语言上存在的问题:(1)部分章节有些段落中,没有意义的话说了很多,而读者真正需要说明的内容没有具体说明(见下面的“具体问题”部分和原稿)。(2)生僻词使用过多。有的词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关系,作者是南方人,有些词北方读者无法理解。有的词是作者自己生造的,或者是记忆不清导致一些心理学名词变样,使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3)段落标题上,需要前后呼应、对照,表述方式要一致。并且,标题直接描述观点比较好,让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立刻获知下面这个段落的核心观点。(4)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句子以简单句为好,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的不要用难懂的“大词”,比如动不动说“**性”。

初审记录(节选)

第一章

1.第3页,最后一段大意是说,孩子们之间经常嬉笑打闹,这些行为有可能是攻击,也有可能是玩耍、游戏,判断是否游戏的标准是脸上是否带着笑容。这种说法很不科学,似乎是说,只要是脸上带着笑容的打闹就是游戏,教师就可以置之不理了。而实际上,幼儿之间,即便并非攻击而只是玩闹,如果处理不当,也很有可能最后发展成冲突、打架,会有一个孩子被打哭或打伤的可能性存在。并且,打闹不是游戏!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探索、学习的行为。所以,这段文字必须删除,不能让读者这样来理解游戏。

2.第4页,第6行,“摆石头”是指“摆积木”吗?后面“他先是从一个角顺着斜对面的角摆白色的石头”,这句话表述不清,到底是怎么摆的?

这一页的最后一段是“斑马的家”案例,这个案例是说明游戏时儿童往往非常专注。那么对专注于游戏的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可以进一步进行一些分析。全书很多案例分析都不够到位。

3.第12页,第一段,对小学化的定义不够准确和规范,特别不能用“转嫁”这个词。

小学化实际上是将小学的办学理念、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运用到了幼儿园中。

4.第24页,论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要注意几个方面时,将幼儿的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说法不合适,对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此部分要分清楚,什么是幼儿的学习?什么是游戏?教学、学习、游戏的概念要理清。此外,这部分论述太嗦,不简洁,结构不清晰。

5.第30―31页,这个案例是别人的,引用太长,需要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如果对方同意,必须书面授权。

第二章

1.第36页,最后一行,“游戏材料的种类也应该增加”,增加哪些材料?应具体说明。

2.第37页,第7、8行,“音乐美术游戏”是什么游戏?是一种游戏还是两种?

3.第56页,最后一行,“挂上麻绳”,麻绳在北方人的理解中是一根很细、很容易断的绳子,所以不能是麻绳,使用麻绳会造成幼儿的安全问题,这是幼儿园教学的大忌。

4.第57页,第4行,“农村幼儿园不需要专门划定跑道、车道”,为什么不需要?是不需要还是无法实现?说农村幼儿园不需要可能会将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对立起来。

5.第60页,“定期检修和清洗游戏材料”,定期说法太笼统,一定要具体说明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消毒,多长时间进行曝晒,使教师明确规范。下面还提到紫光灯,使用紫光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要简单说明,因为紫光灯使用不当会对幼儿会造成伤害,所以要特别提醒这一点。

第三章

1.第95―96页,拓展阅读引用的内容太长,需要取得授权。第96页,第14行,“围合家用的围墙”是什么意思?错别字?

2.第98页,表格下第7行,“拼盘的珍珠”是什么意思?

3.第117―118页,案例太长,需要授权。

4.第120页,案例引自哪个杂志?请确认。

5.第126页,思考题中部分题目出得不好,过于简单、笼统,思考题是让读者思考的,不是“说说”的。

第四章

1.第131页,第3―5行,“案例中……建构的是什么吧”这几句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语气与前后都不一致,不像是学术书的语气。

2.第135页,最后一行,“直观思维能力”是什么思维能力?心理学上有这说法吗?最好用规范的说法。

3.第136页,最后一段,说到架空搭建,建议配1―2张图片说明架空搭建的结果。

4.第138―139页,“(一)(二)(三)”这几个部分下面的说明都太简单,建议加一点例子或图片进行说明。

5.第141页,整个第一自然段写得很不好,逻辑混乱,中间很多句子衔接有问题,重写这一段。这一小节的标题也再斟酌。

复审意见

一、书稿的优点与特色

1.该书文字较通俗,大部分内容具体,浅显易懂。

2.该书对幼儿园各类型游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合大量案例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展开说明,直观、具体、目标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教师们学习与参考。

3.一些案例的选择很好,既形象生动地把幼儿游戏的场景展现出来,又具有针对性,帮助教师对重要观点进行理解。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中,“斑马的家”“玩垫子”都是很好的实例。

4.注重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教师从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入手,去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幼儿的游戏,以及幼儿游戏的特点。

5.一些内容用配图进行说明,直观具体,便于教师理解。

二、书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述部分对什么是游戏阐述得不是很清楚,在介绍具体实例之后才有所说明。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如果阐述得不清楚,会影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理解。

2.一些重要观点虽然提得很好,但是在列举实例之后提出的,而在前面没有提到过,不够突出,如果放在前面提出则更明确,这样能够让教师更有目的地去阅读和分析案例,学习效果会更好。

3.有的案例选择得不太合适,容易导致缺乏经验的教师出现新问题。如在“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一种活动”内容中的一个例子――“强强玩滑梯”。强强的探索精神可嘉,但在滑梯上做这样的探索在幼儿园是不被鼓励的。第一,这种行为具有危险性(个人安全、公共安全);第二,幼儿年龄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幼儿不能预计行为的后果;第三,这种行为不利于良好游戏秩序的建立;第四,不利于管理,安全代价不好估量。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内容和方式进行。

案例的选择应该仔细斟酌,对于那些没有教育基础和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说,案例对他们很可能就是个范例,他们会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而忽略了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4.在角色游戏部分,有的案例很好,但剖析得不够深入,应让案例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如:在角色游戏指导一节,有两幼儿玩开出租车游戏时发生碰撞的案例,作者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但不够深入。幼儿会发生碰撞,原因除了幼儿自己跑得过快,还应该着重分析其他可能因素,包括:班级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创设是否合理,是否为幼儿提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方便幼儿的活动,是否建立过相关规则以及是否落实等,通过问题的层层分析,增强对教师工作的指导性,引导教师不仅要看到现象,重要的是要通过孩子的问题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5.在角色游戏部分,对个别案例的分析存在一定问题,如:几个幼儿抱着娃娃到农家乐去做客,出现扔娃娃行为的案例。角色游戏是要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内容及规则,习得良好行为,并将习得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变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娃娃家有角色体验,出了娃娃家进入农家乐,游戏在延伸,幼儿并没有停止角色体验,只是换了一个场景而已,因此幼儿的游戏行为依然应是角色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追踪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娃娃虽然是玩具,没有生命,但它的功用显然不是扔着玩的。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宜的教育指导策略?这对新教师正确看待孩子游戏中的问题很重要,建议重新思考。

6.结构游戏部分条理性不够强,开始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谈的是无关内容,也没有把概念介绍清楚。且书写格式与前面的不同。建议调整。

