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07 06:17:15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210名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贫困生的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除躯体化因子得分和全国常模分没有差异外,其它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分;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全部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结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需学校、社会及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解决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问题提出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置身在繁华的都市里,却过着困窘的生活。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在解决他们经济危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危机。贫困既可以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也成为不少贫困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寻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有效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随机选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贫困生210名为研究对象,贫困生均为自己申报、系部调查、学校最后认定的贫困生。

2.2 工具本研究采用王征宇根据Derogatis编制的SCL-90量表翻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用于评定测试者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施测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在我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登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进行《症状自评SCL-90量表》的上机测试。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均数比较。

3 结果

3.1 贫困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3.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从贫困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得分比较,其得分都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3.3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本次调查发现,SCL-90量表中因子分≥2即有轻度心理问题者109人,占总人数51.9%。SCL-90量表中因子分≥3即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16人,占总人数的7.62%。排序在前5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41.43%)、人际关系(35.71%)、偏执(32.38%)、焦虑(26.67%)、抑郁(25.71%)。

4 讨论

4.1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贫困大学生普遍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他们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但因为贫困,他们也生活得较压抑。他们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中,相当部分贫困大学生也表现出过分敏感、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的消极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怨天尤人、而且自卑甚至发展为人格偏执和抑郁病症。

4.2 贫困生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城乡的差别,不公平的社会收入,社会文化中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势利冷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择业竞争,以及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因实施不当等缘故无意中都会加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单是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于这些贫困生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在大城市中的生活费了。虽然目前高校中实行的“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资助贫困生,但资助体系尚不完善,很多贫困生仍然生活在经济压力中。在多年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仅教他们读好书可以出人头地,却无人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贫困、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化解心理上的不适应。家庭经济条件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的焦虑心理;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有可能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某些不健康的症状。最后,贫困生本人也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4.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生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3.1 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完善资助体系,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如增大奖学金额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

4.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生活在一种乐观上进、发奋学习、培养才干的良好氛围中,尽量减少社会上金钱、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4.3.3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认知失调造成的,我们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澄清一些认识误区。贫困不是他们的错,贫困也不会决定一个人的能力。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克服自卑。正视贫困,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好的发展。

4.3.4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心病还须心药医,要想很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