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幽默

时间:2022-10-07 05:50:23

摘要:林语堂先生幽默观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密不可分,同直截了当的批判相比,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在劝解中带有希望,温和但不失犀利,形式诙谐而内容严肃。

关键词:林语堂 幽默观 感悟

幽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然而现代人所理解的幽默,往往只看到了“有趣或可笑”,而忽视了 “意味深长的”。单纯的调笑,并不能算作幽默。

幽默一词最早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而来。在中国文坛中,林先生对幽默理解最为透彻深入,因此也是对幽默运用最得心应手的作家之一。

一、幽默源自以乐观的心态看清残酷的现实

幽默不同于调笑,就在于幽默有涵义。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就是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残酷的现实,再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将这现实表达出来,以让人在轻松之余领悟其中深意,继而认清这残酷的现实的一种方法。乐观的心态创作出的诙谐是幽默的表面,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心痛和反思则是幽默的核心。

乐观的心态是林语堂先生在幼年时期受环境和家庭影响形成的一种积极的阳光的人生态度。林语堂先生出生在南部沿海的龙溪县板仔村,因为从小生在山区,形成了以山峰之高为标准看待人世的“高地心态”,于是俗世间的万物都变得渺小可笑。以阔达的心态看待万物,便能乐观看待世界上的悲剧,因而能幽默。林语堂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他也曾陷入人生的低谷,然而始终坚持着乐观的心态,无私的爱着他的教民,这也对林语堂先生幼年时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曾经写到:“既然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既然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更加悲观下去,而是应该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来,以博爱、自由、知足、快乐和审美的方式来消解人生的苦难”。因此,他的文章中的幽默大多带有明快的色彩,而不是给人以沉重的压抑的感觉。但是,以这样快乐的语调进行幽默的讽刺与劝戒,表达的是更加深层的情感。

残酷的现实则是林语堂先生一生中一直必须面对的困扰。他出生于1895年,就在这一年,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之后战事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林语堂童年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许多现实生活的残酷。此后1919年他赴哈佛大学读书,继而到德国求学,期间被小人算计,险些断绝经济来源,多亏胡适先生以私产接济才渡过难关。这段经历让他看透了世间人情冷暖。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锻炼出林语堂先生能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敢的人生态度。他看透了生命短暂而渺小的本质,认清其悲剧色彩。由其小说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多以疾病、天灾人祸、自杀而终,体现作家对残酷现实的认识。林语堂先生的幽默绝不是盲目乐观,相反,是有极深厚的对生活的悲剧及现实的残酷的认识作为基础的。

正是由于这二者在林语堂先生的身上达成完美的和谐,辅之以他多年留学海外的经历体悟以及接触外国文化所受的影响,使得林语堂先生成为中国作家中最能深入了解幽默神韵的作家。

二、幽默二要素:智慧和近情

幽默中蕴含的智慧是其最主要的魅力之一。幽默不同于通俗笑话,笑话适合市井大众,只求让人迅速理解,逗人一笑,博得一时开心。而幽默则需要用智慧去理解,看透表面的文字而深入其中,体悟作者的所感所想,会心一笑,然后渐渐明白个中深意,笑容淡去,感慨作者之良苦用心。这才是完全了解幽默。林先生曾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因此所谓幽默,须得是有智慧的人所想,有智慧的人去读,才能理解其中韵味。若是不智慧的人读幽默,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不能看透幽默背后的现实,将幽默与笑话混为一谈。

近情则是幽默的深度所在。林先生曾说:“‘幽默’一词与中国的老词儿‘滑稽’,两者颇多混乱之处。滑稽一词包括低级的笑谈,意思只是指一个人存心想逗笑。我想使幽默一词指的是“亦庄亦谐”,其存心在于‘悲天悯人’”。在林语堂先生的幽默背后,我们感觉到更多是他对于身陷残酷现实中的人们的怜悯和悲哀,以及对他们能战胜现实的希望。在近情这一点上,林语堂先生的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可以从他与钱钟书先生的对比中有所体现。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对于现实的压迫下人们的荒诞无聊行为的描写更多是一种讽刺。以《围城》为例,在方鸿渐回国的旅途中,一群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将衣着暴露的鲍小姐比为“真理”,因为“真理是裸的”。所谓求学,就是求知识,求真理,但这帮“游学生”却将他们追求的神圣真理用来比喻一个女人的身体,其中的恶俗下流显露无遗。每当读到这里,总感觉到的钱钟书先生仿佛一个注视着人世间的上帝,看到这帮“游学生”的如此可笑行为并以此沾沾自喜时,他独自在九霄云外露出鄙夷的笑容,于是将他们的丑行公之于世。如此讽刺虽读来颇觉畅快,但其中却多讥讽而少劝戒。钱钟书先生并未在其中表达出期望他们能有所改善的愿望,不屑理睬的感情溢于言表。相反,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更加贴近普通人,在幽默的讽刺中透出的是劝戒和善意。例如他在《一张字条的写法》中,通过对一张简单的油灰借条三番五次的修改,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于当时中国在问题及语言方面纷争的看法。在其中我们不仅感觉到了作者对于问题之争的表态和讽刺,还能体会到林语堂先生对于这个现状的希望和建议。

三、幽默的形式下是严肃的内涵

在直面残酷的现实,揭露黑暗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无疑是鲁迅先生。他以敢于直言的态度,尖锐的笔锋剖析社会的一切黑暗不公,绝不顾忌避讳,读来令奸邪之人直冒冷汗,恼羞成怒,令仁人志士大呼过瘾,拍手称快。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手法就显得温和,他并不直接的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而是用一种诙谐的笔调去对黑暗进行嘲讽。这样的写作并不能直刺入敌人的心脏,对于当时麻木社会的刺激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说鲁迅先生是黑屋子里第一个起来大声呐喊,以地动山摇之势欲唤醒整个麻木民族的先驱者的话,那么林语堂先生则相当于保姆,他并不粗暴的摇醒你,而是温和的唤你起床,再娓娓述说道理。但是,因此就断定林语堂先生对待残酷现实的态度太轻浮,显然有失偏颇。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是使用了一种乐观的方式去揭示问题,他给人更多的在于启发,让对社会失望的人能有放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虽然现实依然是残酷的,但是能够乐观的对待也不失洒脱。相比之下,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给对现实麻木不仁的人以刺激。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剂中医开的苦口良药,入口极苦但药效极佳,那么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则好比西医开的胶囊,虽然其中的药粉亦是苦的,但是外面却包上了一层糖衣,让人更好入口,同样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二者只有形式的不同,却没有高低之分。

林语堂先生作为中国幽默的第一人,对于幽默的理解可谓已了解其中精髓,而对于幽默手法的运用则更是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幽默之于林语堂先生,婉如古代宝剑之于剑客,可以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理解了林语堂先生的幽默,不仅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的深层的真实的涵义,还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幽默的发展及内涵。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文选》 张明高 范桥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林语堂自传》 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3、《闲话林语堂》 王兆胜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哈里斯发射机功放模块温度异常的探究 下一篇: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