7.书中对结构游戏技能的意义和作用谈得不够清楚,技能是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建议说明结构游戏的技能与幼儿游戏水平以及多方面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间的关系。然后再具体介绍各相关技能。

复审记录(节选)

第一章

1.第一节的标题“幼儿游戏的识别”有待斟酌,“识别”一词的使用比较含糊。

2.提供的拓展阅读《幼儿园游戏材料配置参考》表格较长,在其他页面的表格也应有表头,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询。

第二章

第二节

“游戏材料的投放方法”部分,对材料标志的作用没有进行具体说明,材料标志不仅仅具有标识玩具材料位置的功能,还有引导幼儿辨别材料外形特征、规范收放方法及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都要在拓展阅读内容之前先行介绍,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理解标志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

1.“定期检修和清洗游戏材料”部分,对于玩具的消毒来说,“定期”的提法太过笼统,应直接注明具体的玩具消毒时间、图书暴晒时间,使教师明确相应的工作规范,因为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另外,提到紫光灯消毒,就应特别注明使用紫光灯消毒的禁忌和要求,提示教师注意紫光灯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2.“在幼儿园结构游戏环境创设”部分,选择的图片不太适宜。

(1)标记太小看不清;

(2)玩具收放的照片不能清晰地反映主题内容;

(3)有标记的玩具柜中积木乱堆放。

第四章

第四节

“幼儿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部分,对什么是幼儿的结构游戏能力没有进一步说明。另外,该能力对幼儿的发展有哪些支持作用也未提及。建议进一步说明。文中提及的“基本技能”与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何关系,应概括地介绍一下。

第五章

第三节

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表演游戏的需要投放材料”部分,选用了一个用纸箱做洞的案例,不太适宜。其一,与标题内容不吻合;其二,幼儿运用材料的过程直至活动结束,都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且活动偏离了表演游戏的主题。建议更换一个案例。

第四节

“表演游戏的预成和生成”部分的问题较多。

(1)内容不完整,不清楚。没有对预成和生成进行介绍,在提供了一个表演种子生长的案例之后,也没有结合主题进行案例分析,看不懂预成的是什么?预成和生成的关系是什么?表演游戏中的生成活动应当倡导什么?注意什么?

(2)部分内容偏离了主题。“昆虫怎样过冬”一段与表演游戏的预成和生成有何关系?想说明什么问题?

建议完善内容,重新调整。

第六章

第一节

音乐教学游戏“切西瓜” 案例写得不完整、不清楚。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脱离音乐去讲音乐游戏规则是有问题的。如:没有歌曲的名称,不注明节拍,读者无法知道该怎样让幼儿“合着拍子用两手画小正方形”。又如:“一个人做西瓜,和着节奏拍手,另一人做刀,在西瓜刚张开手时切下去”的规则,要不要和音乐结合?拍手有节奏,切的动作要不要有节奏?如果要有节奏,切的动作落在哪一拍上?

再如:音乐游戏“公鸡头”,是歌曲还是儿歌?名称前后不一致。没有附上歌词,不知道具体内容,何时藏豆?何时猜豆?规则都不清楚。另外,后边的文字表述说该游戏“属于比较典型的数学游戏”,但从案例介绍中丝毫看不出数学游戏的影子。

建议:(1)完善案例的细节,结合音乐活动的特点把规则讲清楚,把相关内容表达准确。(2)附上歌词曲谱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了解其内容。(3)所附资料名称的表达应前后一致。

第七章

第三节

1.文中提到的一些玩具的制作方法写得不够明确,很难理解成品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如:把长2米的竹子一端破开,中间放个车轮运东西;又如:用洗衣粉袋和饼干袋做成毽子,用稻草扎彩蛋等。建议附上相关玩具的照片,以帮助读者理解制作方法。

2.在“利用农村资源,丰富游戏内容”中,一些具体的活动很好,但表述得不够清楚,不方便理解,如:“几个板凳用来跳跃”;而有的文字无法理解,如:“把瓶盖穿成串用单脚跳着跌”。 布制绳圈的例子最好能配上几张不同玩法的图片。

终审意见

一、书稿的优点和主要特色

(一)本书内容比较符合新手教师、农村教师的现实需要,是比较好的普及性游戏指导书。

(二)本书内容比较全面,涉及幼儿园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案例的说明,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三)语言表达通俗易懂,适合幼儿园教师阅读。

二、书稿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全书的质量标准问题

1.各章写作风格和写作水平差异明显,没有反映出全书作为一个整体的质量要求。某些章节的语言表述比较粗糙和随意,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推敲,影响本书的权威性和专业品质。

2.有些部分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统一,不规范,如P.24,“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一部分,提出五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前两个是“从时间来看”“从物质环境上来说”,但后三个变成了“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游戏体验”“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发挥游戏在过渡环节中的积极作用”,五个问题两种表述方法。从文法上看,不够严谨和精致。

P.227“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标题说明本节的内容应该是对规则的分析,但具体涉及的几个问题,谈的都不是规则本身,而是“谁制定的规则,规则的灵活性,让规则受孩子欢迎,让孩子遵守规则”等,且几个问题的维度也不同。不知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

3.本书可以由多个作者完成,但全书应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主编要对全书进行统稿,全书的写作风格和各章的体例应该基本相同。

(二)教育观念问题

某些章节体现了比较陈旧的教育观。

如P.22“幼儿的游戏时间不应该被学习和作业侵占”,这句话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事实上,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并不对立,游戏也是幼儿的学习。作者所指的游戏是什么,学习又是什么?是否认为学习就是上课,与游戏是对立的?这里所说的“作业”又是什么?是指小学生那样的作业?还是我国幼儿园从原苏联移植过来的“作业”概念,即指幼儿的操作性活动,如果是后者,那么游戏和作业又有什么区别?

“表演游戏”一章中的游戏观需要进一步思考。如P.194中“教师选择的故事是否适合幼儿进行表演基本决定了表演游戏的效果”,反映出两个观念问题,一是认为表演游戏的内容是教师确定的,二是追求表演的效果。像其他游戏一样,表演游戏也应该是幼儿自由选择的,不是教师规定的。表演游戏的质量要看幼儿游戏中是否快乐以及获得了哪些发展,而不是追求表演的效果。又如P.208标题五下面的一段话“与其他游戏相比,表演游戏相对较难……”,这里的难,说明作者关注的是表演的效果。这样的观念与《纲要》《指南》的精神和发展的方向有距离,有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表演游戏”一章中多个地方表现出忽略幼儿的自主性的问题,似乎强调的仍然是教师对游戏活动的主导,需要在书稿修改中加以注意。

(三)关于案例

本套丛书强调每节要在论述的同时提供具体案例,以提高书稿的指导性、实践性,同时要求每个案例后面应该有评价。但本书中多处出现的不是案例,有的是活动设计,有的是游戏设计,有的是戏剧表演的脚本。

案例是对事件的描述。包括情境、典型事件、问题、解决方法等几个主要元素。案例的作用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进一步说明作者所要阐述的问题。但本书的大量“案例”起不到这个作用。某些章节正文内容贫乏,却罗列大量活动设计或游戏设计。

