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脆弱性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4-02 09:16:38

贫困脆弱性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贫困脆弱性在20世纪末后逐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外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脆弱性一般被认为与风险密切相关,将风险或冲击与家庭的福利水平联系在一起。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的脆弱性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脆弱性的评价、贫困脆弱性的测量以及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本在对国内外贫困脆弱性方面相关研究做以梳理及评述,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贫困;脆弱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84-03

引言

贫困的测量和政策干预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制定国家贫困标准,目的主要是识别穷人并为反贫困政策干预提供依据。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福利被剥夺的状态(世界银行,2000),对福利的定义通常又基于消费或收入。因此,最常用的测量贫困的方法就是根据家庭可以观察的消费支出或收入水平确定的满足最低需要的贫困线。尽管各国对于贫困的标准和测量方法不同,但是根据家庭可以观察的消费支出或收入水平确定的贫困线都是对家庭事后福利状况的测量。

事实上,现在的非贫困人口可能由于某种打击而在将来陷入贫困的境地,而现在的贫困人口可能只是短暂的贫困在将来可能脱贫也可能继续贫困,为了提供适当的有远见的反贫困干预政策,即预防和减少将来的贫困,不仅要了解现在谁贫困、谁不贫困,还要了解家庭现在面临哪些风险导致他们更容易在将来陷入贫困,即估计家庭的贫困脆弱性(Chaudhurietal,2002)。

传统的贫困测量和减贫政策都是一种事后干预,20世纪90年代末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事前的状况——脆弱性,并提出要针对脆弱群体采取事前的政策干预(Glewwe &Hall,1998;Chaudhurietal,2002)。事前的政策干预不仅能更有效定位即将陷入贫困的群体和减少贫困人口长期贫困,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也能减少减贫的政策成本(黄承伟、王小林,2010)。

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中,国外的研究明显比国内的成熟,但在对脆弱性的定义及测度方面,现在还处于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没有统一定论。本文将对先前学者在贫困脆弱性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梳理。

一、贫困脆弱性的定义

在现有的研究中,脆弱性被认为与风险密切相关,将风险或冲击与家庭的福利水平联系在一起。如世界银行认为,脆弱性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受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以及面临暴力、犯罪、自然灾害和被迫失学风险的可能性,即各种负向冲击造成福利损失的可能性(世界银行,2000)。

Alwang、Siegel和Jorgensen(2001)认为,脆弱性是随着时间对风险发生响应,如家庭可能在下一个月或年对风险是脆弱的;脆弱性的程度取决于风险的特点和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穷人或接近贫困的人由于资产(广义的)限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限制趋于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脆弱性是将来没有达到一定福利水平的可能性。

在脆弱性与贫困的关系上面,学者们也未能达成一致。黄承伟和王小林(2010)认为,脆弱性与贫困的概念紧密相连又不完全相同,区别是前者与风险密切相关,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联系是脆弱性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贫困的动态度量。世界银行(2000)则将脆弱性纳入了贫困的概念中,认为贫困包括了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贫困的脆弱性包含两个方面,即受到的冲击和抵御冲击以及从冲击的影响中回复的能力。

大多数学者同意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具有前瞻性(Alwang,Siegel and Jorgensen,2001;黄小林,2010;万广华、章元,2009),因而是无法事先观察到的。但在对脆弱性的具体定义上又各有不同,如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Expected Poverty,VEP)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将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Chaudhuri and Jalan,2002),将家庭在 T 时的贫困脆弱性定义为其在 T + 1 时陷入贫困的概率。而Pritchett(2000)则将其定义为一个家庭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至少有一年会陷入贫困的概率。

二、中国学者在脆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学者对脆弱性的研究主要是从世界银行提出贫困的脆弱性这一概念后开始的。目前,国内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向除了对贫困脆弱性的成因、贫困脆弱性测量方法的介绍、总结等,更多地致力于对贫困脆弱性度量方法的本土应用,讨论贫困脆弱性的评价、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基于贫困脆弱性的中国扶贫、减贫战略提出新构想和新思路。