(四)关于本书的读者定位和内容的指导性

本套图书的读者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作者在撰写书稿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从书稿上看,作者似乎对本套图书读者定位以及读者需求的关注不够到位。本套丛书虽未冠以“农村”二字,但实际的设计是为农村教师,特别是大量中小学转岗教师写的,是为这些缺乏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提供的指导手册,让他们看了本套图书,就知道如何做。因此,本书既要有理论的指导性,也要有实践的指导性。作为一本普及性的、入门性的游戏指导书,要有操作性,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即要传达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适宜的策略。

如,“规则游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都应该是结合具体实例(语言游戏中的某一个游戏)分析各类规则游戏的具体规则是什么,它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类规则游戏应该如何组织,在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但本书对上述重要内容全无涉及,只罗列了游戏的名称,随后则以“案例”(实际上不是案例)的名义,附上若干游戏活动设计。

“规则游戏”一章比较突出地反映出作者对规则游戏的意义、作用、组织与实施策略等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这本书的读者而言,“规则游戏”一章无法让他们了解到有关游戏规则的基本知识。

此外,“表演游戏”一章,涉及到较多需要修正的观念问题和游戏指导问题,且存在将表演游戏等同于戏剧表演的问题,也建议重点修改。

终审记录(节选)

1.章节名称应更通俗易读,如第一章第一节“游戏的识别”,建议改为“什么是游戏”。第二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标题似乎不规范,建议改为“什么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或“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2.对“小学化”的界定不准确(p.12)。应该为用小学的办学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渗透或运用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不应用“转嫁”二字。

3.p.30,此案例不能用。除非得到原作者授权。否则必须换案例。p.31 的游戏案例来自杂志,未得到原作者授权,最好不使用此案例。

4.p.38,没必要排成表格形式。可用标题形式列出各类材料,每类材料里面再分出清晰的类别。此页备注接排。

5.p.47,1992年的资源不适宜做现在参考,太陈旧。政府文件是公共信息,没必要在本书中大量引用。

6.p.106,如果是活动指导,主体是教师,动作的发出者是老师,而不是幼儿。

7.p.114,“西餐厅”的游戏名字明显是城市幼儿的游戏,作为本书案例不合适。

8.p.124―126,拓展阅读的内容是长篇的他人文章,不适宜,删掉。

9.p.126,思考题没有思考的空间,只让教师对自己做的事进行描述。

10.p.158―171,标题不应该包括使用的材料,直接将技能写出来即要,如“一、接插、镶嵌的技能”(具体修改见书稿)。

11.表演游戏一章所有案例均不是案例,只是戏剧表演的脚本,建议全部删除。从本章内容看,作者混淆了表演游戏和戏剧表演的区别。

12.P.197,第二节标题“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建议改为“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或“各年龄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13.P.205,倒数第十行开始,既不是案例,也不是拓展阅读。

14.P.209,建议删掉本页的拓展阅读。一是语言比较难懂,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师难以理解。二是本部分内容更合适作为正文内容。三是作者仍然在追求表演游戏的“效果”,即“演得像”。

编 辑 手 记

教育出版是专业出版的一个分支。专业出版的关键在于“专业”二字。对于从事诸如教育出版这种专业出版工作的编辑们来说,专业能力非常重要,编辑的专业性决定了书稿的质量。在责编《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时,我首先遇到的就是专业上的问题。

作者第一次提交的是全书的目录结构和第一章的样稿。读到目录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容很空泛,所有相关问题都一无遗漏地讲到了,但是又都只是点到为止,与以往的其他同类书籍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像一本大学教材。但同时,对本书的重点――该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没有深入的探讨。此外,在结构上,整本书的结构也不够严密,有漏洞,有重复,且有些章节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比如第一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中,讲了很多关于游戏的基本问题,但是却没有讲游戏活动有哪些类型,分别能够促进幼儿的哪些发展。所以,看完全书的结构后,我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希望作者能够立足于本书的核心内容――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来架构全书结构,跟核心问题有关的不要有遗漏,也不要重复,同时要去除一些泛泛的内容,集中全部精力来论述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问题。此外,标题的设置上要贴近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要让读者读起来亲切一点。

此外,在阅读第一章的样稿时我发现,这一章的内容非常学术化,表现在:标题及部分内容的表述不够平实,语言非常难懂,如“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亲子游戏也符合这一点”。作者也非常喜欢用一些诸如“**性”之类的“大词”来描述一个非常容易说明白的事情。这种过于学术的语言,让人读起来很费解,需要绕很大的弯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由于本书的定位在一线教师,尤其是一线缺乏经验的教师,所以,我希望本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要求作者尽量少用一些很复杂的句子,用词上,也要以常见的词语为主。

作者很虚心地接受了我对书稿的修改意见,也很快提交了第二稿。此次稿件包括了全书的完整内容。在审读中,又发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一些核心概念没有定义清楚。作者认为,“游戏”这个概念很难清楚定义,所以,就放弃了这一追求。但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在图书的开头把核心概念定义清楚,那么后面所有的讨论也都没有了基础。因此我要求作者重新写作了第一章的内容,要求她必须向读者交代清楚什么是游戏,怎样判断一个活动是否为游戏。在后面的修改中,作者尽力去达成了这一要求。

手指游戏教案篇3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和重视,但在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地应用游戏教学法,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严重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本人经过实践调查和研究,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一、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胡叔异在他的《小学游戏教学法》中指出:“儿童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游戏教学能够有效针对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特点,促进小学生主动掌握英语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上依赖老师,对英语学习没有深刻认知和强烈的内部动机,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投入热情,课堂就会显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走访了徐水县陈庄小学、石家庄市裕华区孙村小学和华兴小学,听了多节小学英语课,并做了详细的教学实录,课后对老师进行了访谈,发现了英语游戏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笔者从中挑选了三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了问题所在。

1.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案例1

学校:徐水县陈庄小学 学生:三年级 时间:2014年2月

游戏名称:接力比赛

游戏过程:教师在开展游戏之前复习了1到10的单词,并事先在墙上粘好了三张写有这十个数字单词的海报。教师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为“Group 1”“Group 2”“Group 3”,然后指挥三组学生分别站成一队,并给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发了一个彩笔。

T:Let's do a game――relay race. Boys and girls, you both have to circle the number you hear. Now are you ready?

Ss: Yes.

T: Okay, Let's go. Five, seven, eight, four ......

接着,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跑到海报前圈出老师念出的单词,圈完的同学立刻把彩笔传递给组内下一个同学,并回到自己所在队伍的后面,游戏的过程中还不时会听到“快点,快点”的声音,整个过程只能看到学生跑来跑去的身影,很快游戏便结束了,老师说“Excellent. Group 3 finished fist, so Group 3 is the winner. Do you want to try it again?”学生说“Yes”.笔者观察到在开始第二轮游戏之前,有个别组内的成员进行了讨论,并前后换了顺序,第二轮游戏开始后同学们完成的速度明显快于第一轮,游戏又很快在同学们的忙手忙脚中结束了。

对案例1的分析:

案例1中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圈出所听到的单词,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体现英语的语言交际情景,整个游戏看起来更像一节体育课的接力比赛。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体验成功,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案例1中虽然教师通过制作海报向学生呈现了任务,但在游戏中教师没有设计语言交际的情景,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游戏难度过高,学生的参与面少

案例2

学校:孙村小学 年级:三年级 时间:2013年9月

游戏名称;TPR games(全身快速反应游戏)

游戏目的:1.能听懂英语课堂用语,对老师的指令(如Open/Close/Touch等) 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2.练习陈述句“This is my ...”

游戏过程:

T: Now, let's play a game. look at me carefully. What am I speaking and What am I doing?

Then say and act after me.

T: Stand up. Sit down. Put up your hands.

教师边说指令边做示范,紧接着,教师让同桌俩俩一组,然后给出指令“ Hand to Hand! Ear to ear! Foot to foot!”然后教师给出更复杂的口令,如“hand to shoulder”。虽然班里看起来很热闹,但有的同学从头到尾就没跟上老师的节奏,只是看着别的同学的动作而生硬地模仿,有的同学一脸茫然,有的同学干脆就待着看那其他同学做动作。一些调皮的孩子在游戏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得说“mouth to mouth”“head to head”等句子,逗得大家哈哈笑。

对案例2的分析:

这个游戏本来是小朋友们很喜爱的游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游戏前期开展的很顺利,随着难度的增加,许多学生便不知所措了,因为参与不到游戏里,许多学生便降低了兴趣和热情。案例2典型地突出了游戏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望课堂,游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游戏缺乏趣味性

案例3

学校:石家庄华兴小学 年级:三年级 时间:2014年3月

课题:My friend

游戏名称:句子接龙

游戏目的:1.练习句子“His/Her name is ...”

2.练习句子“He/She is a boy/girl.”

3.练习句子“He/She is my friend.”

游戏过程:

T:I need some volunteers (接着教师请四位学生站成一排面向其他学生)

T:Say your name.(教师让第一个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说“Her name is ×××.She is a girl. She is my friend.”接着下一个男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全班学生一起再练习三个句子)

T:Let's do this game in groups, look which group finish it first.

笔者听到同学们说的英语非常响亮,但有的同学表现出应付的样子,在小组内用汉语聊天。最后教师请其中两组分享了组内的对话,之后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说“wonderful,wonderful”.

对案例3的分析:

案例3虽然游戏中同学们练习了句子,但这个游戏对学习很好的同学来说缺乏挑战性,游戏的趣味性不强,很多学生只是应付说出句子就可以了。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交流会、自我培训等方式来了解游戏教学相关理论,通过学习游戏教学的目的、原则、问题和实际操作步骤等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游戏教学水平。

结论

手指游戏教案篇4

【关键词】熟手型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17-0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了教师指导对于儿童学习的支架作用。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然而,即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究竟如何在游戏中适当地发挥指导作用,仍然是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尽管教师的教育观、游戏观较以往有所改观,但其教育行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1〕已有关于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指导情况的研究也表明,“武断”“走马观花”“熟视无睹”是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游戏的典型表现。〔2〕

研究者之所以选择熟手型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是希望通过对她们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行为的观察,了解这些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处于向专家型教师过渡阶段的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的实际表现,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一、研究程序

(一)被试的选取

研究者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从F市某区四所示范性幼儿园选取研究对象。研究者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教龄5年以上、有角色游戏活动组织经验、获得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或区优秀青年教师以上荣誉的教师视为熟手型教师,由园长及区教研员确定、提供名单。最终确定4名教师为观察对象,他们的工作年限分别为17、18、18、12年,均有小教高级职称,均为区优秀青年教师。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者借助录像全程记录4位教师在日常角色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在现场用文字简要记录下他们的指导行为事件,共观察了16个角色游戏活动。研究者还对这4名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将录像转录成文字,从16个角色游戏活动中分析得出368个频次的教师指导行为。研究者深入分析这些指导行为并进行编码,形成教师或幼儿开启的指导行为分析框架(详见下表)。本研究中,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即由教师主动发起指导行为时,称之为“教师开启的指导行为”;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主体是幼儿,即幼儿主动表示需要教师指导且教师发起了指导时,称之为“幼儿开启的指导行为”。

二、研究结果

(一)教师指导行为频次较高

对368个频次的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16个角色游戏活动(共417分钟)中,每个活动教师平均开启23次指导行为,每分钟平均开启0.88个指导行为。

(二)教师指导行为的开启主体及诱因分析

1.指导行为以教师主动开启为主

在368个频次的行为事件中,教师主动开启的指导行为占总数的72.8%,幼儿开启的指导行为仅占27.2%。可以看出,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熟手型教师通常会密切关注幼儿游戏活动的进展情况,保持着时刻准备介入游戏的状态。

2.教师开启的指导行为以围绕“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的指导为主

由图1可知,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开启的指导行为因“游戏情节”与“游戏材料”诱发的居多。这表明教师比较关注游戏进展和相关的材料准备情况。

3.幼儿开启的教师指导行为以“求助”为主要诱因

由图2可知,幼儿开启的教师指导行为中,“求助”是主要诱因。

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发起的求助,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诱发:(1)服饰穿戴。①(2)材料使用。(3)角色选择。(4)材料需求。(5)情节发展。(6)材料放置。详见图3。其中,幼儿因“游戏材料”(包括服饰穿戴、材料使用、材料需求和放置)发起的求助,占求助行为总量的90%。

(三)指导结果以“幼儿接受”为主

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有91.8%会被幼儿接受,仅有8.2%会被幼儿忽视。

(四)教师指导行为所凭媒介的分析

1.指导媒介以“自身”为主

观察表明,教师开启指导行为的所凭媒介以“自身”为主,占指导行为总量的98.6%。教师以“材料”和“幼儿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分别出现了4次和8次。

2.指导身份以“教育者”为主

分析发现,教师以“游戏者”身份指导角色游戏时,会以两种不同身份――共同的游戏者和游戏导演者介入。教师以“教育者”身份指导角色游戏的频次为332次,而以“共同游戏者”和“游戏导演者”身份指导游戏的频次分别只有24次和7次。可见,4位熟手型教师均倾向于从上而下地观察或介入游戏。

三、分析与讨论

(一)熟手型幼儿教师倾向于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但不太重视“材料”与“同伴”的媒介作用

研究表明,熟手型教师介入游戏的频次较高,且这种介入或指导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教师通常不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游戏的,因而对“材料”和“同伴”的媒介作用不太重视。

访谈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与熟手型教师的游戏观念有关。4位教师均认为“游戏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有效方式”,他们保持着时刻准备介入游戏的状态,但这种“准备”很容易变成“戒备”“防备”,从而使他们更倾向于以“权威”身份自居,开展“纠错”式指导,幼儿则往往迫于无奈接受教师的建议。