(一)贫困脆弱性的介绍

在对脆弱性的相关介绍中,韩峥(2004)介绍了脆弱性的概念,并讨论了贫困与脆弱性的关系,得出脆弱性是贫困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从脆弱性的角度考察贫困有助于深刻分析贫困的历史成因及预测贫困的未来发展趋势,动态地分析贫困问题,做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提出应将脆弱性作为新的切入点开展扶贫工作。

檀学文等(2010)则选取了造成贫困脆弱性的多种冲击之一的经济因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贫困的经济脆弱性的三个主要来源及相应的应对战略。在该文中,作者将造成贫困的经济脆弱性的原因归结为三类,分别为市场不完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并指出应对贫困脆弱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既要同时应对各种不同来源的脆弱性,也要在时间维度上同时采取应急的措施和长期的应对方案。

黄承伟、王小林等(2010)创新地归纳了一个关于风险、脆弱性和贫困的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脆弱性既是风险的产物也是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行动的产物,脆弱性的程度依赖于风险的特点和家庭抵御风险的机制,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低是导致穷人持续贫困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作者还将国外关于脆弱性测量的三种方法: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EP)、低期望效用脆弱性(VEU)和风险暴露脆弱性(VER)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概念及公式推导过程等,为后来研究者学习国外前沿的测量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式的讲解。

(二)贫困脆弱性的评价

对于贫困脆弱性的评价,国内学者多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即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特定的人群的贫困脆弱性程度作出评判。

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应用于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评价中。李小云等(2005)运用此种方法,抽样考察了中国四省的贫困农户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得出贫困村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脆弱性较高的结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作者将生计发展框架中的指标结合中国农村的现实进行了细化、具体化,通过设定每类生计资产中各个指标的比例,最终计算出农户各类生计资产的数值,用农户五大生计资产的总值来反映农户脆弱性程度(李小云等,2007)。总的说来农户脆弱性量化指标体系设计在国内还不多见(杨云彦等,2009),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指标的设定以及指标的计算方面都还留待进一步检验和修正。

另一种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通用的农村脆弱性分析方法设计的三大类指标:风险因素(特别是地区或人群面临的粮食安全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韩峥,2002)。但是该作者并没有就具体的评价指标做阐述,也没有做更多的后续研究。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划定一条脆弱线,即当一个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高于多少时我们判断这个家庭是脆弱的。Chaudhuri et al.(2002)认为脆弱线的选择具有主观性,提出了两条脆弱线:第一条考虑脆弱线为当年整体贫困发生率;第二条脆弱线则为50%,也即那些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高于50%的家庭被认为是脆弱的。脆弱线在稍后提及的实证分析中有较多的应用。

(三)脆弱性的测量

中国学者在定量的测度贫困的脆弱性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即大都采用Chaudhuri和Jalan(2002)的测量方法(黄小琳,2010;刘红丽,2011),即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EP),在这里贫困脆弱性被分解成家庭的消费水平(均值)和消费波动(方差),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由家庭的人口、资产等特征所决定。

由于可以用于实证分析的统计数据常常缺乏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数据,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用收入来替代家庭的福利水平(在该模型中用家庭的消费水平代替)。虽然学者们都采用该方法,但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例如,收入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一些学者事先假定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万广华、章元,2009;李丽、白雪梅,2010),应该有更确切具体的方法来验证调研数据更适合哪一种函数分布。另外贫困线和脆弱线的确定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根据收入或者是消费来测量脆弱性,而在确定收入密度函数时一般考虑的是家庭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教育程度这些人力资本以及家庭的所拥有的资产等,而没有考虑影响脆弱性的还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在实际情况中,如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家庭所在地区是否富裕等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家庭是否陷入贫穷,很可能一个家庭遭受了危机,收入大幅降低以至于面临着贫困的情况,这个家庭关系网中的家庭全是富裕的,大家相互帮助很可能使得这个家庭摆脱陷入贫穷的危险。因此这些社会经济因素必须考虑进来。徐伟等(2011)对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对脆弱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不仅能够直接降低农户的未来贫困,而且还能够通过抵消家庭成员所承受的负向冲击的影响而间接地降低农户的未来贫困。类似的,李伯华等(2011)考察了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提出治理农村贫困不应仅仅以某一固定的贫困线作为依据,而应以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为目标,消除因农户社会关系网络断裂和重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冲击。而黎洁等(2011)则将社区层次的变量考虑进来,运用分层模型对Chaudhuri(2002)提出的VEP模型进行了改进。