案例:大班超市游戏开始了,幼儿扮演的“工作人员”自行摆放好收银机、货架、篮子等。没多久,“顾客们”陆陆续续来买东西了。扮演“收银员”的幼儿A看到大家挤着来付钱,提醒道:“你们排好队,我才给你们算钱。”旁边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B告诉“顾客”:“你们买的东西多,可以放在篮子里。”“顾客”到货架旁取了篮子,开心地继续购物。这时教师来了,拉着幼儿B,指着货架旁放着的篮子说:“不对,想想看,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篮子是放在货架旁的吗?”幼儿B不知所措。教师又问:“篮子是放在货架旁的吗?”幼儿B犹豫地摇头。教师说:“对啊,超市里篮子都是放在收银台旁边的。”幼儿B说:“可是篮子放在这里(货架旁)好拿。”教师并不理会,转而对幼儿A说:“还有你,先等一下,别玩了,顾客来的时候你怎么都没有说‘欢迎光临’啊?多没礼貌,以后客人都不来了。”说完就离开了。

教师发现幼儿B没有把购物篮放在收银台旁边,幼儿A没有对“顾客”说“欢迎光临”,就认为这不符合生活常规,要让他们纠正“错误”。教师没有看到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展了游戏情节这一进步,指导方式比较粗暴,把兴高采烈进行着游戏的幼儿拉回纠正秩序的活动中。

(二)熟手型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呈非对称相倚型状态

案例:游戏开始不久,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发现“宝宝”生病了,“爸爸”对“妈妈”说:“你带宝宝去看病,我要看家。”扮演“妈妈”的幼儿A抱着“宝宝”朝医院走去。通常医院设有两个“医生”岗位,当时已有两名幼儿在扮演“医生”。教师看到幼儿A朝医院走,叫住她:“医生人满了,已经有两个人了,你去换一个游戏,玩娃娃家去。”幼儿A看了看教师,还是带着“宝宝”朝医院走去。教师赶紧走过来拉住女孩,用责备的口吻说:“没看到这儿人满了吗?明天再玩!”幼儿A犹豫着,然后在教师的督促下返回了娃娃家。

很明显,案例中的教师在没有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就贸然介入。她并没有注意到幼儿A还拿着“宝宝”,也没有观察到之前娃娃家的对话,就急着阻止幼儿A。

这种师幼互动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状态,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或意愿开启指导行为,幼儿则处于被引导或被支配的地位。“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我们(教师)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行为)的目的。”〔3〕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

(三)熟手型教师更关注游戏情节与游戏材料

统计分析发现,熟手型教师比较重视游戏情节的丰富性与合理性,比较关注游戏材料的准备与使用。角色游戏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幼儿发展想象力与创造性,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就是实现这个功能的有效凭借。然而,观察发现,熟手型教师在围绕游戏材料进行指导时,往往过分关注“细节”,如材料是否摆放整齐、服饰是否穿戴完整等。在围绕游戏角色进行指导时,教师又往往会告知幼儿如何设计游戏情节,虽说游戏活动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四、教育建议

(一)通过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的时机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活动进展和幼儿游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幼儿游戏时,教师不宜如“巡视员”一般时时监督幼儿,而是要在一旁多观察、多等待。只有发现幼儿多次尝试仍无法解决相关问题时,教师才宜以教育者或游戏者的身份适当介入指导。

教师也可以借助共同参与游戏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当发现幼儿产生认知冲突,或认为可引导幼儿将他们的原有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时,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加以引导。这种基于游戏活动本身开启的指导行为通常比较有针对性,也因此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二)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恰当利用游戏同伴的身份

教师宜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支架作用。“游戏材料可以刺激游戏,并成为一种资源。”〔4〕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材料,不宜提供过多的玩具成品;宜为幼儿提供符合他们操作水平的游戏材料,以避免发生幼儿因材料过于难操作或过于简单而频繁放弃游戏的情况;教师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在数量上要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水平,例如,给尚处于独立游戏水平的小班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种类相对较单一的游戏材料,给交错表现出联合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水平的中大班幼儿提供数量相对较少、种类相对较为丰富、结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游戏材料;教师要通过观察判断幼儿需要哪些游戏材料并酌情投放。当幼儿反复出现某一游戏行为或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游戏材料是否限制了幼儿的游戏。

教师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可以恰当利用游戏同伴的身份,即教师借助游戏中的角色,以游戏同伴的身份介入其中。例如,当教师发现扮演“导游”的幼儿抛下“游客”顾自去闲逛时,教师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对其他同样扮演“游客”的幼儿说:“我们的导游去哪里啦?我们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如果教师只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说“去告诉×××,回来带游客”,则容易让幼儿脱离正在进行的角色游戏情境。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7):47.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7-488.

〔3〕珍妮特・莫伊蕾斯.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刘焱,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5.

手指游戏教案篇5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游戏活动方案中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1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特别挑食,所以我想改掉这种坏习惯。

我就是设计了我不挑食这活动、来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常见的食物,知道它们的营养价值,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2、帮助幼儿围绕中心话题来讲述。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这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营养这个词对幼儿来说难以理解,需要老师的具体解释和说明。

活动准备

1、常见食物图片

2、把教师布置成家的样子

3、手偶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奇奇来做客为导入,小朋友们来招待这位客人。知道客人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

游戏

游戏规则:

奇奇说“我爱吃抓饭”一名幼儿说:今天吃抓饭。然后该幼儿把相应的卡片放到奇奇面前,再请下位幼儿继续游戏。

(二)展开部分:

根据已有的经验讲一讲:自己喜欢吃什么,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讲述,简单的介绍常见食物名称和营养价值:(小朋友不能挑食,不然就不会长高,不健康,就不聪明了)利用这些方法让幼儿知道挑食就不长高。

请几位小朋友在集体面前讲一讲啊:喜欢吃那一种食物,为什么喜欢?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会不会烦呢?

以这种方式让有知道,光吃一种饭是没有营养的,所以不能挑食。

(三)结束部分:

到厨房去参观,说一说叔叔,阿姨们在为小朋友们做什么饭呢?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2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发现软棍的多种玩法。

2、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协作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软棍每人一根,大塑料筐四个,大沙包、皮球若干,热身操磁带—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幼儿进入场地,四散站立,要求幼儿不要影响到别人,别人也影响不到自己。

2、跟着音乐作热身操,重点活动脚部关节。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站成四路纵队,一个一个接力跑到对面拿一根软棍。

2、幼儿自由玩软棍,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启发幼儿想出多种玩法。

如:用脚玩软棍,用下巴夹住软棍走:两人合作练习打枪;多人合作将软棍摆在地上,练习跳跃动作等。

3、教师有目的请玩得与别人不一样的幼儿表演示范,其他幼儿跟学。

4、游戏:过小河

(1)请幼儿把自己的软棍变成圈,站成四队,成体操队形散开,把软棍放在脚的正前方.幼儿站在软棍的一旁,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

要求:

①一次跳进一个软棍圈内,鱼贯地进行练习;

②跳时不要碰到软棍,如果碰歪了,要自动修好。

(2)将软棍摆开,加大软棍间的距离,两队距离稍大,另两队距离稍小些。教师与幼儿—起摆好,幼儿自由选择练习。要求同上。

(3)改变摆改形式,交错摆放,教师在前面摆,幼儿在后面摆。幼儿鱼贯地练习,要求同上。

(4)增加难度,拉大软棍圈之间的距离,幼儿自由选择练习行进跳。

5、游戏:运粮食

师:今年有些地方发洪水,我们给灾区的小朋友运点粮食,好吗?

(1)交代游戏玩法:小朋友要跳过小河,把粮食运到河对岸的粮仓里,然后按原路返回拍—下第二名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以速度快、运得好的—队为胜。

(2)并在河对岸放上四个大塑料筐当粮仓。

(3)游戏规则:

①运粮食是要依次跳过小河,不能掉入河中,不能踩到软棍;

②不能将粮食掉到河里;

③要将粮食放进粮仓,不要乱扔。

(3)组织幼儿游戏3~4次,每次游戏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第—次只运—袋粮食(大沙包代替);第二次要求运两袋粮食;第三次要求一次运一袋粮食和一个西瓜(皮球代替);第四次游戏可自己决定,运什么都可以。

(4)小结:表扬积极运货物并遵守规则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附:软棍的制作方法

将—米左右的宽布条长边缝在一起,内塞棉花和与布条同长的细铁丝,塞好后两头缝合,并在两头缝上暗扣,两头可接在—起成为圆圈。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3设计意图:

“抢椅子”游戏颇受大人和孩子欢迎。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中,我将这个游戏作了一些调整,适度地处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既保留了“抢”这一竞争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戏者被“淘汰”的遗憾,使全体幼儿自始至终都能饶有兴味地参与活动,游戏的目的更明确,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

二、丰富性和单一性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过去的听信号抢椅子,重点在于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而现在的着眼点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在人多椅子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想方设法采用挤一挤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拥挤、幼儿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进一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想出了妙计,人人前胸贴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纵队。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办法克服了坐不稳的困难。因此,调整后的游戏不仅使幼儿发展了动作灵敏性,体验到了成功,也品尝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另外,调整后的游戏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师幼共同开动脑筋,设想出令人惊叹的叠坐方法。减少了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密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信号抢位子游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办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难,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椅子,在场地上画一条线。

过程:

一、游戏:抢位子

1.幼儿面对椅子在线上站成一列横队,当听到哨声和看到教师做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远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当再次听到语言提示和看到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回相距4米远的线上,还原成一列横队。

2.教师反复使用语言提示和交换位子的手势这两种信号,幼儿根据信号交换位子。

指导要点:逐步加快信号的交替速度,使幼儿对两种信号的反应时间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复数次)。

3.用听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告知幼儿拍掌三次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使用语言指令,用夸张的声音来迷惑幼儿,例如“123”“预备跑”“开始”等无效口令。

(2)教师用不确定的击掌次数来迷惑幼儿,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两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辨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用视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提示幼儿以教师伸出三个手指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现手指的方法来迷惑幼儿,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用两只手共同快速出现三个手指的方法作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5.用多种感官有效辨别各种信号。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用眼看、耳朵听,并迅速反应。

(1)教师发出口令、击掌一至两次、伸出两个手指等无效信号,有效信号仍是三,即当教师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喊“3”的数字时,幼儿必须快速反应奔跑至另一处坐下或排队。

(2)教师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交换位子信号。例如教师报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儿必须马上交换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为3的算式,则幼儿不能交换位子。

二、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每次换位后,适当减少椅子一至两张,鼓励幼儿相互照顾,启发幼儿想办法,以便全体幼儿都能坐下来。

师:现在我拿掉两张椅子,这次抢位子有一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抢到位子坐下来,还要想办法帮助没有抢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不能让一个小朋友站着,否则算全体失败。(幼儿尝试。)

师:你们是怎么帮助没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的

师:原来大家可以挤挤坐。这个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继续拿掉椅子,一直到你们挤不下去为止。

(教师继续减少椅子,直到孩子们并排靠拢无法坐下。)

师:现在还可挤下吗实在是坐不下了,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把这几张椅子排得长一点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儿尝试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来。)

师:这样每个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尝试三个幼儿坐一张椅子。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只有一张椅子,用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坐下来(三个人分三边一起坐在椅子上。)

师:三个人分别坐椅子的一边,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三个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须是坐下来的,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提示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叠坐,互相拥抱,在横向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纵向空间,完成任务。)

3.尝试6个人坐一张椅子。

4.尝试数个十名幼儿坐一张椅子。

三、放松活动:绕场慢跑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4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蹦跳步,并能按音乐节奏和情节进行表演。

2、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创编出花的不同造型动作、小兔动作和自然物。

3、体验游戏中小兔和兔妈妈捉迷藏时的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于幼儿人数相等、录音机、磁带

2、日常活动中带领幼儿观察并模仿花的造型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春来到》,鼓励幼儿有表情的表现小动物出来玩的样貌。

二、熟悉音乐旋律,了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a、b、c三段音乐

1)、导语:春天来了,还有许多动物出来玩了,你们听它们是谁?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欣赏三段音乐)

2)、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都有谁出来了,它们在做什么?

2、幼儿听音乐看表演(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了解游戏情境)

教师表演后提问:

1)、你们喜欢刚刚的表演吗?想再看一遍吗?你们要注意看看都有谁出来了?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了解游戏情节)

2)、刚刚的游戏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游戏顺序和小兔动作)

3)、它们是不是一开始就在捉迷藏啊?

(引导幼儿再次完整欣赏两段音乐,感受两段音乐表现的不同资料和游戏情境)

3、学习蹦跳步和小兔子动作

游戏活动方案中班5【活动目标】

1、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味小吃,并能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2、愿意与同伴协商角色,并运用不同的动作、语言、表情去表现角色,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3、养成能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了解各地风味美食、小吃。

2、了解几种小吃的简单制作方法,并讨论替代物的使用。

3、制作各种小吃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

4、环境布置:美食一条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请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美食一条街”。

2、引导幼儿讨论分工,为美食一条街的开业做准备。

(1)师:今天我们班的美食一条街又要开张了:有新疆小吃,兰州小吃,天津小吃,还有肯德基的各种美食。你们想到哪个小吃店,制作哪种美食呢?

(2)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进行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幼儿的分组及制作情况。

3、角色游戏;

美食一条街。

(1)整理制作材料,摆放各种小吃。

(2)幼儿协商分配游戏角色。

(3)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4、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评价游戏情况,讨论下次游戏内容。

手指游戏教案篇6

关键词:中班幼儿;餐后活动;有效策越

一、现状描述

(一)案例一

时间:10:45-11:30。

地点:中四班。

午餐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享受这午餐时光。老师管理着孩子的午餐,没过多久,一两个孩子吃完午餐,搬着椅子来到走廊上,还不停地问:“老师,今天玩什么?”老师随意说了一句:“那你们想玩什么?”“雪花片”“看书”……吃完饭和没吃完饭的七嘴八舌地说。“好吧,你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到走廊上玩。这边老师对着教室里的孩子说:“注意你嘴里的饭不要掉到地上。”一会对着室外的孩子说:“不要跑来跑去,坐在小椅子上。”场景如同战场一般混乱。老师真是有心无力。

(二)案例二

时间:11:30-11:50。

地点:中四班走廊。

进餐时间已过大半,孩子陆陆续续搬着椅子来到走廊上玩。有的拿着积木,有的拿着图书玩你追我赶的游戏。有的为了喜爱的积木争抢起来,“这是我的”“这不是你的,这是我的……”教室里又有孩子大声喊:“老师,阳阳把饭倒在了地上。”老师心如乱麻,真想自己有分身术。