在关于贫困脆弱性的测量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出了如下的疑问,“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万广华等,2009)他们利用来自中国的农户调查数据检验预测贫困脆弱性的精确性的决定因素。得出结论:预测的精确性与贫困线和脆弱线的选择、家庭未来收入均值的计算方法密切相关。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使用越长的面板数据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更高的预测精度;利用自导法推断未来收入的分布,并不能显著改进预测效率;而与通过回归或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获得永久性收入的方法相比,加权平均法能够明显带来更高的预测精度(万广华等,2011)。这些结论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研究较少,大都是在对脆弱性的测量之后,根据测量结果,再进行定性分析(刘红丽,2011;李伯华,2011;黎洁等,2009),得出的结论:贫困的脆弱性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所在的社区的整体收入水平均有重要关系。

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了解了贫困脆弱性,对中国扶贫减贫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如针对各地区脆弱性差异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提高脆弱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风险冲击的影响,事先建立农户风险预警机制;从经济、社会和心理效益,多角度选择扶贫项目等(赵培红,2009;黄小琳,2010)。

三、已有研究评述

在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明显先于国内的研究,研究者除了要学习外国学者的先进方法,更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比如说,大多脆弱性的测量方法都需要使用面板数据,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面板数据相对缺乏,对研究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另外,在已有研究使用的CHNS(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统计数据中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往往缺乏,而用收入水平替代,其间也存在诸多问题。

除了在方法上的改进以外,学者们更需要借鉴国外在治理贫困、降低脆弱性的先进经验,研究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脆弱性的预防(治理)体系,这也为后来者的研究指出了方向,留下了空间。

参考文献:

[1] 《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M].世界发展报告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Chaudhuri S,J.Jalan and A.Suryahadi.Assessing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from cro- ss sectional data:a methodology and estimates from Indonesia [R].Discussion Paper.Clumbia University.2002:1-35.

[3] Glewwe.P and G.Hall.Are Some Groups More Vulnerable to Macroeconomic Shocks than others? Hypothesis Test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Peru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 (1):181-206 .

[4] Pritchett.L.A.Suryahadi,and S.Sumarto,2000,Quantify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A Proposed Measure,with Application to Indonesia”[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2437,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5] Alwang,J.P.B.Siegel,and S.L.Jorgensen,2001,“Vulnerability:A View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 No.0015.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6] 黄承伟,王小林,许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0,(8).

[7] 檀学文,李成贵.贫困的经济脆弱性与减贫战略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10,(5).

[8] 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9] 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4):67-74.

[10] 李小云,董强,饶小远,赵丽霞.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4).

[11] 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58-65.

[12] 韩峥.广西西部十县农村脆弱性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02,(4).

[13] 黄小琳.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农户数据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14] 刘红丽.中国农村居民家庭脆弱性测度——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万广华,章元.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

[16] 李丽,白雪梅.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

[17] 徐伟,章元,万广华.社会网络和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海,2011,(4).

[18] 黎洁,邰秀军.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分层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9).

[19] 万广华,章元,史清华.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9).

[20] 李伯华,窦银娣,杨振,田亚平.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湖北省长岗村为例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1] 赵培红.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脆弱性分析及其治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

上一篇:中国无形资产新准则与国际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 下一篇:探析基层权力家族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