二、原因分析

(一)活动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每天的餐后活动都是自由活动,对于宝贵的自由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但自由活动无老师组织,那幼儿的行为就是散漫和无目的的行为,甚至毫无意义。案例中老师一句“好吧,你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颇显随意性。餐后活动没事先考虑和准备,也没挺醒幼儿遵守规则,走廊的活动就显得杂乱无章。

(二)环节之间的交叉性

案例中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有的幼儿已经在走廊活动,有的还在教室慢慢吃饭。走廊的幼儿兴奋不已,嘈杂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走廊,还影响教室里的孩子不能安心吃饭。教室里外的幼儿让老师不能两头兼顾,导致老师在此环节指导工作上的两难。

(三)教师人手不足

中午只有一位老师组织管理,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进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要组织走廊里的幼儿进行餐后活动。案例中老师一会看教室里的孩子,一瞧瞧教室外的孩子,管理中不免有些心有余力不足。这也是教师人手不够导致的。

(四)活动空间的限制

教室是幼儿进餐的空间,走廊是幼儿进行餐后游戏的空间。当幼儿渐渐进入走廊这一空间,原本不大的活动空间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无序的活动整个走廊就像“菜市场”。

(五)活动材料的单一性

餐后活动经常会出现幼儿因喜爱的玩具而争抢,案例中就有积木争抢的情景。“这是我的”“这不是你的,这是我的……”材料的单一、不足,导致类似争抢状况的出现。

三、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建立常规,让幼儿明白可以做哪些事情

对于中班的孩子,常规的建立需要教室反复说明,如吃玩饭不可以乱跑,安静的坐在椅子上做事情。教师也可以预设每天的活动内容,如周一画画,周二看书,周三玩橡皮泥……让幼儿慢慢养成一个习惯,吃玩饭自己自觉的去做,而不是吃完饭不知道该干哪些事情,也不再需要教师的提醒。

(二)发挥小帮手的媒介作用

充分发挥小帮手的作用,培养幼儿劳动的兴趣、责任感和是非判断能力,教师让小帮手做中间媒介,配合老师做好餐后活动的组织工作(有时也可以让吃得快的幼儿担任)。老师可先向小帮手说明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小朋友的要求也可通过小帮手传递给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小帮手把处理的意见传递给幼儿或启发指导小帮手独立解决活动中的小问题。同时也可以请小帮手组织其他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如念儿歌、讲故事、石头剪子布等。一学期下来,许多小帮手也积累了管理小朋友的经验,已经能独当一面,很好的进行管理了。

(三)划定区域,明确可以在哪些地方活动

由于部分幼儿正在吃饭,为了不去打扰他们,规定好可以游戏的区域让这部分幼儿安心用餐,同时又避免吃完饭幼儿乱跑的现象。划定区域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不同的游戏材料。

(四)有规则游戏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教授幼儿一些有趣的有规则游戏,但要求游戏的选择是活动量较小的游戏,如“山上有个木头人”,当幼儿念完儿歌“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动动就是小蜜蜂。”后立即摆出一个造型,坚持不动,谁如果先动了就是输了,这类游戏就比较适宜在餐后进行。还有民间游戏、智力游戏及娱乐游戏等。在平时我们可以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的玩法,如翻绳、东南西北、抓子、弹球、点点捏捏、翻饼烙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又如智力游戏中的“看谁接得快”,可以2~5个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第一个幼儿说出任何一个词,然后第二个幼儿用第一个词的后一个字作为词头,再说出一个词,依次类推,此类游戏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在游戏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娱乐游戏“谁是小熊”在幼儿中深受幼儿欢迎,所以为了符合餐后活动量小的原则,我将游戏的玩法稍作变动,改为幼儿自由结伴,将各自的椅子排成圆形,椅子数少与幼儿人数一张,幼儿围着椅子站成圆形,然后幼儿面对圆心边唱歌曲边绕着椅子走,当唱完“小熊就是它”时立即找一张椅子坐下,未坐到椅子的幼儿搬走一张椅子,坐在一边观看,游戏再重新开始,对此幼儿的兴趣也很高,同时又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关系。

(五)转移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在进餐环节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提醒幼儿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肯定和鼓励;当大多数的幼儿都进入到自主游戏时,教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幼儿,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

四、由餐后活动的组织引起的思考

手指游戏教案篇7

一、教学设计部分撰写要求

1.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作者应针对本课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重难点及与其他课时上下之间的联系、价值、教材易犯错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手段、安全事项等层面去进行剖析。

2.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从任课的实际对象入手,从生理、心理、已有运动技能基础以及男女生学习差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突出体育弱势学生的学情困难点分析。

3.设计思路:简要分析在践行理念、方法手段的设计等方面的亮点与特色,提供范式,以便借鉴。

4.教学重难点分析:从学生的学习方面重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的重难点分析,教学组织的重难点分析,这几方面分析入手。

5.教案:教案不要固守格式,可以丰富多样,图文并茂。但是表述要规范、准确、科学,练习次数、组数、时间、运动负荷、心率等要素要齐全。在教学片段之间,可以插入“设计意图”,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创新点在哪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等。

以上1~4点需要做出真正的分析,表述出设计的相关思考,而不是官话套话的堆积。

二、主题预告

第1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二:足球运球活动方法。水平三:足球运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足球运球(技术运用)。水平五:足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足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节点分析;也可针对一个教学单元呈现上下衔接的准备活动内容呈现与剖析。

一般教材类:利用篮球、足球和排球发展体能的游戏。其他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

3.各水平段足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2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小足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足球传接球活动方法。水平三:足球传接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足球传接球(技术运用)。水平五:足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足球教学内容“课课练”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运动技能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各水平段足球传接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3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二:篮球运球活动方法。水平三:篮球运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篮球运球(技术运用)。水平五:篮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篮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篮球:急停急起,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断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四:快速跑、障碍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断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投稿指南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第5-6期:校本教研的提升,校本教研案例谈

校本教研旨在寻求旧“质”向新“质”突破,在充分了解师生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谈校本教研给自身、学生、学校、学科带来了什么,重点凸显计划、方案与实施、反思、成果的对接,力求说清楚典型案例好在何处,通过捕捉典型案例比对自我,提出独到的见解,以达到资源共享。

《游戏百花园》栏目选题指南

一、主题内容

第1期:室内课游戏

由于各种环境天气条件限制,室内体育课比重无形中会增多,需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性地组织有效游戏,高效务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2期:冰雪游戏

冰雪游戏并非专指在纯冰和纯雪上游戏,还包括一些与之有关的类似形式,如旱地模拟、草地模拟、滑动类、布艺材料类游戏及器材游戏,其中各种项目也可以做适度延展和模拟。

第3期:室内外热身游戏、放松游戏

热身游戏延展就是热场游戏,减缓或放慢就可以是放松游戏。

第4期:校园拓展游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优质游戏资源,各种依托新型材料的拓展游戏、大型互动游戏、体育电子竞技游戏层出不穷,如何有效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加以引进或是加工成校园拓展实用游戏,融会贯通,这不是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思想和视角的再创新。

第5期:地方特色游戏与特色游戏器材创意

体育游戏的发展总是和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是个很好的解决之道,玩道也是道。

第6期:体操游戏

体操被称之为运动之父,快乐体操也是同理,通过简化设置和器材改造,用更简单有趣的方式和方法吸引儿童参与其中。

二、投稿要求

1.作者投稿游戏百花园请最晚于该月份主题前一个月完成稿件,如3月组稿稿件,需2月1日前投稿。

2.游戏主题并非一成不变,作者也可自定主题,稿件择优录用。

3.每篇游戏稿件中每个游戏请配1~2张照片和说明,目标明确、贴近教学,侧重一物多用、一用到底,形式多变,变化无穷。

4.单个游戏介绍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其中包含游戏名称、游戏玩法、游戏规则、游戏延展与感悟。

《场地器材》栏目选题预告

2017年场地器材栏目以“实用、实效”为中心,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征稿,欢迎大家将自己在本方面的研究与经验或外出培训学习中看到的分享、整理出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1.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园环境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布局设计,一些地形、地物完全可以为体育教学所用,特别是一个郊区或边远的学校,如小树林、小山坡、坚实墙体等,可用来摸高(或爬树)、投掷(或上下坡跑)、投掷墙(或做攀岩墙)等,都需要我们去发掘利用。

2.体育器材和生活物品的利用与开发

众多的常规体育除自身显性的使用价值外,还存在一些隐性的拓展功能,也就是一物多用;在琳琅满目的生活物品中定有一些为教学所用;每年报废的体育器材,通过我们的智慧与巧手,让它们获得第二次生命,重新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的好伙伴;对废弃的体育器材、生活物品及其他材料进行创新组合设计,便制作成新器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3.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设计

一堂精彩、有效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更离不开课前、课中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与布置,才会有体育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4.新器材的介绍

手指游戏教案篇8

1.原有案例的再利用――在比较中优化课程实施

将原有案例再利用基于几方面的思考,首先,“教科书”属于素材性资源的一种,沿用至幼儿园被称为“活动方案”或“活动案例”。我园开放性主题教育活动案例集中收录着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实施成功的案例共38个。其本身作为素材性资源我们如果不去再利用,就等于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原有主题活动案例中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实施时可以进行筛选,好的资源再用,不适宜的进行调整,及时补充新资源。通过对原有案例实施的比较和分析,教师们有效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实则是进一步优化了园本课程实施,教师在比较学习中进步!

2.同一主题不同做法――在摸索中体验班本乐趣

同一主题不同做法是我园主题课程从“园本”到“班本”的大胆尝试,顾名思义以同一年级为单位,确定共同开展的主题名称,实施以各班实际的做法。因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开展不同的主题,所以它是“班本”的,但是依靠年级组力量有共性的主题内容,所以它也有“园本”的影子。这种做法受到很多教师的欢迎,她们在主题建构中不断摸索,并体验了其中资源共享及以本班为基点的课程实施的乐趣。

3.班级自主开发主题――在分享中强化课程意识

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文中解释:“以班级为基点来建设的课程,应是以国家法规为依据,参照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基本思想,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并以教师为主体主动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为我园“自主开发课例”建构班本课程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各班每学期一个主题必须是教师分析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知识经验兴趣、主题价值判断后自主开发的“班本主题”。学期末,各班将自主开发主题整理成ppt向大家分享,其他教师在分享中学习他人经验,并反思班本化课程中的每一个活动是否适宜,不断强化课程意识。

在我园班本主题的优化过程中,将课程游戏化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努力做到“主题生成游戏,游戏丰富主题”,让幼儿在主题探索和游戏体验中经历成长。

1.动手做,游戏乐――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

“动手做、游戏乐”是以“做中玩,玩中学”理念和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探索性材料,创设支持性环境和游戏化氛围,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做做玩玩,在做中玩,在玩中乐,实现幼儿主动学习。在主题活动《快乐的小马》中,孩子们想到可以用各种纸箱来制作小马,然后骑马玩游戏。于是大家从家里收集来大大小小的纸箱,动手制作开始了。小雨和辰辰是合作做了一批小马,他俩的箱子较大,制作的马身足以两人同时站在里面,可用什么材料做尾巴,两人一直在寻找,毛线太细,纸棒太硬,还上网查资料,寻找DIY图片,终于,在放学回家路上,小雨看见路边废弃的芭蕉树叶子,配上马身正合适。整个制作小马的过程,都是两个小伙伴主动学习完成。

2.主题小高潮事件――培养探索进取的态度

主题小高潮事件是我园每一个主题最后都要完成的较大型综合游戏,有建构类,有表演类,也有科学探索类……中班在开展服装主题活动,最后想进行时装表演,将主题推向高潮。有的小朋友提议,进行时装表演时应先搭建一个“T”型台,用什么材料搭呢?姜敏波先提出我用双面胶在地上贴两道。小朋友们一致赞成,贴好以后,没过一会儿,双面胶上的一层纸被踢掉了,只剩下粘糊糊的胶,一踩就变黑了,小朋友们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最后,大家一起想到了一个既美观又耐用的方法,将幼儿园结构游戏室的彩色泡沫板拼成一个“T”型台,小朋友们都很满意。这些准备工作都是游戏的一部分,体现了幼儿全身心地探索、进取精神。

3.主题性区域游戏――养成合作创新的意识

每个班本主题,教师都会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互动性区域游戏。在大班主题活动“五彩乐园”中,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想创设小小动物园。大家的合作从商量中开始,有的建议创设孔雀园有的说可以养小兔子、小仓鼠有的说可以从妈妈的实验室找来一些动物标本……大家互相交流,收集游戏材料,最后得出结论,教室里养小金鱼、小乌龟、虾等小动物,小鸡小鸭等家禽放在教室外的竹园里饲养,一些大型动物找来了图片、玩具、标本等替代。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和幼儿平等地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达成合作,区域游戏玩得如火如茶。

作为早期阅读特色园,近年来,我园围绕“开放性”深入探索,将阅读与孩子的生活和游戏紧密联系,让特色课程进一步开放化,生活化,游戏化。

1.游戏中阅读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幼儿园除了在图画书中阅读外,还借助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充分挖掘阅读内容,开展了整合在游戏中的阅读活动。如小班的理发店角色游戏,教师用图谱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读懂了“洗发”程序,于是,游戏开始了……

2.阅读中游戏

在我园组织的各种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游戏手段,才能使师幼“共读”过程充满乐趣,始终深深吸引着孩子。如:“猜猜找找”游戏,通过让孩子找找画面主要特征,猜猜接下去的故事。情节,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帮助孩子在故事情节间形成逻辑联系。“情境再现”游戏,通过绘本表演将故事展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3.寓阅读于乐

让阅读成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是儿童阅读的重要模式。针对儿童阅读心理,幼儿园将创设多个寓“读”于乐的阅读活动。大带小阅读周书漂流、好书换换换周书跳蚤市场小社团活动红溪阅读节绘本剧表演木偶剧的表演故事大王比赛、自制图书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既是学习也是游戏,从而增强了幼儿对阅读的认同感。

上一篇:小学健康教案范文 下一篇:中班绘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